首页 理论教育 敦煌历代学校发展-敦煌历代地名录

敦煌历代学校发展-敦煌历代地名录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敦煌遗书《本草》《脉经》《食疗本草》等,就是这一时期医学用书。敦煌地区的乡里坊学校,名目较多。唐末五代宋初,敦煌城内的儒风坊、永宁坊、怀安坊等都兴办有学校、社学。晚唐时期,敦煌地区的私塾知其名者有九所。归义军时期,敦煌近万人口,计有官私学校二十五所,平均四百人就有一所。规模比净土、莲台二寺更大,吐蕃时期已经存在。三界寺学寺址不详。晚唐至北宋沙州官办的专业学校。

敦煌历代学校发展-敦煌历代地名录

注:武德七年(624)二月,诏“州县及乡皆置学校”,唐代敦煌学校的历史从此开始。

沙州州学

唐沙州官学。在沙州子城内州衙西三百步。有经学博士一,助教二,学生六十(唐代沙州,户不满二万,属下州,敦煌市博物馆《天宝年间地志残卷》亦载沙州为下州。《大唐六典》卷三十:下州州学置“经学博士一人,从八品下;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经学博士以五经教授诸生”)。 《孝经疏》末题:“天宝元年(742)十一月十八日于郡学写了。”盖天宝元年到乾元元年之间(742—758),沙州改为敦煌郡,州学亦随之而称郡学。 

(李正宇)

敦煌县学

唐沙州官学。在州学西。有经学博士一,助教一,学生四十(唐代沙州属下州,而敦煌县属上县[见敦煌市博物馆藏《天宝年间地志残卷》]。《大唐六典》卷三十:诸州上县“……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四十人”)。 P.2832(4)有《天宝年代敦煌县学残牒》一件,所列学生姓名有“张元嵩、张承光、吴廷元、王茂□”等。其中张元嵩之名,又见载于P.3559《天宝年代敦煌郡敦煌县差科薄》:“张守节亡弟,男,元嵩,载廿五,四品子,学生。”结合上引《天宝年代敦煌县学残牒》,可知张元嵩天宝十载(751)前后为敦煌县学学生,同时证明着敦煌县确有县学之设。

(李正宇)

寿昌县学

唐沙州官学。在寿昌县城内,县衙西南五十步。见P.5034。

(李正宇)

沙州医学

唐沙州官学。《旧唐书·太宗纪》载,贞观三年(629)九月癸丑,令“诸州置医学”,当由此而置。《大唐六典》卷三十“上州中州下州官吏”条载:下州置“医学博士一人,从九品下;学生一十人”,又云,“医学博士,以百药救疗平人有疾者。”即唐代诸州医学博士,不仅从事医学教育,且为官民疗疾授药,可见诸州医学既是医药教学之专科学校,又是医疗机构,仿佛今世之公办医学院兼附属医院矣。P.2657《天宝十载敦煌郡敦煌县差科簿》有医学博士令狐思珍,是天宝年代沙州医学存在之证。敦煌遗书《本草》《脉经》《食疗本草》等,就是这一时期医学用书。

(李正宇)

敦煌道学

唐沙州官学。初见于P.3768《文子》卷末题记:“天宝十载(751)二月十二日,道学博士索肃林记之,校定。” 

(李正宇)

注:敦煌除官学之外,还办私学。敦煌的私学,大概有三种形式,即家学、义学及寺学。来自中原地区的张、索、曹、李等世家大族,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子孙在家修业提供了良好的保证。敦煌地区的乡里坊学校,名目较多。唐末五代宋初,敦煌城内的儒风坊(一称修文坊)、永宁坊、怀安坊等都兴办有学校、社学。敦煌文书中,还多有义学之名者。晚唐时期,敦煌地区的私塾知其名者有九所。归义军时期,敦煌近万人口,计有官私学校二十五所,平均四百人就有一所。到西夏,敦煌教育沿袭旧制。元时沙州居民内迁,明封闭嘉峪关,教育衰矣。 

(李正宇)

大云寺学

位于沙州城内。贞观十六年(642)初见其名,按朝廷要求修建。《唐会要·寺》记武周天授元年(690),令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但敦煌大云寺早此二十余年。学生学习的内容有《开蒙要训》《王梵志诗》《书仪》。

显德寺学(www.xing528.com)

寺址不详。后周显德年间(954—960)由法门寺改名而来,从事利贷,有藏经。学生学习的内容有《大目犍连变文》《千字文》等。

净土寺学

寺址不详。在敦煌诸寺中,净土寺是一个地方较小且只有两名僧人的寺院,寺学在寺院的南院。学生抄记的内容有 《大目犍连变文》《百行草》《十二时普劝四众依教修行》《渔父歌》《沧浪赋》《事森》《新集吉凶书仪》《孔子项讬》《毛诗》《孝经》《杂抄》等。

莲台寺学

寺址不详。吐蕃时期就存在,当时只有一名僧人。乾宁二年(895)增至二十七人,最迟于景福二年(893)开始办学。学生学习的内容有《太公家教》《王梵志诗》等。

光明寺学

在沙州城西。规模比净土、莲台二寺更大,吐蕃时期已经存在。最盛时期(后唐同光)僧侣达六十二人,有藏经,在归义军政权中影响较大,寺学水平较高。学生中有索富通(索勋之孙)等大族子弟。学生学习的内容有 《秦妇吟》《李陵苏武往还书》《十二月书仪》《论语》等。

乾明寺学

寺址不详。有藏经。学生学习的内容有《太公家教》等。

龙兴寺学

位于沙州城内。龙兴寺是敦煌地区大的寺院之一。最早是在朝廷“天下诸山,各置一大唐中兴寺观”要求下修建。后改名为龙兴观。贞元四年(788)有僧众二十八人,唐末增至五十人,后唐同光前后达百人。后梁时设有寺学,招收僧俗生徒,该寺与朝廷关系密切,资产较丰,寺学水平上乘。学生学习的内容有《贰师泉赋》《渔夫赋歌》《地藏菩萨经》等。

三界寺学

寺址不详。建于吐蕃统治时期约唐元和十五年(820)前后。有藏经。男女多就该寺受戒。曹氏归义军节度使之一的曹元深曾就读于此。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曾向该寺施生绢、经帙。学生学习的内容有《李陵苏武往还书》《珠玉抄》《王梵志诗》《开蒙要训》等。

灵图寺学

位于沙州城西南八里。建于唐乾封元年(666),为敦煌大的僧寺之一,经济实力雄厚。宋景德元年(1004)四月,节度使曹宗寿为该寺修像,曾向朝廷求金箔十万。名僧悟真等人出家在此,是寺学的名师。学生学习的内容有《孝经》《论语集解》等。

永安寺学

位于寿昌城内。属吐蕃旧寺,与官方关系密切,资产丰富,寺学水平较高。学生学习的内容有《孝经》《李陵苏武往还书》《杂抄》《开蒙要训》等。

伎术院

亦称圣教伎术院。晚唐至北宋沙州官办的专业学校。见P.3197背。招收官员子弟,分别教授吉凶、礼仪、音乐、医学、历算、阴阳占卜、堪舆之学。初见于金山国初期,北宋犹存。历法家翟奉达曾就学于此。

(李正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