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学员需求的课程开发,提高学习效果

基于学员需求的课程开发,提高学习效果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如在一门针对PPT操作的课程,其学员的情况表现如表2-1所示。针对上述情况,课程的开发需考虑课程的基础性,必须在课程中解决大家的兴趣问题,以及教会大家基础操作,从而激发大家养成在工作中去使用PPT的习惯,让大家看到工具的使用对我们日常工作的各种好处等,而绝不是PPT的高阶使用、过于技巧化的课程内容。表2-1PPT课程学员情况表学习意愿的程度,常常对学习效果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基于学员需求的课程开发,提高学习效果

学员自身的知识背景、工作背景、学习意愿等,也是我们在开发课程时需认真考虑的要点,简言之,我们要基于学员定挑战。

对课程开发者来说,我们对学员的基本情况了解得越具体、越深入,越能在设置课程内容、教学策略等方面有更强的针对性,才能更好地对接学员的心理认知,去提升其能力。

学员的情况要素是不少的,主要包括了其年龄分布、思想认识、性别比例、教育水平等。比如在一门针对PPT操作的课程,其学员的情况表现如表2-1所示。

针对上述情况,课程的开发需考虑课程的基础性,必须在课程中解决大家的兴趣问题,以及教会大家基础操作,从而激发大家养成在工作中去使用PPT的习惯,让大家看到工具的使用对我们日常工作的各种好处等,而绝不是PPT的高阶使用、过于技巧化的课程内容。

表2-1 PPT课程学员情况表

学习意愿的程度,常常对学习效果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对学习意愿高的群体,可以适当增加学习的深度;而对学习意愿较低的群体,需适当降低其学习难度,确保其在课程中有收获感,能学到一些真实的知识、方法和技巧,以用在工作中。

此外,学员的配合度、认真程度、完成作业的意愿等,也是可以在调查中得到一定线索的,加上课程本身的意义、价值以及学习难度等,都需根据上述因素做一点综合考量。如果明知学员的配合度不高、学习意愿不强烈等,仍强硬地输出信息量超大、内容很有难度的课程,其失败的概率自然很大。

这时,我们就要充分考虑授课的策略,以及知识点的讲解程度,并将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等充分融入课程开发中,而不能一味地依照课程本身的难度、容量等展开,适度的保留常常是必要的,以保障基本的学习效果。

学习意愿的程度,常常决定了课程中态度类经验的多寡,这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的学员有着怎样的知识水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并且值得深入和细致的考虑。一方面要考虑其知识水平的高下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其知识水平的背景问题。

有些群体的知识水平很高,比如本科以上的群体,那么他们本身的经验、知识能力等较高,在课程设计和讲授的时候,需适当地加大深度,进而和他们的学习力相匹配。(www.xing528.com)

同样的道理,如果学员们的知识水平不算高,大都低于专科以下的水平,那么我们在课程设计和讲授时,就要适当地降低学习难度,才能更好地对接他们的知识水平,进而更好地提升他们。

文化程度学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并非唯一的指标,我们尤其要在课程讲授之前,跟组织者有一定的沟通,了解学员群体的学习力程度,以更好地认识我们所面对的群体,便于及时在讲授中调整我们的思路、难度等。

这也是值得细致思考的问题,尤其是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思维差异问题,这种差异在课堂上是非常显著的。文科生和长年从事营销、产品、管理等工作的人接触,常常在性格方面可能更活泼,课堂的氛围更热烈一点,所以设计必要的激励很有效,比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对抗比赛性质的授课,能更好地激发该群体的学习热情。

相反,如果我们面对的是理工类知识背景的学员,他们的性格更内敛,一般来说课堂容易陷入沉闷,如果不了解这种情况很容易让培训师陷入一时的被动,错以为并不很热烈的课堂将面临授课失败的风险。当然,如一味地采用常用的激励策略并加码实施,便觉得能减少课程失败的风险,其实是错误的。

理工类知识背景的学员,其思考问题更谨慎、周全,思考问题的速度常常并不快,对常见的激励手段并不敏感,所以我们要耐心地等待他们的思考结果,给予适当的输出容量,尤其对内容质量的重视大于输出的数量,就可以确保课堂讲授的成功。

总之,了解目标学员本身的知识背景和程度,同时了解他们对该课程的认知程度是有一定的认识基础,还是一切从零开始,都对课程设计和讲授的成败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也决定着我们在课程中融入多少的知识量。

和上述对学员知识背景的认识相类似,我们对学员自身的技能程度,也最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组织方可以知道,学员的基本工作技能掌握程度是完全的零基础、不熟悉还是比较精通和擅长?这些程度决定了我们在课程中设计多少的技能知识,以及设计多少的技能练习。这里不再赘述。

授课是有挑战性的,是说我们在授课中会遇到的几个重要的障碍,必须事先了解清楚。比如一堂实操性极强的课程,对授课时知识点的讲授、讲师的演示、给出的案例等有着更高的要求,以便学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并充分运用、操练起来。

再比如,课堂上的学员认知水平不一,对课程接受的程度有待检验。为了让整个课程的效果有切实的保障,需要我们在课堂中灵活调整授课策略,既要对其中高认知的学员有深入的策略,也要照顾认知相对低的学员的情绪、能力。如果我们对其中不爱听课、认知水平较差的学员选择放弃,只想针对其中的高认知学员,那么课程失败的概率很高,甚至在你这样想的时候,就可能面临失败的风险了。

总之,了解学员是一门功课,是一门需要花费心思细致考量的功课,唯有将课程和学员的情况进行对接,才能明确我们在课程中的各种挑战,继而从容应对迎接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