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与形成

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与形成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中国民族声乐的唱法虽然没有被公认的声音种类区别,却形成了包括男女声在内的四种声型,即以真声为主、以假声为主、真声与假声混合以及真声与混声相接的声型。京剧中的老旦,部分老生、花脸,沪剧、评剧、淮剧、越剧、黄梅戏以及北方地方戏、说唱曲种中的多数人,都属此声型。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河北梆子及许多说唱与民歌演员多用此种声型。

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与形成

目前,中国民族声乐的唱法虽然没有被公认的声音种类区别,却形成了包括男女声在内的四种声型,即以真声为主、以假声为主、真声与假声混合以及真声与混声相接的声型。

(一)以真声为主的声型

以真声为主的声型是指在说话本嗓的基础上,以经过了美化和修饰的艺术真声为主的声型。

其特点如下:发声时以两声带拉紧和靠拢的整体振动为主要活动方式,音的高低变化主要取决于声带张力的大小。这种声型在其所能达到的音域范围内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这是因为真声主要是声带整体振动,声音效果结实粗犷,唱中、低声区比较方便自如,唱高音区则比较吃力,使用的音域比较低,但其效果并不压抑低沉,反而会在唱中声区时,给人非常高亢之感。

在此类声型中,有一种只有中、低音而无高音的声型,还有一种能唱到一定的高音的声型。其发声时,两声带除尽量靠拢做整体振动外,还能做张力较强的边缘振动。但是两声带间并不吹开缝隙,只掺进了适当的发假声时的振动方式。

京剧中的老旦,部分老生、花脸沪剧评剧淮剧、越剧、黄梅戏以及北方地方戏、说唱曲种中的多数人,都属此声型。

(二)以假声为主的声型

以假声为主的声型是指脱离了说话的本嗓(真声),以假声为主要发音方法的声型。

其特点如下:发音时声带的张力不强,一旦受到呼气的冲击,两声带间即被吹开一条小缝,既有固体(声带边缘)振动,同时又有气体(呼气通过急速开闭的声门时,气体分子本身受到激活所产生的气波)振动,形成了这两种振动成分相结合的发音方式。两声带间的缝隙越大,气体振动的成分越多,假声的特点就越明显。假声的声音比较虚柔纤秀,但不真实,唱高音比唱低音容易。

这种声型中,也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在低声区掺进声带整体靠拢的振动方式,音域就向下扩展,如果发音过程中声带始终积极并尽量靠拢,会发出有相当光泽和弹性歌声。戏曲中男扮女的唱法,京剧、昆曲、汉剧、川剧中的青衣、花旦、小生等的唱法多数属于此种声型。另一种是从高到低全部使用假声,低音比较虚弱、无力。

(三)真假声混合的声型(www.xing528.com)

真声与假声混合的声型:低、中声区的真声中掺有很多假声的成分,也就是真声假唱,音色柔和而不特别实、真;高声区的假声中,又混有很多真声的成分,声音明亮不太虚假,也就是假声真唱。

其特点如下:真中掺假,假中有真,整个音域里真假声始终混合在一起。它是真假难分的下有低、上有高和音域宽广的声音类型。

这种声型用嗓均衡而不太激烈,没有难的换声区或换音点,声音既明亮又柔和圆润,且灵活而富有弹性,是近些年来非常流行并受到充分肯定的声型。民族新唱法多用此种声型。

(四)真声与混声相接的声型

低、中声区真声成分多,高声区用混声,在上混、下真之间,用一段换声区或换音点把它们衔接起来使用的,即谓真声与混声相接的类型。

它是由真声与真假混合两种声音形成方式和两种技巧的衔接使用演化来的,而真假声混合则是由真声与假声两种声音形成方式和两种技巧的混合使用演化来的。

其特点如下:兼有以真声为主的声型和真声与假声混合声型的优点,音色结实脆亮,音域宽广,可展现更加戏剧性的效果。但是,为了不出现明显的换音现象,上下转换时,需要在换音之前,先糅进去一些即将换过去的那种声音的动作方式和成分,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这种换音的技巧比较难掌握。如果上下过渡得好,声音也会统一流畅,而且会有更强的表现力。

这种声型的用嗓比较重,声带的活动始终积极而活跃。真声与假声混合的声型和真声与混声相接的声型从生理的角度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有运动形式上的差异。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河北梆子及许多说唱与民歌演员多用此种声型。

以上四种声型主要是以发音时声带的运动形式的不同来区分的。另外,每个声音的发出还需要与呼吸器官及共鸣器官有机配合,还会产生各种声型中的“大号”“小号”“粗犷奔放”“柔美抒情”“高亢山歌”等多种细致的分类。

然而,无论是唱法也好,还是声型也好,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分类都不是绝对的。因此,人们很难找出能把它们截然分开的严格界限,现在这样划分只是为了说明它们相对存在的现实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