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技术

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技术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湖泊生态修复的方法,总体而言可以分为外源性营养物种的控制措施和内源性营养物质的控制措施两大部分。通过人工设计建造湿地系统,适时适量收割植物,将营养物质移出湖泊系统,从而达到修复整个生态系统的目的。主要利用湖泊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关系,通过调节水体中生物群落结构的方法来控制水质。但对大型湖泊,由于其食物链、食物网关系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应用难

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技术

湖泊生态修复的方法,总体而言可以分为外源性营养物种的控制措施和内源性营养物质的控制措施两大部分。

8.3.2.1 外源性方法

(1)截断外来污染物的排入

由于湖泊污染、富营养化基本上来自外来物质的输入。因此要采取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截污。首先,对湖泊进行生态修复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流域内废、污水的集中处理,使之达标排放,从根本上截断湖泊污染物的输入。其次,对湖区来水区域进行生态保护,尤其是植被覆盖低的地区,要加强植树种草,扩大植被覆盖率,目的是对湖泊产水区的污染物削减净化,从而减少来水污染负荷。因为,相对于较容易实现截断控制的点源污染,面源污染量大,分布广,尤其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或山区,控制难度较大。再次,应加强监管,严格控制湖滨带度假村、餐饮的数量与规模,并监管其废、污水的排放。对游客产生的垃圾,要及时处理,尤其要采取措施防治隐蔽处的垃圾产生。规范渔业养殖及捕捞,退耕还湖,保护周边生态环境

(2)恢复和重建湖滨带湿地生态系统

湖滨带湿地是水陆生态系统间的一个过渡和缓冲地带,具有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相邻生态系统稳定、净化水体、减少污染等功能。建立湖滨带湿地,恢复和重建湖滨水生植物,利用其截留、沉淀、吸附和吸收作用,净化水质,控制污染物。同时,能够营造人水和谐的亲水空间,也为两栖水生动物修复其生长空间及环境。

8.3.2.2 内源性方法

(1)物理

①引水稀释。通过引用清洁外源水,对湖水进行稀释和冲刷。这一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湖内污染物的浓度,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可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②底泥疏浚。多年的自然沉积,湖泊的底部积聚了大量的淤泥。这些淤泥富含营养物质及其他污染物质,如重金属能为水生生物生长提供营养物质来源,而底泥污染物释放会加速湖泊的富营养化进程,甚至引起水华的发生。因此,疏浚底泥是一种减少湖泊内营养物质来源的方法。但施工中必须注意防止底泥的泛起,对移出的底泥也要进行合理地处理,避免二次污染的发生。

③底泥覆盖。底泥覆盖的目的与底泥疏浚相同,在于减少底泥中的营养盐对湖泊的影响,但这一方法不是将底泥完全挖出,而是在底泥层的表面铺设一层渗透性小的物质,如生物膜或卵石,可以有效减少水流扰动引起底泥翻滚的现象,抑制底泥营养盐的释放,提高湖水清澈度,促进沉水植物的生长。但需要注意的是铺设透水性太差的材料,会严重影响湖泊固有的生态环境。(www.xing528.com)

④其他一些物理方法。除了以上三种较成熟、简便的措施外,还有其他一些新技术投入应用,如水力调度技术、气体抽提技术和空气吹脱技术。水力调度技术是根据生物体的生态水力特性,人为营造出特定的水流环境和水生生物所需的环境,来抑制藻类大量繁殖。气体抽取技术是利用真空泵和井,将受污染区的有机物蒸气或转变为气相的污染物,从湖中抽取,收集处理。空气吹脱技术是将压缩空气注入受污染区域,将污染物从附着物上去除。结合提取技术可以得到较好效果。

(2)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就是针对湖泊中的污染特征,投放相应的化学药剂,应用化学反应除去污染物质而净化水质的方法。常用的化学方法有:对于磷元素超标,可以通过投放硫酸铝[Al2(SO43·18H2O],去除磷元素;针对湖水酸化,通过投放石灰来进行处理;对于重金属元素,常常投放石灰和硫化钠等;投放氧化剂来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毒或者毒性较小的化合物,常用的有二氧化氯次氯酸钠或者次氯酸钙、过氧化氢高锰酸钾臭氧。但需要注意的是化学方法处理虽然操作简单,但费用较高,而且往往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3)生物方法

生物方法也称生物强化法,主要是依靠湖水中的生物,增强湖水的自净能力,从而达到恢复整个生态系统的方法。

①深水曝气技术。当湖泊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往往是水体溶解氧大幅降低,底层甚至出现厌氧状态。深水曝气便是通过机械方法将深层水抽取上来,进行曝气,之后回灌,或者注入纯氧和空气,使得水中的溶解氧增加,改善厌氧环境为好氧环境,使藻类数量减少,水华程度明显减轻。

②水生植物修复。水生植物是湖泊中主要的初级生产者之一,往往是决定湖泊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因素。水生植物生长过程中能将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如氮、磷元素吸收、固定,既满足生长需要,又能净化水体。但修复湖泊水生植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整个湖泊现有水质、水温等因素,确定适宜的植物种类,采用适当的技术方法,逐步进行恢复。具体的技术方法有:第一,人工湿地技术。通过人工设计建造湿地系统,适时适量收割植物,将营养物质移出湖泊系统,从而达到修复整个生态系统的目的。第二,生态浮床技术。采用无土栽培技术,以高分子材料载体和基质(如发泡聚苯乙烯),综合集成的水面无土种植植物技术,既可种植经济作物,又能利用废弃塑料,同时不受光照等条件限制,应用效果明显。这一技术与人工湿地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不占用土地。第三,前置库技术。前置库是位于受保护的湖泊水体上游支流的天然或人工库(塘)。前置库不仅可以拦截暴雨径流,还具有吸收、拦截部分污染物质、富营养物质的功能。在前置库中种植合适的水生植物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标。这一技术与人工湿地类似,但位置更靠前,处于湖泊水体主体之外。对水生植物修复方法而言,能较为有效地恢复水质,而且投入较低,实施方便,但由于水生植物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应该及时予以收割处理,减少因自然凋零腐烂而引起的二次污染。同时选择植物种类时也要充分考虑湖泊自身生态系统中的品种,避免因引入物质不当而引起的入侵。

③水生动物修复。主要利用湖泊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关系,通过调节水体中生物群落结构的方法来控制水质。主要是调整鱼群结构,针对不同的湖泊水质问题类型,在湖泊中投放、发展某种鱼类,抑制或消除另外一些鱼类,使整个食物网适合于鱼类自身对藻类的捕食和消耗,从而改善湖泊环境。比如通过投放肉食性鱼类来控制浮游生物食性鱼类或底栖生物食性鱼类,从而控制浮游植物的大量生长;投放植食(滤食)性鱼类,影响浮游植物,控制藻类过度生长。水生动物修复方法成本低廉,无二次污染,同时可以收获水产品,在较小的湖泊生态系统中应用效果较好。但对大型湖泊,由于其食物链、食物网关系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应用难度相应增加同时也需要考虑生物入侵问题。

④生物膜技术。这一技术指根据天然河床上附着生物膜的过滤和净化作用,应用表面积较大的天然材料或人工介质为载体,利用其表面形成的黏液状生态膜,对污染水体进行净化。由于载体上富集了大量的微生物,能有效拦截、吸附、降解污染物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