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中建都: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概论

关中建都: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概论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安城虽然始筑于西汉初,但若从关中地区的地理条件和建都史方面去考察,显然它是西周以来各个都城的继续和发展,事实上也是一脉相承的。西汉在关中的建国、定都有一个过程。公元25年东汉定都洛阳,长安暂时中断了它作为都城的历史。接着又颁诏,由高颎、刘龙、贺娄子干、高龙义负责,在龙首原之南,今西安市区创建了新都,称作大兴城,习惯上仍称长安。炀帝即位后,命令大规模建设东都洛阳,因而隋大兴城的建设并未完成。

关中建都: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概论

长安位居我国著名七大古都的首位,在长安及其周围先后建过都的王朝和地区性政权有:西周、秦、西汉、新、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和唐,共有十一个,历时一千多年。长安城虽然始筑于西汉初,但若从关中地区的地理条件和建都史方面去考察,显然它是西周以来各个都城的继续和发展,事实上也是一脉相承的。

1.西周丰镐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灭崇(有崇氏,商的方国,位于今西安市西部沣水之西地区)后,在崇都崇邑定都,因在沣水之畔,故又称为丰京,并从周原迁都于此。武王灭商前,在距沣京约二十里的丰河东岸的镐池南兴建了新都镐京,丰与镐在西周历史上同时作为全国性的政治、文化中心,直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雒邑,才失去了国都地位。

2.秦都咸阳

在周平王东迁雒邑时,因秦襄公派兵保护有功,所以平王把岐丰以西之地赐予秦。于是,秦从甘肃境内的秦亭迁都渭水北岸的平阳,接着再迁都雍,至战国时又迁都栎阳。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为适应变法的需要再迁都咸阳(位于今咸阳市东二十余里地方,距丰、镐不过五十里之地)。

咸阳的得名,一千多年来流行一种说法,即认为“咸”,“都也”;“阳”,向阳面。意思是说,秦都位于九嵕山之阳(即南)和渭水之阳,山水都是阳,故曰咸阳。可是这一说法被近年来咸阳地区考古发掘所得资料推翻了。据当地战国和秦遗址中出土的陶文看,这里曾有以“咸亭”、“阳于”为名的乡级以下行政单位,据此,“咸阳”分明是由“咸亭”和“阳于”二行政单位名称首字组合而成。

随着秦国的日益强盛和最终统一全国,咸阳城也逐步扩大。但因咸阳背原面河,发展受到了地理条件的很大限制,约在战国秦昭王时,已在渭水之南兴建了兴乐宫,并为了沟通渭河南北,在渭河上特地兴修了渭桥。《三辅黄图》等史书还记载:秦始皇都咸阳,引“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7]。为了摆脱地理条件的束缚,从秦始皇时起就在渭河以南进一步兴建宫室。秦始皇三十五年,始皇说:“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8]这说明秦始皇认为“丰、镐之间”是理想的建都之地,于是就在丰镐附近的上林苑中兴建朝宫的前殿阿房宫。这样一来,历史上普遍认为咸阳终于发展成为横跨渭水南北的大城市。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宫,火三月不灭。咸阳都城从此废弃。

3.汉都长安(www.xing528.com)

在历史上,“长安”作为都城名称始于西汉初年。至于“长安”因何而得名的问题,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的弟弟“长安君”成曾被封于此地,汉太尉卢绾曾封为“长安侯”[9],亦以此为封地;顾炎武《历代宅京记·总序上》则说“长安本乡名”。其实,这些说法并未从本质上说明问题,因为早在战国时期,虽然这里是成的封国名和乡聚名,但其名称却不是汉朝都城名。汉都“长安”名,或许受成封国名、乡聚名的启发,汉初统治者将“长安”二字,作为都城名势必赋予了更为深邃的涵义。据《三辅黄图序》曰“:汉高祖有天下,始都长安,实曰西京,欲其子孙长安都於此也。”[10]很明显,“长安”作为西汉都城名称,实际上从建都开始之时已经赋予了国运“长治久安”的意愿,在其中显然包含了刘邦与其朝臣对西汉王朝发展前景的美好期望。

西汉在关中的建国、定都有一个过程。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垓下之战中战胜项羽,接着在今山东定陶附近的汜水之阳登上皇帝宝座,并计划定都洛阳。这时(高祖五年)有个戍卒叫娄敬,他进见刘邦时说:陛下是否要与周“比隆”乎?刘邦说“是也”。娄敬说:现时势异也,定都洛阳实不足与周“比隆也”,西周以关中为都,“八夷大国之民莫不宾服,效其贡职”;东周迁都洛邑,继而衰微。“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握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握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11]。为此刘邦问大臣们对娄敬的说法有何意见,结果绝大多数大臣赞成定都洛阳,唯留侯张良主张定都关中。张良说:“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12]于是刘邦即日乘车,西都关中。但因咸阳宫被项羽烧毁,故暂居秦旧都栎阳。同年在渭河南、龙首原北建长乐宫。过了6年之后,长安都城建成,随即迁都于长安。

西汉长安城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北5公里地方,周长约13公里,北去咸阳城5公里,西南去丰镐15公里。城内宫殿建筑分为三大区,就是长乐宫区、未央宫区和建章宫区。

公元8年,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仍作都城。绿林、赤眉起义时,长安开始遭到破坏。更始帝刘玄、赤眉帝刘盆子,曾相继以此地为都。公元25年东汉定都洛阳,长安暂时中断了它作为都城的历史。从东汉末至隋朝建立,其间四百多年中,西魏、北周虽曾定都于此,但始终未能恢复昔日的繁荣。

4.隋唐长安

581年,杨坚篡周,建立隋朝,暂以汉长安为都。开皇二年,隋文帝颁布诏令说:朕君临万国,一直操劳改创之事,无暇考虑建都问题。今王公大臣都向我献策说,已往朝代建立,莫不徙都。此长安城自汉以来,“凋残日久,屡为战场,旧经丧乱。今之宫室,事近权宜……不足建皇王之邑。……龙首山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13]。接着又颁诏,由高颎、刘龙、贺娄子干、高龙义负责,在龙首原之南,今西安市区创建了新都,称作大兴城,习惯上仍称长安。炀帝即位后,命令大规模建设东都洛阳,因而隋大兴城的建设并未完成。618年,唐高祖代隋,仍以大兴城为都,接着颁诏命令匠作大将宇文恺负责,在大兴城基础上进行整修,最终完成了大兴城的建设。唐代时,大兴城正式称长安。唐长安城规模宏伟,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建筑壮丽,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都市,也是当时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唐长安城周围约35公里,面积为明代西安旧城的7倍。904年,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下令拆毁了长安的宫室和民房等,拆下来的木料通过渭河和黄河运至洛阳。从此,长安再也没有做过统一王朝的都城。另外,881年,黄巢曾在此建立过大齐政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