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梅戏:古朴流畅的表演艺术

黄梅戏:古朴流畅的表演艺术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委婉清新,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他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由于班社人少,演整本大戏时,常常是一个演员要兼扮几个角色,因而在黄梅戏中,戏内角色虽有行当规范,但演员没有严格分行。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古朴流畅的表演艺术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委婉清新,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他民族乐器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黄梅戏角色行当的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演整本大戏后,角色行当才逐渐发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花脸诸行。辛亥革命前后,角色行当分工被归纳为上四脚和下四脚。上四脚是:正旦(青衣)、老生(白须)、正生(黑须)、花脸。下四脚是: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行当虽有分工,但很少有人专攻一行。民国十九年(1930年)以后,黄梅戏班社常与徽、京班社合班演出。由于演出剧目的需要,又出现了刀马旦、武二花行当,但未固定下来。当时的黄梅戏班多为半职业性质,一般只有三打、七唱、箱上(管理服装道具)、箱下(负责烧茶做饭)十二人。行当搭配基本上是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脸七行。由于班社人少,演整本大戏时,常常是一个演员要兼扮几个角色,因而在黄梅戏中,戏内角色虽有行当规范,但演员没有严格分行。(www.xing528.com)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