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方法-水污染治理研究成果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方法-水污染治理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滨海湿地种植芦苇等盐沼植被和在近岸水体中以大型海藻种植吸附治理重金属污染。通过航道疏浚物堆积建立人工滨海湿地或人工岛,将疏浚泥转化为再生资源。目前,滨海湿地主要受到石油烃为主的有机污染。在自然条件下,滨海湿地污染物可以在微生物的参与下自然降解。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方法-水污染治理研究成果

选择在典型海洋生态系统集中分布区、外来物种入侵区、重金属污染严重区、气候变化影响敏感区等区域开展一批典型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建立海洋生态建设示范区,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人工措施,结合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初步恢复。制定海洋生态修复的总体规划、技术标准和评价体系,合理设计修复过程中的人为引导,规范各类生态系统修复活动的选址原则、自然条件评估方法、修复涉及相关技术及其适合性、对修复活动的监测与绩效评估技术等。开展以下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对滨海湿地实行退养还滩,恢复植被,改善水文,底播增殖大型海藻,保护养护海草床和恢复人工种植,实施海岸防护屏障建设,逐步构建我国海岸防护的立体屏障,恢复近岸海域对污染物的消减能力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能力,建设各类海洋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提高防御海洋灾害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增加蓝色碳汇区。通过滨海湿地种植芦苇等盐沼植被和在近岸水体中以大型海藻种植吸附治理重金属污染。通过航道疏浚物堆积建立人工滨海湿地或人工岛,将疏浚泥转化为再生资源

8.5.3.1 微生物修复

有机污染物质的降解转化实际上是由微生物细胞内一系列活性酶催化进行的氧化、还原、水解和异构化等过程。目前,滨海湿地主要受到石油烃为主的有机污染。在自然条件下,滨海湿地污染物可以在微生物的参与下自然降解。湿地中虽然存在着大量可以分解污染物的微生物,但由于这些微生物密度较低,降解速度极为缓慢。特别是由于有些污染物质缺乏自然湿地微生物代谢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受到影响,从而也影响到污染物质的降解速度。

湿地微生物修复成功与否主要与降解微生物群落在环境中的数量及生长繁殖速率有关,因此当污染湿地环境中降解菌很少或不存在时,引入数量合适的降解菌株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污染物的降解时间。而微生物修复中引入具有降解能力的菌种成功与否与菌株在环境中的适应性及竞争力有关。环境中污染物的微生物修复过程完成后,这些菌株大都会由于缺乏足够的营养和能量来源最终在环境中消亡,但少数情况下接种的菌株可能会长期存在于环境中。因此,在引入用于微生物修复的菌种之前,应事先做好风险评价研究。

8.5.3.2 大型藻类移植修复

大型藻类不但有效降低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浓度,而且通过光合作用,提高海域初级生产力。同时,大型海藻的存在为众多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生活的附着基质、食物和生活空间对赤潮生物还有抑制作用。因此,大型海藻对于海域生态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许多海区本来有大型海藻生存,但由于生境丧失(如由于污染和富营养化导致的透明度降低使海底生活的大型藻类得不到足够的光线而消失以及海底物理结构的改变等)、过度开发等原因而从环境中消失,结果使这些海域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由于大型藻类具有诸多生态功能,特别是大型藻类易于栽培后从环境中移植,因此在海洋环境退化海区,特别是富营养化海水养殖区移植栽培大型海藻,是一种对退化的海洋环境进行原位修复的有效手段。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大型藻类移植来修复退化的海洋生态环境。用于移植的大型藻类有海带、江蓠、紫菜、巨藻、石莼等。大型藻类移植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进行退化海域大型藻类生物修复过程中,首选的是土著大型藻类。有些海域本来就有大型藻类分布,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大量减少或消失。在这些海域应该在进行生境修复的基础上,扶持幸存的大型藻类,使其尽快恢复正常的分布和生活状态,促进环境的修复。对于已经消失的土著大型藻类,宜从就近海域规模引入同种大型藻类,有利于尽快在退化海域重建大型藻类生态环境。在原先没有大型藻类分布的海域,也可能原先该海域本底就不适合某些大型藻类生存,因此应在充分调查了解该海域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评估的基础上,引入一些适合于该海域水质和底质特点的大型藻类,使其迅速增殖,形成海藻场,促进退化海洋生态环境的恢复。也可以在这些海区,通过控制污染,改良水质、建造人工藻礁,创造适合于大型藻类生存的环境,然后移植合适的大型藻类。(www.xing528.com)

在进行大型藻类移植过程中,大型海藻可以以人工方式采集其孢子令其附着于基质上,将这种附着有大型藻类孢子的基质投放于海底让其萌发、生长,或人为移栽野生海藻种苗,促使各种大型海藻在退化海域大量繁殖生长,形成密集的海藻群落,形成大型的海藻场。

8.5.3.3 底栖动物移植修复

由于底栖动物中有许多种类是靠从水层中沉降下来的有机碳屑为食物,有些以水中的有机碎屑和浮游生物为食,同时许多底栖生物还是其他大型动物的饵料。在许多湿地、浅海以及河口区分布的贻贝床、牡蛎礁具有的重要生态功能。因此底栖动物在净化水体、提供栖息生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耦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功能,对控制滨海水体的富营养化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许多海域的海底天然分布着众多的底栖动物,例如,江苏省海门蛎蚜山牡蛎礁、小清河牡蛎礁、渤海湾牡蛎礁等。但是自20世纪以来,由于过度采捕、环境污染、病害和生境破坏等原因,在沿海海域,特别是河口、海湾和许多沿岸海区,许多底栖动物的种群数量持续下降,甚至消失,许多曾拥有极高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富饶海岸带,已成为无生命的荒滩、死海,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受到破坏,海洋环境退化越来越严重。

为了修复沿岸浅海生态系统、净化水质和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近二三十年来世界各地都开展了一系列牡蛎礁、贻贝床和其他底栖动物的恢复活动。在进行底栖动物移植修复过程中,在控制污染和生境修复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合适的底栖动物种类,使其在修复区域建立稳定种群,形成规模资源,达到以生物来调控水质、改善沉积物质量,以期在退化潮间带、潮下带重建植被和底栖动物群落,使受损生境得到修复、自净,进而恢复该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的生产力,促使退化海洋环境的生物结构完善和生态平衡。

为达到上述目的,采用的方法可以是土著底栖动物种类的增殖和非土著种类移植等。适用的底栖动物种类包括:贝类中的牡蛎、贻贝、毛蚶、青蛤、杂色蛤,多毛类的沙蚕,甲壳类的蟹类等。例如,美国在东海岸及墨西哥湾建立了大量的人工牡蛎礁,研究结果证实:构建的人工牡蛎礁经过两三年时间,就能恢复自然生境的生态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