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修筑长城的历史背景及盐池长城图解

明代修筑长城的历史背景及盐池长城图解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整个明王朝不惜耗费巨大人力、财力修筑长城,并调集重兵防守于沿线,意在使明王朝江山永固。于是明王朝对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明初的经济发展,在北方修筑防御工事,缓和了边境地区的紧张局面。瓦剌势力衰落后,阿鲁台部势力大振,联合兀良哈部侵犯明廷边地。此后活动在长城之外的主要是鞑靼部和兀良哈三卫诸部。长城的修筑,使北方蒙古部族与南部汉族地区、牧业地区与农业地区之间形成了一道屏障。

明代修筑长城的历史背景及盐池长城图解

我国现存长城遗迹很多,尤以明代保留下来的长城遗迹最多、最完整。整个明王朝不惜耗费巨大人力、财力修筑长城,并调集重兵防守于沿线,意在使明王朝江山永固。

明朝是在元朝统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元顺帝退据北方,但其政治机构、军事势力仍然存在,仍占据着北方的广大土地。

明洪武五年(1372年)春,明王朝出动15万大军,兵分三路讨伐漠北,消灭威胁中原地区的扩廓帖木儿部。这次出击的中路徐达部被蒙古军队大败,东路李文忠部孤军深入,遭遇蒙古军队袭击后奋战而还,西路冯胜部虽没有与蒙古军队遭遇,但是打通了河西走廊,设置了甘州、庄浪诸卫,为明朝控制西北打下了基础。总体看来,这次征战以失败告终。这次出兵的结果,使明王朝认识到,按当时的力量,不可能消灭掉蒙古的军事力量。虽然以后又有多次针对蒙古的征战,但也是以守为攻,没有改变战略上整体的防御局面。

元朝统治时期,中原地区的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华北、东北、西北人口大减,土地荒芜;南方,元朝贵族巧取豪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明王朝建立后,内要安抚缓和百姓矛盾,外要防止蒙古残余势力进犯。于是明王朝对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明初的经济发展,在北方修筑防御工事,缓和了边境地区的紧张局面。

退居北方的残元王朝也经历了巨变。

元顺帝死后,其子爱猷识理达腊即位,即元昭宗。盘踞在辽东一带的蒙古勇将纳哈出率部几十万,随时伺机进攻明朝东北边地。明王朝经过十多年经营,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派大将冯胜率领10万大军,发动了对纳哈出部的讨伐,纳哈出为明朝强大的力量所慑服,不战而降。接着大将军兰玉率领15万军队,进攻北元王脱古思帖木儿,脱古思帖木儿仅带数骑逃脱,在逃往和林途中被部下所杀。北元瓦解,分解成三部分:盘踞在辽河及以北地区的兀良哈部,控制鄂嫩河、克鲁伦河流域和贝加尔湖以南地区的鞑靼部,分散于今科布多河和叶尼塞河地区的瓦剌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至二十九年(1396年),明朝又发动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对蒙古各部的战争,基本奠定了明王朝北部边地的稳定局面。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长孙朱允炆即建文皇帝即位后决定削藩。燕王朱棣借削藩名义举兵南下,乘机攻占京师南京,登基称帝,改元永乐。(www.xing528.com)

永乐六年(1408年),本雅失里继承蒙古汗位,拒绝明成祖朱棣的温和昭谕政策,杀了明廷派去的招抚使。明廷以此为借口,于永乐七年(1409年)派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带领10万大军北伐。因丘福率部轻进,陷入蒙古军队埋伏,全军覆没。永乐八年(1410年),明成祖率50万大军亲征,出居庸关北征鞑靼,在斡难河畔打败本雅失里部。本雅失里逃到瓦剌部后被瓦剌所杀。明军返回途中又打败了阿鲁台部。鞑靼部失败后,瓦剌部势力逐渐强盛,其马哈木部渡过饮马河(今克鲁伦河),威胁到明王朝的安全。永乐十二年(1414年),明成祖再次率50万军队亲征。两军决战于忽兰忽失温(今乌兰巴托东南),明军凭借先进的铳炮打败了瓦剌。瓦剌势力衰落后,阿鲁台部势力大振,联合兀良哈部侵犯明廷边地。为加强北边防务,抵抗蒙古部族南下,明成祖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后来明王朝又连续三年发动了三次针对蒙古的亲征,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

明正统四年(1439年),瓦剌首领脱欢死后,其子也先即位,蒙古可汗脱脱不花成为虚设。也先以追捕仇人为名,先后征服蒙古各部。这时,明王朝自英宗即位后,听信宦官谗言,一意孤行,率50万大军亲征,瓦剌3万骑兵在土木堡大败明军,俘虏英宗,史称“土木堡之变”。九月,朱祁钰即景帝即位,支持于谦抵抗瓦剌。也先部队冲破明朝层层防线,抵达北京城下,见北京防御坚固、将士骁勇,难以取胜,想挟持英宗与明廷订立“城下之盟”的企图无法实现,只好在明廷答应互市后,放还英宗。景泰二年(1451年)也先杀死脱脱不花称帝。景泰六年(1455年)也先被其部下所杀,瓦剌部丧失了对全蒙古的统治地位,退居西北旧地。此后活动在长城之外的主要是鞑靼部和兀良哈三卫诸部。也先死后,蒙古东部最强大的孛来、毛里孩两部,为了扩张势力,立脱脱不花之子为汗,因其年幼,人称小王子。后来孛来杀了小王子,毛里孩又杀了孛来,不久毛里孩又为朵颜部所杀。蒙古又陷入分裂状态。成化年间,毛里孩多次率部抢掠明朝北地边境,这才促使宁夏都御史徐廷章、总兵官范瑾督造“河东墙”长城,阻挡蒙古部族的侵扰。

在蒙古部族相互内战的同时,对明朝边地的掠夺也未停止。成化末年,东部蒙古族势力兴起,其首领巴图孟克击败瓦剌、收服土默特后称达延汗。后又兼并了兀良哈部,基本统一了大漠南北的蒙古三大部分。其大体上与明王朝保持着和平关系,但盘踞在边境线上的火筛部经常兴兵南下抢掠。

达延汗死后,其子孙又陷入分裂,其三子阿勒坦汗势力日渐强盛,史书称其为俺答汗。蒙古民族以畜牧业为主,其他物资匮乏,迫切需要交换中原地区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俺答汗时期多次向明廷提出互市要求,均被拒绝。于是俺答汗以占据的河套地区为依托,率兵多次大举南犯。明廷也曾想收复河套,但心有余而力不足。隆庆五年(1571年),隆庆皇帝下诏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批准通贡互市。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隆庆议和”,明王朝与蒙古族各部矛盾略有缓和,但是边境线上仍有抢掠事件发生。

武宗沉溺玩乐、不理朝政,世宗信奉道教、多年辍朝,明王朝自此开始衰落,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为被动防御日益强盛的蒙古部族,明廷投入更大力量将北部的长城连了起来,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为便于防守,将长城沿线分成九大防区,即九边重镇。但是蒙古骑兵经常选择一段地区进犯,明廷的兵力分散在漫长的长城沿线上,疲于应付。长城的修筑,使北方蒙古部族与南部汉族地区、牧业地区与农业地区之间形成了一道屏障。至今的几百年间,人们在长城内外繁衍生息,“边内”“边外”观念深入人心,今天的盐池县人还把长城内侧称为“里手”,把长城之外称为“外手”。如今,长城内外的各民族共处在一个和平的大家庭中,共同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