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梅戏传承与影响-黄梅戏风貌

黄梅戏传承与影响-黄梅戏风貌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梅戏虽然是一个较为年青的地方剧种,由于自身所具有的通俗性、平民性和抒情性的特质,它的教化功能和传承作用的发挥,其影响越来越广泛。(一)传承性是戏曲艺术重要的社会功能戏曲艺术对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的传承性,具有立体性综合性的特点。一是话本的出现。勾栏和瓦舍是一种戏曲演出的场所。专门场所、专门组织和专职人员,这是宋代戏曲艺术得以迅速发展繁荣的又一重要基础、原因和条件。

黄梅戏传承与影响-黄梅戏风貌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宝库中,戏曲艺术源远流长,且剧种多,剧目多,以及音乐唱腔品味多、表演艺术风格流派多等,人们常用花团锦簇来比喻形容戏曲艺术的这些特色。戏曲艺术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而且历史辉煌、今朝绚丽、前程灿烂,是最为宝贵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戏曲艺术尽管品种繁多,流派风格各异,但其基本性质和功能是共同的,就是施行舞台教化、发挥着传承历史和人文精神的作用。戏曲艺术传承着悲壮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命运,传承着宝贵的朝代更替的历史经验和血泪教训,传承着民族风俗和社会风情以及世俗礼仪,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做人的道理,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文化,传承着艺伎门长期磨练出来的唱念做打表现手段,以及反映生活的绝技和高超艺术。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其他门类相比,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和特点,如题材内容的广泛性,受众对象的大众化,传承形式的直观性,抒情性,感染性,以及人们心灵记忆的震撼性和深刻性,对社会生活变动的影响力和长久性等。黄梅戏虽然是一个较为年青的地方剧种,由于自身所具有的通俗性、平民性和抒情性的特质,它的教化功能和传承作用的发挥,其影响越来越广泛。

(一)传承性是戏曲艺术重要的社会功能

戏曲艺术对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的传承性,具有立体性综合性的特点。这从戏曲艺术萌发、生长和成熟的悠久过程可见一斑。

戏曲艺术的产生和形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年代。戏曲艺术是一种综合性艺术,经过由萌芽到成熟,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衍变和发展的过程。戏曲艺术是以歌舞演故事来展现自己风貌的。从这个角度说来,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与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考察它的全部发展历程,就不能不上溯到上古时代原始社会。戏曲艺术是以剧本为基础、以音乐唱腔为特色、以演员表演为中心。因此,考察戏曲艺术的萌发和产生,是以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为基础为核心的。一是歌舞的萌发和形成。歌舞是表现戏曲故事的外在形式,原始部落萌发的劳动歌舞,原始氏族社会产生的图腾崇拜礼俗歌舞,上古时代形成起来的驱邪避恶的傩舞,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天帝的带有宗教色彩的祭祀歌舞,先秦时代形成起来的宫廷享乐和张扬文治武功的庆颂歌舞等,是戏曲艺术萌芽和产生的重要条件和基础之一。二是戏曲故事文学的产生和形成。戏曲文学是戏曲艺术发生发展的又一重要条件和基础。先秦宫廷歌舞中歌颂帝王的文治武功的故事,汉代的名人要事史记,特别是唐代产生的变文和传奇小说、宋代的话本等,为我国戏曲艺术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同时为戏曲舞台演出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为戏曲从萌芽到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倡伎和艺人的产生和涌现。伎与优就是艺人。西周末年出现的职业优人与倡伎,是专供奴隶社会贵族行声色之娱的专业艺人,并为贵族诸侯所豢养。于是汉代的百戏盛行起来,魏晋时代的民间艺术盛行起来,隋代的百戏和九部伎盛行起来。到了宋朝,已经有了瓦舍、勾栏、书会和才人。这就产生和形成了专门化戏曲场所和戏曲组织与人员。这就为戏曲艺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此,也就可以说为戏曲艺术的真正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上古至秦汉是我国戏曲萌芽的重要时期。

到了唐代,戏曲艺术基本形成。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趋于成熟时期,也是我国封建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时期。作为戏曲艺术基本形成的重要标志,一是变文和传奇小说的出现。变文是一种通俗小说即“俗讲”,是一种演唱艺术,在民间甚为流行。根据唐代留存下来的《目连变文》、《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孟姜女变文》、《董永变文》、《秋胡变文》等编剧的剧目,至今仍活跃于戏曲舞台。传奇小说从志怪小说发展而来。唐代传奇小说主要特点是文章动人,内容广泛,情节传奇,故事曲折,既写人物的行为活动,也写人物的思想和感情,为戏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内容。如元稹的《崔莺莺传》、陈鸿的《长恨歌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等改编为剧目,已经成为千秋经典。二是乐曲的发展,上古的乐律为十二律,到了唐代发展到二十八调。二十八调的运用,为后来戏曲音乐唱腔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三是戏曲艺术形式的初步形成。中国戏曲艺术雏形在唐代基本形成的又一标志,是唐代产生的参军戏和歌舞戏。无论是歌舞戏还是参军戏,不仅有了人物扮演角色,表现故事,而且有舞蹈、歌舞和道白,还有服饰、化妆和布景。这些演出形式一直存留在后世的戏曲舞台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只不过更优美高级而已。

宋代戏曲开始走向成熟与繁荣。宋代戏曲引人注目的主要标志有三个方面。一是话本的出现。话本原为民间口头文学创作,起初没有文字记载,为说书人讲故事说笑话所为,以后为了便于讲述和传授,才有文人学士和书贾等刊印笔记下来。现代传下来的《五代史广记》和《京本通话小说》等话本,那里有取之不尽的戏曲故事。话本在宋代的诗、词、散文等文学样式中是以民间文学创作为主体,它深刻的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和历史风尘,既是以宋代文学繁荣的表现,又适应了戏曲成熟的需要。二是勾栏和瓦舍的出现,以及书会和才人的产生。勾栏和瓦舍是一种戏曲演出的场所。宋时的开封南宋临安杭州),有通宵夜市,于是勾栏瓦舍这种专门为戏曲演出场所应运而生,书会是一种专为戏曲人员服务的一种组织,才人则是书会中专司戏曲创作的先生或文人。专门场所、专门组织和专职人员,这是宋代戏曲艺术得以迅速发展繁荣的又一重要基础、原因和条件。三是宋杂剧的产生。宋杂剧是宋代戏曲成熟和繁荣的重要标志和象征。宋杂剧是集大成之产物,有汉代的散乐百戏成分,也有唐时参军戏风味。同时也是发展创新的一种戏曲表演艺术形式。到了南宋,杂剧这个词有了较严格的规范,真正成为宋代戏曲的特征和标志。同时,还产生了金院本。杂剧和院本其实是相同的,杂剧者,杂戏也,院本者,行院之本也。在宋北方的(以开封为中心)称院本,在南宋(以临安为中心)称杂剧,杂剧和院本是宋代戏曲两朵并蒂莲。(www.xing528.com)

宋代以后,中国戏曲艺术经过元明两个时期的进一步发展,至清代便走向日臻完美的鼎盛时期。元、明、清三代,戏曲艺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涌现了一大批专门从事戏剧创作的剧作家和数以万计的戏剧作品。他们的杰出成就,在戏剧史和文学史上都写下了不可磨灭的辉煌篇章。宋元的南戏,元代的杂剧,明清的传奇等,都以他们的个性特色和史无前例的思想文化成就而载入史册。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剧作家和优秀的剧目,有的剧目还飘洋过海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在世界戏坛占有一席之地。如宋元南戏的重要作品有:《张协状元》、《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琵琶记》。其中“荆、白、拜、杀、琵”并称为宋元南戏中的五大传奇,在中国古代戏剧史上享有突出的独到特别的地位。元代杂剧更为辉煌灿烂,其中著名的作品有:《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梧桐雨》、《倩女离魂》等。以传奇代替杂剧是明代戏曲变化发展的一大特点。明代传奇的主要作品有:《苏武牧羊记》、《五伦全备》、《香囊记》、《精忠记》、《红梅记》、《连环记》、《千金记》,以及《宝剑记》、《鸣凤记》、《红佛记》、《浣纱记》等等。清代传奇剧的创作更为繁荣兴盛。优秀剧目如花似锦,如《清忠谱》、《一捧雪》、《占花魁》、《人兽关》、《朝阳凤》、《十五贯》、《燕子笺》、《鸳鸯情》、《梅龙镇》、《十字坡》、《长生殿》、《桃花扇》等等。这些剧目有的根据古人的笔记小说、传奇轶事、话本趣闻整理创作,有的则是直接表现和反映现实生活,有的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钩沉铺张,有的则是对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的艺术再现和揭露。这些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欢离合和辛酸血泪,从不同侧面赞扬和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品德。思想文化层面的核心是弘扬和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典型意义和艺术的感染力与震撼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当代戏剧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郑光祖、高明汤显祖、洪异、孔尚任是众多戏剧作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创作的艺术成就,在戏剧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二)黄梅戏发挥传承功能的若干特点

地方戏的产生和兴盛是中华戏曲艺术在清代走向更加辉煌的又一标志。清代的戏曲艺术和发展有三大特点:一是古老的昆剧艺术日臻完美且有衰落迹象,二是京剧艺术的兴起并趋向成熟和完善,三是各种地方戏的产生发展和兴盛。黄梅戏艺术正是在清代中后期由采茶腔和黄梅调逐步发展而来,由地方小调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曲折成熟过程。黄梅戏为吴楚文化特别是皖江文化的产物。黄梅戏作为一方水土的民风民俗和思想文化的艺术性反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士的青睐和热爱。黄梅戏作为通俗性和大众化的戏剧艺术,在传承民族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黄梅戏对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积极地传承是通过三种途径和方式实现的:一是通过自身特有的剧目传承本土思想文化和民俗风情;二是通过整理加工历史名剧经典,传承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世俗传统思想文化;三是通过改编移植兄弟剧种剧目,传承不同地域人群的风土人情,促进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当黄梅戏从皖河流域带着泥土的芳香走向皖江,再从人口密集、物产富饶的皖江奔向大海的时候,她用浓浓的家声乡音,带去的是浓浓的徽风皖韵,使自己在高台教化中传承,在传承本土风情和中华文化中不断丰富壮大。黄梅戏传承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无论哪种途径方式,作为中华戏曲艺术百花园中的一员,由于自身的通俗性和影响的广泛性,其传承地位和作用越发显现,并受到众多有识之士的关注。

黄梅戏整理加工和积极扮演中国古典名剧的传承功能,类似于在浩瀚无垠的中国古典的思想文化与现代人民大众之间搭了三座“桥”,一是悠久的历史与现实生活之桥,二是耀眼夺目的历史名剧与风云变幻的时代之桥,三是沉睡的典籍与人民大众能够亲身、具体、直接的感受之桥。中国古典戏曲剧目与不同层级的众多的文史典籍一样,在一代代人的被接受过程中,不断地感受并继承着中华历史和思想文化。戏曲艺术对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其它文化形式传承相比有其自己的优越性。戏曲艺术无论是对现实生活的表现和反映,对历史生活的再现和传承,还是对未来生活的联想与彰现,对神仙地狱生活的魔幻和浮现,与影视剧一样,都更加具体、直观和活灵活现。因此,都更加令人身临其境、耳濡目染,都更加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其潜移默化和高台教化的作用决不可低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