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肝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分析

肝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分析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肝细胞单层排列呈板状,称肝板,切片上肝板成索状,称肝索。肝细胞的分化程度较高,细胞内各种细胞器丰富,表明肝细胞的功能较活跃。胆囊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与其左侧的肝总管汇合,延续为胆总管。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三角内常有胆囊动脉通过,因此该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肝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分析

肝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及消化腺,是机体新陈代谢最重要的器官,具有分泌胆汁、参与代谢、贮存糖原、解毒、吞噬、防御等功能,在胚胎时期还有造血功能。

(一)肝脏的形态

肝呈不规则的楔形(图6-3-2、图6-3-3),可分为上、下两面,前、后、左、右四缘。

1.上面(膈面)上面与膈相接触,故又称膈面。膈面隆凸,上有矢状位的镰状韧带把肝分为大而厚的肝右叶和小而薄的肝左叶。膈面的后部没有腹膜覆盖的部分称裸区,裸区的左侧有一较宽的沟称腔静脉沟,内有下腔静脉通过。

图6-3-2  肝的膈面

2.下面(脏面)肝的下面凹凸不平,与腹腔器官邻接,又称脏面。其中部有一近似“H”形的沟,横沟即为肝门,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的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共同构成肝蒂。左纵沟的前部有肝圆韧带,是胎儿时期脐静脉闭锁后的遗迹;后部有静脉韧带,是胎儿时期静脉导管的遗迹。右纵沟的前部为一浅窝,容纳胆囊,称胆囊窝;后部为腔静脉沟,有下腔静脉经过。

图6-3-3 肝的脏面

(二)肝的位置和体表投影

1.位置 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肝的前面大部分被胸廓所掩盖,仅在腹上区的左、右肋弓之间,有一小部分直接与腹前壁相接触。

2.体表投影 肝的上界与膈穹隆一致,在右锁骨中线平第5肋,前正中线平胸骨体下端,向左至左锁骨中线附近平第5肋间。肝下界,在右侧与右肋弓一致,中部超出剑突下约3 cm,左侧被肋弓掩盖。因此,成人在右肋弓下缘不能触到肝,在剑突下方可触及约3 cm。但3岁以下幼儿,由于腹腔的容积较小,而肝体积相对较大,肝前缘常低于右肋弓下1~2 cm,到7岁以后在右肋弓下已不能触及。

(三)肝的微细结构

肝表面覆以致密结缔组织被膜,大部分有浆膜覆盖。肝门部的结缔组织随血管、肝管等的分支伸入肝实质,将肝实质分隔成许多肝小叶(图6-3-4)。在肝切片中,相邻几个肝小叶之间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区,称门管区,其中含有三种伴行管道。

图6-3-4 肝的微细结构

1.肝小叶 肝小叶呈多边棱柱体,长约2 mm,宽约1 mm。成人肝有50万~100万个肝小叶。小叶中央有一条与其长轴平行的中央静脉,其内皮多孔,内皮外仅围以少量结缔组织。肝细胞单层排列呈板状,称肝板,切片上肝板成索状,称肝索。肝板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大致呈放射状排列,肝板相互吻合连接,呈迷路状。肝板之间的不规则腔隙为肝血窦,肝血窦经肝板上的孔相互连通(图6-3-5)。

图6-3-5 肝板与肝血窦

图6-3-6 肝索与肝血窦模式图

(1)肝细胞:呈多面形,核大而圆,居中,着色浅,部分肝细胞有双核(图6-3-6)。肝细胞的分化程度较高,细胞内各种细胞器丰富,表明肝细胞的功能较活跃。

(2)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内皮细胞上有大量无隔膜的窗孔,细胞间隙大,内皮外无基膜,仅有散在的网状纤维,因此,肝血窦的通透性较大,有利于肝细胞与血液的物质交换。肝血窦的血液来自小叶间动、静脉的分支,为动、静脉混合血。血窦腔内有定居于肝内的巨噬细胞,又称库普弗细胞,它由血液单核细胞分化而来,能清除肝内的细菌、异物和衰老的血细胞,参与免疫应答。(www.xing528.com)

(3)窦周隙:位于肝血窦的内皮细胞与肝板之间。窦周隙内充满血浆成分。窦周隙内还有一种形态不规则的贮脂细胞,含许多大小不一的脂滴。贮脂细胞能摄取和储存维生素A、产生少量网状纤维。慢性肝病时,该细胞可异常增殖,并转化为成纤维细胞,产生大量的胶原,导致肝硬化

(4)胆小管:位于相邻肝细胞之间,由相邻肝细胞的细胞膜凹陷形成,在肝板内相互连接形成微细的网格样管道。电镜下可见肝细胞的胆小管面形成许多微绒毛,突入小管腔内,扩大了表面积,有利于胆汁分泌。在小管周围相邻的两肝细胞膜紧密相贴,形成的紧密连接和桥粒封闭胆小管,防止胆汁外溢至肝血窦。当肝细胞病变或胆道阻塞引起内压增高时,胆小管的正常结构被破坏,胆汁经窦周隙进入血液,产生黄疸。

2.肝门管区 每个肝小叶周围有3~4个门管区,其中有三种伴行的管道(图6-3-4):①小叶间静脉,为门静脉的分支,腔大壁薄。②小叶间动脉,为肝动脉的分支,腔小壁

拓展视野厚。③小叶间胆管,管壁为单层立方上皮。

黄疸

黄疸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症状和体征。某些肝脏疾病、胆囊病和血液病经常会引发黄疸的症状。常见的类型有:①溶血性黄疸: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过多而引起的溶血性黄疸,如新生儿黄疸。②肝源性黄疸:因为肝脏疾病而无法正常处理胆红素时出现的黄疸病症。③肝后性黄疸:由于肝内或肝外胆管系统发生梗阻,致使肝脏无法正常排出胆红素时出现的黄疸。

(四)肝外胆道

肝外胆道包括胆囊、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和胆总管(图6-3-7、图6-3-8)。这些管道与肝内胆道一起,将肝分泌的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腔。

图6-3-7 胆囊及输胆管道

图6-3-8 胆道、十二指肠和胰

1.胆囊 胆囊位于肝下面的胆囊窝内,为囊状器官,似长梨形,容量40~60 ml,胆囊上面借结缔组织与肝相连,可分为底、体、颈、管四部分(图6-3-7、图6-3-8)。

胆囊底在肝前缘的胆囊切迹处露出,并与腹前壁相贴。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相交处,当胆囊病变时,此处可有压痛,是临床检查胆囊的触诊部位。胆囊体是胆囊的主体部分。胆囊颈是胆囊体向下延续并变细的部分,常以直角向左下移行于胆囊管。胆囊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与其左侧的肝总管汇合,延续为胆总管。

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Calot三角),三角内常有胆囊动脉通过,因此该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胆囊功能有:①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②调节胆管内压力

2.肝总管 由肝左、右管出肝门后汇合而成,长约3 cm,下端与胆囊管结合成胆总管。

3.胆总管 由肝总管和胆囊管汇合而成。胆总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下行,经十二指肠上部的后方,至胰头与十二指肠降部之间与胰管汇合,形成一略膨大的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的十二指肠大乳头(图6-3-7、图6-3-8)。肝胰壶腹周围环绕着增厚的环行平滑肌称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括约肌)。肝外胆道可因结石、蛔虫肿瘤等造成阻塞,使胆汁排出受阻,引发胆囊炎或阻塞性黄疸。

4.胆汁的分泌与排出 胆汁由肝细胞生成与分泌。在非消化期,经肝管流出,或经胆总管流入十二指肠,或经肝管、胆囊管进入胆囊内浓缩、贮存;在消化期,在神经和体液因素影响下,胆囊收缩,Oddi括约肌舒张,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参与小肠内的消化过程(图6-3-9)。

图6-3-9 胆汁的分泌和排出模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