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姆渡四明古刹-四明古刹

河姆渡四明古刹-四明古刹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千年古刹芦山寺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芦山北麓的芦山寺村,西邻河母渡遗址。芦山寺始建于唐乾元元年,时称芦山禅寺,唐武宗灭佛时,寺遭毁损。元至元十八年芦山寺恢复原名,增修罗汉祠。明洪武十五年诏改芦山禅寺。1992年,芦山禅寺修复并开放,海内外佛教界人士及善男信女闻讯为之筹募修缮资金。现在的芦山寺,占地面积5290平方米,已初具规模。寄芦山寺僧元衡宋·陆游放翁久矣无此客,闯户儿童皆动色。

河姆渡四明古刹-四明古刹

千年古刹芦山寺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芦山北麓的芦山寺村,西邻河母渡遗址。芦山寺始建于唐乾元元年(758),时称芦山禅寺,唐武宗灭佛时,寺遭毁损。五代后唐清泰元年(934)寺僧化缘重建此寺。北宋天圣七年(1029)信士孙承坝乐助巨款,由惠兰和尚率惠澄、光教等僧重建殿字,历时三年乃成。宋治平二年(1065)钛赐“芦山普光院”额名,名隆一时,其规模和影响曾一度与天童寺、雪窦寺齐名浙东。宋虞僚《重建芦山寺碑记》,描绘芦山为“崖谷共清,风泉相唤,前林后麓,左岩右壑”。

南宋宝祜二年(1254),丞相史嵩之营寿城于车厩岙,坟则建于开寿寺,并移“芦山普光院”之赐额于开寿寺,日“开寿普光”,乃改芦山寺为芦峰庵,后因年久失修渐记。元至元十八年(1281)芦山寺恢复原名,增修罗汉祠。明洪武十五年(1382)诏改芦山禅寺。清初,寺院把坼。康熙二十三年(1684),耐堂禅师耗时30年,重建殿堂、寮庞等,又置田山寺产,以赡众食,一时碧瓦朱亮,楼阁俨然,蔚为壮观。山门、藏经楼及两侧斋楼是光绪十三年(1887)守传和尚重修的建筑。寺院景色秀美,历来为文人学者游览探幽之地,范成大、史浩、陆游等皆有吟咏之作流传后世。民国时期,寺舍日趋破败,僧众渐少。到新中国成立时,仅存看护僧二人。20世纪60年代,宁波、舟山等地寺院的憎人曾集中迁居于此,浙江省佛教协会原会长、普陀山三大寺方丈妙善法师、新昌大佛寺方丈悟道法师等曾在寺院坐禅修持达20年之久。1992年,芦山禅寺修复并开放,海内外佛教界人士及善男信女闻讯为之筹募修缮资金。1995年重建的大殿面阔19.6米,共五间,重据耿山顶,覆以琉璃瓦,四翼角高高翘起,十分壮观。现在的芦山寺,占地面积5290平方米,已初具规模。

芦山寺

宋·舒豆

江云扶雨暖溶溶,来往东西只信风。

早晚晴阴浑不定,青山半在有无中。

山水连村不见村,冥冥细雨湿黄昏。

秋水咫尺无人到,始信闲人不用门。

山空水落见遥村,取次人家只隔云。

一阵西风雨中过,溪头笑语陇头闻。

鹅鸭相呼初出田,昏昏云日淡平川。

寒云数簇山南北,不见人家空见烟。

别开小径入松关,半在云间半雨间。

红叶满庭人倚槛,一池寒水动秋山

寄芦山寺僧元衡

宋·陆游(www.xing528.com)

放翁久矣无此客,闯户儿童皆动色。

寒泉不食人喝死,素绠银瓶我心恻。

千金易得一士难,晚途淹泊眠愈寒。

岂知一旦乃见子,杰语豪名无僧酸。

门前清溪天作底,细细风吹投纹起。

倚阑一笑谁得知,爱此数诗如此水。

江湖安得常相从,浩歌相踏卧短篷。

功名渠自有人了,留我镜中双颊红。

水陆法会送圣场面(资料图片)

地址:余姚市河姆渡镇罗江芦山村

邮编:315413

电话:0574-62960846

交通:宁波市区江北双东坊乘333路公交车到底龚冯村站,前行2公里左右;余姚也有到龚冯村的中巴

香云自山起,

花雨从天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