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榆林长城:明朝借陕西、山西民力修筑的二边长城

榆林长城:明朝借陕西、山西民力修筑的二边长城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月,叶盛到达榆林之后,认识到明军在现有战斗力、后勤补给状况下,与鞑靼作战存在很大风险,应首先加强防御,从而与“搜套”官员代表王越、延绥镇代表余子俊联合上奏,一致主张借助陕西、山西民力,修筑“二边长城”。如果余子俊确实是蒙古后裔,他修筑了防御蒙古的榆林长城,并掀起了明中后期长城修筑的时代潮流,只能令人感叹造化弄人。

榆林长城:明朝借陕西、山西民力修筑的二边长城

成化八年(1472),余子俊再次执着地提交“二边长城”修筑提案。这次,他首先攻击兵部主持的“搜套”行动不但劳而无功,而且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甚至可能会导致叛乱的发生,主张不如将“搜套”军队调回,修筑“二边长城”。

政治舆论普遍反对“搜套”的背景下,宪宗派遣吏部右侍郎叶盛前往西北,实地察看到底哪种方案更好。白圭觉察到宪宗对于“搜套”的态度有了变化,故在叶盛回朝之前,主张立即开展“搜套”,但宪宗并未接受。

与此同时,包括镇守太监张遐、总兵官许宁、巡抚余子俊在内的延绥镇官员也发现宪宗态度出现变化,开始联合起来,请求暂停“搜套”,将军队调回。值得注意的是,之前负责“搜套”的官员王越也加入了进来,他指出:“士卒衣装尽坏,马死过半。请如前罢遣休息,令治装听调。”[6]王越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搜套”长期无果,他自己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三月,叶盛到达榆林之后,认识到明军在现有战斗力、后勤补给状况下,与鞑靼作战存在很大风险,应首先加强防御,从而与“搜套”官员代表王越、延绥镇代表余子俊联合上奏,一致主张借助陕西、山西民力,修筑“二边长城”。对于这次更大规模的边墙动议,白圭仍持反对态度,主张“搜套”成功之后,才能修筑边墙。

当月,继联名请求修筑边墙之后,叶盛与“搜套”官员王越再次联名上奏,以河套地理旷远为由,请求停止“搜套”,将“搜套”兵力分驻于榆林各营堡。九月,余子俊也再次上奏,认为“今山陕之间,旱雹所伤,秋成甚薄……财力困穷,人思逃窜”,因而请求尽速“铲削边山”,修筑边墙。[7](www.xing528.com)

对此,白圭仍表示反对,他的意见是如果鞑靼能够出套入贡,便可以考虑修筑边墙。但宪宗对于西北危机已急不可耐了,直接说道:“修筑边墙,乃经久之策,可速令处治。虏酋如不来入贡,亦不必遣人招之。”[8]也就是说不管鞑靼是否出套入贡,明军是否仍需“搜套”,都必须尽快修筑边墙。

令白圭意想不到的是,“搜套”总兵官赵辅在巨大压力之下,也转向边墙方案,并综合了“大边长城”“二边长城”两种思路,主张在宁夏镇的河套南缘地区修筑“大边长城”,在延绥镇的白于山修筑“二边长城”。对于赵辅的立场变化,白圭十分恼怒,认为他“首鼠两端,自揣事势不支,欲推避之计”[9]。而赵辅也干脆豁了出去,与白圭展开了辩论。他指出“搜套”行动不仅代价巨大,而且难以实现:“大军所至,刍粮缺供。况山陕荒旱,众庶流移。边地早寒,冻馁死亡相继。彼督饷者惟恐缺食,典兵者惟欲足兵,民事艰危,所不暇恤。”中央主张“搜套”的官员,不过是“或泥于兵法,或狃于传闻,不失之易,则失之迂,卒欲举行,未见其可”。因此赵辅请求命延绥镇、宁夏镇、陕西巡抚“乘春凿山筑墙,以为久计”,至于“搜套”军队“势既难行,事殊无益”,应调回各地。[10]

宪宗已经认可边墙方案,白圭在巨大的政治舆论压力下,只能在表面上同意,不过仍坚持“搜套”方案,并以刘聚取代赵辅。在宪宗的旨意下,余子俊征发五万民众,铲削山体、构筑长城。但由于旱灾的缘故,长城的修筑曾一度中断。成化九年(1473),“搜套”总兵官刘聚也转向修筑边墙方案,请求命余子俊继续修筑。此时,王越最终取得了“搜套”行动的胜利。而白圭由于母亲去世,回乡料理丧事。左侍郎李震代掌兵部,最终同意了修筑边墙方案。成化十年(1474),余子俊最终修筑了“大边长城”“二边长城”,此后,明朝又在延绥镇、宁夏镇之间,修筑了纵向的界墙,从而构建了完整的榆林长城防御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传说中,余子俊是蒙古人的后裔。在中国广阔的西南地区,长期广泛地流传着“铁改余”的历史传说,这一传说产生的背景是蒙哥伐宋。蒙哥因南宋所据守的襄阳依托汉江天险,易守难攻,于是采取了迂回策略,计划从西南进入大理,而后由南至北,灭亡南宋,蒙古大军从而如潮水般进入到广阔的西南边疆元朝为统治西南地区,一方面实行土司制度,安抚当地的部落首领;另一方面派驻大量的蒙古军队,控扼军事要地。西南边疆于是驻扎了大量蒙古部众。洪武元年(1368)二月,明朝刚开国,朱元璋便颁布“禁胡服、胡语、胡姓”[11]政策,这给留于明境的蒙古人、色目人带来了很大压力,许多蒙古人、色目人通过更改姓氏的方式,缓解自身的生存困境。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西南地区开始广泛流传铁木真的后裔改姓氏为“余”,也就是“铁改余”的传说。20世纪80年代,四川部分民众甚至借助于此,改变了民族身份。如果余子俊确实是蒙古后裔,他修筑了防御蒙古的榆林长城,并掀起了明中后期长城修筑的时代潮流,只能令人感叹造化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