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城与堡寨:明朝修筑的不断完善

长城与堡寨:明朝修筑的不断完善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明朝的二百多年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这道长城修筑于弘治以前,至嘉靖年间,已倾圮“不堪保障”。东长城在今灵武横城东经盐池县境,入陕西省定边县,前后修筑过两道。宁夏境内的这四段长城绝大部分都是用泥土版筑而成,少数地段以石砌筑。▲烽火台遗址(明代)与长城相应的,就是驻军堡寨的修建。

长城与堡寨:明朝修筑的不断完善

四、长城及堡寨的修筑

明代大规模地修筑长城,以防止鞑靼和瓦剌的侵扰。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七百余里。在明朝的二百多年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如洪武元年,遣大将军徐达修筑居庸关等处长城,十四年(公元1381年)又修筑山海关等处长城。宁夏镇所辖长城东起大盐池(今宁夏盐池县),西到大兰靖(今甘肃皋兰、靖远),全长两千里;固原镇所辖长城东起今陕西靖边县与榆林市相接,西达靖虏(今甘肃靖远县)花儿岔与甘肃相接,全长九百四十里。明代长城除设九边防守外,还在长城沿线设置了许多城堡、烟墩,用来传递军情和守卫。

明代宁夏长城的分布为:

北长城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即“旧北长城”、“边防北关门”墙和“长堤”。

旧北长城自红果子沟口至下庄子,长三十里,位于北长城以北。

北长城西起贺兰山枣儿沟,东向至黄河西的沙湖,长约五十里。为内筑墙,墙外侧挑有壕堑,城墙之上每隔里许,有一座高出①许伦:《九边图论·固原》。墙面的夯筑墩台,并修关门两座,西名“镇北关”、东名“平虏关”。

▲石砌长城

(明)

长堤从旧北长城的终点越过黄河,在原陶乐县境内沿黄河南下到达横城大边(即东长城),是一道非正式的长城。

西长城从今甘肃靖远县芦沟,进入宁夏中卫市,逾河东北上贺兰山,长约四百余里,属宁夏中卫与宁夏左屯卫管辖。这道长城修筑于弘治以前,至嘉靖年间,已倾圮“不堪保障”。其后,成化年间,在北起双南口(在头关沟口南约二十里处),南至广武筑边墙一道,长约百里。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佥事齐之鸾领兵万人,由头关至大坝挖壕堑一道,长约八十里,历时两月,耗费“万金”,竣工仅一月,一场风沙尽将堑沟填平,不得不再调民夫挑挖,但随挑随埋,平羌、扬显、邵岗、玉泉四堡民工“不堪困苦”,民怨沸腾,最后只得作罢。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巡抚杨守礼修筑赤木关,从沟谷自里而外,设有头道、二道与三道关,在关的南北两侧又筑堑山墙约二十里。(www.xing528.com)

东长城在今灵武横城东经盐池县境,入陕西省定边县,前后修筑过两道。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修筑的“河东墙”,自黄沙嘴(宁夏原陶乐县附近)至花马池,长三百八十七里。沿长城外侧还挖了四万四千个“品”字形的深坑,以加强防守。嘉靖十年,总制尚书王琼弃河东墙不用,重新筑边,称之为“深沟高垒”,自横城至花马池,长三百六十里,其中自兴武营以西至横城河边的一段,加固原有的河东墙,并在城墙的外侧挖成壕堑。兴武营以东,自旧边墙南移十余里重新修筑了一道城墙。高耸的城墙配以宽阔的壕沟,能有效地防御蒙古骑兵。边墙不仅“用以制寇”,在边墙内侧有宁(今银川市)盐(今盐池县)大道,边墙的走向,刚好沿沙漠及农耕地区的交接边缘,筑墙时又有意将“草茂之地筑于其内,使虏绝牧;沙碛之地筑于其外,使虏不庐”[8],这样,原来的鄂尔多斯沙漠南缘路,就正好位于边墙的内侧,成为接通宁夏和陕北的有屏障保护的交通大道,盐商们顺此道路可以安全地将盐运往内地。

这三段边墙相连,可护卫宁夏平原。但宁夏平原的南边,是大片的草原,无法阻挡鞑靼骑兵南下固原。故自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至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在固原的北边,又筑成一道新的长城,即内墙,自定边营绕阳堡(今陕西定边县姬塬乡辽阳)至靖虏卫花儿岔(今属甘肃靖远县),全长六百三十六里。至嘉靖十五年,又因固原旧边“地势辽远,终难保障”[9],修筑自徐斌水(今于夏同心县徐冰水)至干盐池(今属海原县),长三百余里边墙。这道边墙又叫徐斌水新边,与固原旧边相对而言,新边墙并非经常戍守,每年黄河封冻以后,还是退守旧边。前述固原镇所属的平虏、镇戎和西安州三个守御千户所就由东而西并列在这段内墙的南侧。修筑固原内边,一旦前方失守,可以防止敌兵长驱直入,还可以退至二线防御工程阻击敌兵,以改变固原一带被动挨打的局面,而变为主动出击。

宁夏境内的这四段长城绝大部分都是用泥土版筑而成,少数地段以石砌筑。筑城时因地制宜,位于宁夏西北部的长城,多修筑于贺兰山与沿山靠近黄河的交通要冲;在南部山区,是“沿山傍溪,筑墙立营”,因地形而扼守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贺兰山长城沿线重要关隘就有四处:胜金关、三关口、大武口与镇远关,这也是明代宁夏镇城防非常重要的四条“御敌之路”。

在修筑城墙的技术方面,也有所进步。如在下马房关城至老爷山顶,沿着边墙的南侧,每五里修设一座墩台,共六座,墩台四周又筑以坞,这种把边墙、墩台及坞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修筑方法,有利于战守,用这种方法修筑的边墙较之以前所筑长城,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边墙的修筑,虽可御敌,但并不能完全阻止敌兵的进犯,如河套之敌破开城、寇平凉数次皆由花马池一带拆墙南下。筑边墙也有不利的一面,首先是在指导思想上就包含有消极防守的因素;其次是防线南移,明初尚主动出击,越贺兰山作战,而修边墙后只能增兵死守,筑城硬挡,在战略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再次,边墙修筑,耗费惊人,加高加宽,辅以防守设施,且边墙屡遭破坏,毁而复筑,耗财更大。

烽火台遗址

(明代)

与长城相应的,就是驻军堡寨的修建。据《大明会典》记载,明代宁夏驻军达七万余人,仅宁夏平原就有一百五十六个驻军的堡寨,即“村落多土坦环峙,兀为堡寨”。明代堡寨的建筑形式与前代大体相同,大部分是有承袭关系的,一种是在旧有的城址上加以扩展或缩小,如固原城就是在宋镇戎军城的旧址上扩展,修建了外城,而海原西安州古城则是在原来旧城的城中修建一道隔墙重新利用,另外一种就是重新筑城。城址一般呈方形或长方形,重要的城堡城墙甃以砖,墙上筑有墙台及垛口,四周掘以护城壕堑,城门绕以半圆形或方形的瓮城,过洞的台基上修建敌楼等,均驻军屯田“据险筑堡以自固”。

《嘉靖宁夏新志》卷三记载:磁窑寨,城周回二百一十丈,南门一;清水营,城一里许,弘治十三年王珣拓之为二里;红山堡,周回一里许;毛卜剌堡,周回一里七分,高二丈三尺,等等。另有不少屯堡本无名称,即以最早的驻守军官的姓名命名,如李祥堡、李俊堡、刘亮堡、魏信堡、张政堡、唐铎堡、王澄堡等。除以军官姓名为堡名外,还有一些堡名反映了对立的民族关系,如镇虏堡(今中卫市镇罗镇)、平虏城(今平罗县)、平羌堡(今银川市平吉堡)等。堡寨对守卫宁夏各地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