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修筑万里长城:呈现史诗般的建筑壮丽景观

修筑万里长城:呈现史诗般的建筑壮丽景观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途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随着不同的地形、山势和地貌而筑,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全长7300千米以上,号称万里长城。简言之,秦始皇所修长城,名义上号称万里,其实是在充分利用赵、燕旧长城的基础上,适当增筑三段新墙,而构成一道绵延万里的新长城。

修筑万里长城:呈现史诗般的建筑壮丽景观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途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随着不同的地形、山势和地貌而筑,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全长7300千米以上,号称万里长城。其中从鸭绿江到山海关段,由于工程比较简单,毁坏较为严重。山海关到嘉峪关段,工程较为坚固,保存也较为完整,两端两个关城东西遥遥对峙,长度为6700千米。长城是由烽火台和列城等单体建筑发展起来的,初建的是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连续不断的防御城堡,而后用城墙把它们联系起来,便成了长城。

这是现代长城的概况。其实在秦始皇年间(始皇帝三十三年),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在原秦、赵、燕三国原有长城基础上,修建了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东西横贯西吉、固原、彭原三县。后经历代王朝的修葺、扩建,才达到今日之规模。

有关秦长城的工程布局,专家说法不一,这里只能择其善者而从之。

战国中期开始,中原兼并战争日益加剧,游牧民族南下侵扰也日益频繁。秦、赵、燕三国无法两面兼顾,于是各筑边墙,防备这些游牧民族。秦筑边墙始于秦惠文王,成于秦昭襄王,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越六盘山、宁夏固原、陕西环县、榆林、神木,一直向北延伸,在内蒙古十二连城乡与黄河南岸相接。赵国筑边墙始于赵武灵王,筑有阴山南北两道。燕国在秦开破东胡之后,也筑起一道边墙,西起内蒙古的化德与商都县之间,沿北纬42°往东,经辽东而到达今日朝鲜清川江入海口,绵延1600公里,边墙,后来被称为长城。

秦始皇打算先服南越,再击北胡,蒙恬受命以后的职责是侦察敌情、修缮边墙、训练军队,为打击匈奴做准备。此时所修边墙,主要是秦国边墙,即使有新筑,也不多,与后来大规模修筑长城不同。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朝疆土“北据河为塞”,应该是指秦国边墙北至黄河南岸而言,而不是以整个黄河为北部边界,当时的河南地还在匈奴手中。

始皇帝三十二年秋(前215年),蒙恬收复河南地,在黄河南岸过冬。来年春天,开始沿黄河内侧修筑工事,作为进退的屏障,也是秦朝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开始。这一段长城全长1000公里,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沿洮河与黄河相依,再依黄河东岸向北发展,一直到达黄河“几”字形的顶端,在河套地区与赵国所筑阴山南长城相接,大都借助黄河的自然天堑,沿河筑44城,差不多20公里一城,加强河塞防御,即史书说的“城河上为塞”。主要修筑了44座城,估计还有若干烽隧,工程量似乎谈不上巨大。修这一段长城用了几年时间,现在无法知道。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蒙恬渡过黄河,将匈奴逐出阴山,占领整个河套,开始修筑第二段长城。这一段长城从高阙往西南延伸,直至与流沙相连,从遗迹看,已经到达宁夏北境。流沙就是今日的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的总称,当时的面积应该没有现在这么大。这一段总长400公里,以亭障为主,很像今天的据点式工事,而不是绵延的墙体。障就是戍堡,有围墙,只驻军,不住民。城比障大,军民混住。亭就是瞭望哨,相当于岗亭,常与烽火台并用,大都设在高处,相隔10里。工程量似乎也谈不上巨大。高阙以东,主要是利用赵国的北长城,做了大量修复工作。这一段长城透迤于群山之中,长约500公里,还有赵国南长城(长约400公里),匈奴占据数十年,破坏严重,即使修复,工程量也不小。

第三段长城就是赵长城与燕长城的连接段,从内蒙古卓资、集宁(乌兰察布)一带往东,穿过兴和县北端,在河北围场县北部,与燕长城相连。这一段长400余公里,为厚实边墙,当是蒙恬新筑。

秦始皇长城的东段,基本沿用燕国旧长城,蒙恬只进行了若干修复。而燕长城的辽东段,即从辽宁阜新起,一直到朝鲜清川江入海口,似乎未加利用。考古发现证实,燕长城东段沿线出土的遗物,全是燕国与汉代特征,没有秦文化特征。换言之,蒙恬打败匈奴之后,威名远播,东胡不敢来骚扰中国,也没有力量来骚扰中国,所以辽东段长城就没有利用。(www.xing528.com)

秦始皇长城的西段,可以黄河为界,分为内、外两道。

内长城在黄河内侧,以新筑44城加赵国南长城为主体,起至临洮,沿洮河与黄河相接,然后沿黄河内侧北上(即蒙恬收复河南地以后,沿黄河内侧修筑的部分),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穿出黄河,与赵国南长城相连,一直延长到呼和浩特以东。

外长城在黄河外侧,即蒙恬修筑的第二段长城,起至宁夏北境(也许起点就是贺兰山),在黄河外侧穿过乌兰布和沙漠,走在狼山之巅,在高阙塞与赵国北长城相连,再依阴山而东,到达呼和浩特北部时,与内长城合拢,继续东去,就与蒙恬所筑的第三段长城连接起来,最终在河北围场县以北,与燕长城相连,构成一个整体。

一般认为,内、外两道长城与秦国原来所筑而经蒙恬修缮的旧长城一起,构成保卫关中的三道防线,但自内、外长城筑成之后,秦国旧长城已经失去价值,所以到汉武帝时就弃之不用了。因此,在说秦始皇长城时,与其说西段有三道,不如说有外、内两道,也许更符合当时的情况。不过,在西汉初年,冒顿单于建立匈奴帝国以后,他们再次南下,秦国旧长城还是发挥了作用。

今天能看到的秦始皇长城已经很少,而且都是名副其实的遗迹,比断壁残垣还断壁残垣。

简言之,秦始皇所修长城,名义上号称万里,其实是在充分利用赵、燕旧长城的基础上,适当增筑三段新墙,而构成一道绵延万里的新长城。增筑的三段新墙,其中1000公里以新筑44城及烽隧为主体(黄河内侧),另400公里以亭障烽燧为主体(黄河外侧至流沙),完整增筑的厚实新墙只有400公里(赵、燕旧城连接段),三段加起来,总长约1800公里,与“万里”相去甚远。

但是,万里长城在当时起到了防御匈奴南侵、保障中原人民经济文化的积极作用,蕴含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是智慧的结晶。而到了现在,它仍然以其蜿蜒起伏的雄姿,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象征着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

孙中山先生曾对此做出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治水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