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盐池长城:宁夏境内受损严重的长城

盐池长城:宁夏境内受损严重的长城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境内长城,分布在沙漠、丘陵、贺兰山和黄土高原地带,自然条件恶劣,经长期风雨侵蚀、山洪冲刷、人为破坏,许多长城墙体已经消失或者损毁严重。宁夏境内的长城由东线、北线、西线和南线长城四部分组成。第二条为明长城,主要是指宁夏西境沿贺兰山东麓向南修筑的长城防御设施。这道长城横跨西吉县、固原市原州区、彭阳县北部,在宁夏境内长约174公里。

盐池长城:宁夏境内受损严重的长城

宁夏境内长城,分布在沙漠丘陵贺兰山黄土高原地带,自然条件恶劣,经长期风雨侵蚀、山洪冲刷、人为破坏,许多长城墙体已经消失或者损毁严重。清代以前长城破坏的原因主要是战争、战乱行为;清代以后长城遭受破坏主要是由于沿线居民生产、生活所造成,有些城堡、关隘或被官府拆毁改作他用,或被居民挖取砖石使用。有些长城、城堡、墩台因垦荒、种地、采矿、修路而被摧毁侵占。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加强了对长城内外文物古迹的保护,但近些年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不断发展,长城沿线城镇扩容、采矿及工业生产造成的地貌改观、环境污染,以及旅游、建设等过度开发,造成的人为损毁也呈逐步加重的趋势。

宁夏境内的长城,经战国时期、秦汉时期、明朝时期的修筑,总长度达1500公里,这些长城具有分布广、跨度大、种类多、时代全等特点,目前可见的战国、秦汉长城遗迹,分布在固原中卫等地,其余的长城遗迹为明筑长城。宁夏明筑长城的修筑始于镇守宁夏总兵官史钊任职期间。他自宣德七年(1432年)至正统八年(1443年)镇守宁夏地方达12年之久。他在宣德七年(1432年)至十年(1435年),主持建造了宁夏西部屏障——贺兰山——34个隘口的工程。随后,又致力于河东营堡、烽火台的建筑,《明史》记载:“正统初,昭(应为钊)以宁夏孤悬河外,东抵绥德二千里,旷远难守,请于花马池筑哨马营,增设烽堠,直接哈剌兀速之境。边备大固。”

宁夏境内的长城由东线、北线、西线和南线长城四部分组成。

东线长城有两条,主要分布在宁夏东部的盐池县和灵武市境内,包括修筑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的“河东墙”长城和修筑于嘉靖十年(1531年)的“深沟高垒”长城。(这两道长城及“固原内边”长城,是目前盐池境内现存的三道明代长城,将在后面列专篇详细介绍)

北线长城有三条。

第一条是旧北长城。史称“镇远关墙”或“外边”,又被称为“红果子长城”。据《皇明九边考》载:“宁夏北,贺兰山、黄河之间,外有旧边墙一道。嘉靖十年总制王琼于内复筑边墙一道,官军遂弃外边不守,以致田地荒芜。”旧北长城修于何时史无详载,嘉靖十九年(1540年)宁夏巡抚杨守礼在《议复边镇疏》中写道:“平虏城百七十里有镇远关,在山河之交,最为要地。南五里,故有黑山营,西沿山四十里有打硙口,东西联属,烽火严明,贼难轻入。弘治前,饷缺卒逋,关营不守。”这段长城东起石嘴山惠农区黄河西岸的惠农农场,向西经红果子镇,到达贺兰山东麓扁沟山脚,全长22.1公里。惠农农场至红果子镇12.8公里的长城已经消失,红果子镇以西至贺兰山扁沟脚尚残存5.8公里主墙、4.7公里壕堑,且保存较好。因地形与地势所限,沿线设有土墙、石墙、山险墙、壕堑等多种防御形态,其中在沿山向上有一段石墙用不规则石块垒砌而成,顶宽1.2米,底宽3.5米,残高3.8—5米,还有一处上下错位达1米,是一处著名的地震错位遗迹。成化七年(1471年),宁夏镇曾修葺包括镇远关长城在内的40座墩台和118处关墙、沟堑。到弘治末年,因粮饷缺乏,黑山营军士多有逃散,镇远关弃守。2017年国家启动红果子长城抢险加固工程,于2017年10月开工,2018年10月竣工,维修后的长城展现出往日雄姿。

第二条为“陶乐长堤”。《明会要》记载:“成化十五年十一月,筑宁夏沿河边墙。”当时,在三边总督刘天和支持下,宁夏巡抚贾俊、镇守总兵官神英发动兵士一万人,沿横城以北的黄河东岸到与镇远关和黑山营相对的都思兔河修筑了一道长城,又在墙外挑挖壕堑一道,因位于陶乐境内黄河东岸,史称“陶乐长堤”。又因沿边修筑墩台18座,也叫“十八墩边墙”。这段长城由于多年风雨侵蚀,加上近年修路和农田建设,长城痕迹荡然无存。

第三条为北长城,即“北关门墙”,俗称大武口长城。在《嘉靖宁夏新志》中称为边防北关门边墙,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三月动工,七月完成,由齐之鸾督筑,西起贺兰山枣儿沟,东经平罗县城北十里,过沙湖抵达黄河西岸,全长50余里。所筑墙体高厚各二丈,墙外挑浚壕堑,深广各一丈五尺。同时修筑关门两座。自此,新修长城以北至镇远关80里防地彻底被放弃驻守。(www.xing528.com)

西线长城有两条。

第一条为秦长城。长城专家、宁夏博物馆原馆长周兴华先生在中卫南长滩鱼喇钵沟考察时,发现了一处堵塞沟谷的古长城。这处古长城与此前发现的《史记》所载西起临洮、东至辽东郡的秦始皇万里长城连为一体。鱼喇钵沟长城总长约20米,自东向西由三段长城墙体组成。第一段是堵塞沟谷长城。该段长城位于山水沟上部,墙体为石块垒砌,干缝干砌,严密合缝,平整如墙,青苍古旧。现存长城残长约5米,残基宽3-4米,残高约6米。第二段是天然石壁,长约10米,石壁直立如高墙,人畜无法翻越。该段天然石壁东接第一段堵塞沟谷长城,西接第三段垒砌高山缓坡长城。第三段垒砌高山缓坡长城,长约5米。该条长城的发现,使中卫存在秦长城的观点,逐渐被区内外长城研究专家认可。

第二条为明长城,主要是指宁夏西境沿贺兰山东麓向南修筑的长城防御设施。它北面连接北长城,随贺兰山势,向南至广武营、中宁石空寺,逾胜金关,沿腾格里沙漠边缘环卫中卫城,再向东南行,在沙坡头水库峡口跨黄河,至南岸芦沟堡,沿黄河南岸穿黑山峡至甘肃境。沿线有宁夏镇城、中卫城等重要城池,以及胜金关、赤木关、镇远关及贺兰山三十三隘口等主要关隘,全长有800多里。

成化十二年至十九年(1476—1483年),贾俊出任宁夏巡抚,他主持构筑了自贺兰山双山南口到广武营地段100余里的长城,还指挥创建了中卫县城西南永安墩至中卫市柔远堡村北西沙嘴墩一带的边墙,这段长城后又被帮筑、延长至210里。后来,修筑了广武营防区南自枣园堡西的大关小墩,北至青铜峡市井沟口村北的大沟墩的长城,长约85里。

南线长城有两条。

第一条为固原战国秦长城。《固原州志》记载:“秦灭义渠,筑长城以御边即此地,在州西北十里有遗址。”《隆德县志》中也记载了该县的长城:“秦长城,在县西北六十里,有遗址。”这道长城横跨西吉县、固原市原州区、彭阳县北部,在宁夏境内长约174公里。

第二条为“固原内边”长城。修筑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俗称“沟拉壕”,从陕西定边饶阳水堡自东向西进入盐池县麻黄山乡南部、甘肃环县甜水堡,向西经过盐池县惠安堡镇南部到同心县境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