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与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概论

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与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概论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齐、楚、燕、魏、赵、中山、秦等诸侯国先后都修筑了长城,从而在中国军事防御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齐长城属于诸侯国的互防长城,修筑目的就是西防赵国,东南防楚。两段长城是同防卫两都密切相关的。在战国时,它常受到赵国的威胁,后被赵国所灭。

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与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概论

春秋战国时期,齐、楚、燕、魏、赵、中山、秦等诸侯国先后都修筑了长城,从而在中国军事防御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1.齐长城

齐长城主要修筑在今山东省境内,地处今淄博市以南,成东西一线。这段长城西起黄河南岸的平阴县,向东延伸,过泰山北,直达海边的琅玡台即今胶南县南。齐长城属于诸侯国的互防长城,修筑目的就是西防赵国,东南防楚。齐长城作为军事防御线,是用来保障其都城临淄(今淄博市临淄区)安全的。

2.楚长城

楚国建国长江流域,以河南省境内的方城山为其北界。河南西南部以宛为中心的南阳盆地,是中原与南方荆楚之间的主要通道,至楚怀王时(公元前328—前299年),国势渐衰,为了西北防秦,东北防韩、赵、魏、齐诸国,在此地修筑了名为“方城”的长城。楚长城西南起河南邓县,然后向北,再折向东,过伏牛山,在河南鲁山县境又折向南,达河南泌阳县。根据长城的走向,显然是为了封锁南阳通道,保卫楚都郢的安全。

3.魏长城

魏长城有三,一段在今陕西境内,称魏西长城,另二段在今河南境内,其中一在陕县以东,称魏陕县东长城;一在密县和原阳县之间,称魏东长城。魏西长城,又名“河右长城”,因地处黄河之右之故。这段长城南起华山脚下,向北达渭洛交界处,再向北至大荔县长城村,再向北,经郃阳、澄城、韩城达黄河岸边。陕县以东长城很短,长城从陕县以东向北,至黄河岸。这段长城实际上是魏国封锁中原东西交通大道的,以便阻止秦出函谷关东进。魏东长城,又名“卷长城”,因汉卷县地得名。这段长城靠近大梁,是大梁以西的一条军事防御线。这段长城起于河南原阳县西北黄河之滨(古黄河,非今黄河),东南行,再向东北,经原阳县东南,越古济水,到密县东南止。魏以大梁(即今开封)为都,而三段长城均在大梁之西,所以筑长城完全是为了防御秦国的攻打。

4.燕长城

燕长城有南、北两段。燕以蓟(今北京)为都,以易(易县)为“下都”。两段长城是同防卫两都密切相关的。燕南长城从易县起,然后沿易水向西南,到达呼沱河岸。这段长城是为防御中原诸国的攻击,保卫下都易的安全。燕北长城西起河北造阳(今独石口),然后向东,过辽河,折向东南,过鸭绿江,达朝鲜浿水(即今清川江)岸边。这段长城在军事上主要防御东北地区少数民族“胡”族的侵扰,从北部保卫都城蓟的安全。(www.xing528.com)

5.赵长城

赵国长城也有南、北两条,都筑在其边界地区。赵南长城西北起今河南省武安县,然后沿漳水北岸向东,达肥乡县地。这段长城是赵国同魏国争夺邺(内潢)未获成功,为防御魏国而修筑的,目的在于保卫邯郸的安全。赵国北长城,是赵武灵王征服林胡、楼烦后修筑的。这段长城东起河北张北县,向西达狼山高阙(高阙一说为今石兰计山口)。这段长城是防止北方少数民族侵扰的。

6.中山国长城

中山国是在今河北定县一带立国的小诸侯国。在战国时,它常受到赵国的威胁,后被赵国所灭。中山国存在的时间很长,并曾参与六国合纵抗秦。中山国曾在今河北新乐县境修筑了一段很短的长城,其目的在于防御赵国的攻击,但最终还是未能防得住。

7.秦长城

战国时期的秦长城也有两段,一在关中东部,一在甘肃和陕北。

秦关中东部长城,在渭河之南,南起华山脚下,后东北向延伸,达渭、洛二水会合处(这段长城基本沿用魏西长城遗址),越洛河继续北上,到达今白水县境。秦西北长城,西南起甘肃临洮,然后沿洮河北上,后转向东北,经渭源、通渭、隆德、固原、环县、靖边榆林、神木、准格尔旗,最后达十二连城。这段长城是秦昭襄王时修筑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西北少数民族的侵扰。这段长城实际上也是秦国西北地区的军事防御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