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TAM理论背景及应用: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对技术意愿的影响

TAM理论背景及应用: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对技术意愿的影响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TAM包括两个核心变量: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前者是指“使用者认为使用这项技术的容易程度”,后者是指“使用者认为使用这项技术能够提高其工作绩效的程度”,这两个因素共同影响了用户“对技术的意愿”,其中感知有用性对感知易用性具有正向显著影响。近年来,TAM广泛应用于移动商务的研究中[85],不仅用于测量技术的工具性功能,也用于衡量用户使用技术过程中的娱乐价值感和沉浸感。图6-12技术影响模型

TAM理论背景及应用: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对技术意愿的影响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环境下,消费者使用手机发表在线评论信息的动因受到社会—心理影响和技术影响。对社会—心理影响的分析广泛建立于社会交换理论之上,包括消费者行为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成本因素。对技术影响的分析建立在TAM理论基础上,通过变量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来衡量消费者评论的影响因素。

(1)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广泛用于理解资源交换过程中的个人行为[76],是从社会—心理视角出发理解人类互利互惠行为的主要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个人和他人交换和共享知识是希望能从这一交换过程中获得回报,并试图用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收益。[77]研究表明在互联网上传播评论可以被视为是社会交换行为[78],消费者通过提供他们的消费经历以换取有价值的回报,这种回报可能是再次购物的优惠券或是在虚拟社区中地位的提升。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当消费者所获得的回报高于其成本付出时,消费者就会被激励进行评论。[79]社会交换理论中将成本界定为由交换行为产生的消极结果,由此会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80]消费者进行评论付出的成本主要是执行成本,包括耗费的时间、手机上网费等,其中时间是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重要约束。为了提供详细的评论信息,用户需要花费时间编辑评语,再上传到网上。此外,评论行为也需要支付一定的手机上网费用,以获得移动服务商提供的服务支持。结合动机理论更有助于对消费者的评论行为进行分析。Deci[81]等指出人们某项行为的动机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外在动机指向的行为是对一种与自身无关的回应,包括经济回报、形象、互利互惠等因素,内在动机指的是受自身驱动去实施某项行为,这一行为本身是有趣的或在某方面确实值得去做。消费者评论的动机同样具有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消费者能够通过评论获取由商家提供的优惠券和折扣,这是促使行为发生的外在动机;而评论能够为他人提供消费参考,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为其他网络购物者提供有价值的、合理的建议,这是激发行为发生的内在动机。现有的研究成果也都证实了驱动消费者发表评论的主要内在动机是助人为乐[82],主要外在动机是寻求经济回报。[83]评论意愿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模型见图6-11。

图6-11 社会—心理影响模型(www.xing528.com)

(2)技术可接受模型

Davis[84]从TRA的基本假设出发,吸收了期望理论模型、自我效能理论等相关理论中的合理内核,提出了技术可接受模型,用于分析影响用户接受新的信息系统意愿的关键因素。TAM包括两个核心变量: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前者是指“使用者认为使用这项技术的容易程度”,后者是指“使用者认为使用这项技术能够提高其工作绩效的程度”,这两个因素共同影响了用户“对技术的意愿”,其中感知有用性对感知易用性具有正向显著影响。近年来,TAM广泛应用于移动商务的研究中[85],不仅用于测量技术的工具性功能,也用于衡量用户使用技术过程中的娱乐价值感(hedonic value)和沉浸感(immersive value)。[86]本研究中,消费者应用签到进行评论的行为受到移动互联网技术条件的影响,技术条件是否具备对消费者的意愿具有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本研究选取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两个变量来解释技术条件。评论意愿的技术影响因素模型见图6-12。

图6-12 技术影响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