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庄子哲学思想:颜回与孔子的对话展示劝谏君主的危险

庄子哲学思想:颜回与孔子的对话展示劝谏君主的危险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人与人之间互相劝说就成为可能。为了突出从政的险恶,庄子不仅描写了伴君之危,而且描写了谏君之险。在这个故事中,颜回想去劝谏残暴的卫君,企图使卫君弃恶从善,孔子对颜回进行了规劝。通过颜回与孔子的对话,庄子给我们展示了劝谏君主的危险。而一旦有人敢于犯颜极谏,他就会像关龙逄、比干一样遭受灭身之祸。

庄子哲学思想:颜回与孔子的对话展示劝谏君主的危险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生活背景、知识结构和运思方式,这就使得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表现出不同的立场和行为方式。由此,人与人之间互相劝说就成为可能。但劝说是一回事,对方是否接受又是一回事。为了突出从政的险恶,庄子不仅描写了伴君之危,而且描写了谏君之险。

《人间世》载,颜回去见孔子,向他辞行。孔子问:“你要到哪里去?”颜回说:“我要去卫国。”孔子问:“你去卫国做什么?”颜回说:“我听说卫君年轻气盛,独断专行;轻率处理国事,而不知自己的过错;轻视人民的生命,国内死人如麻,人民已经无所归依了。我曾经听先生说过:‘离开安定的国家,治理危乱的国家,这就是良医门前多病人的道理。’弟子愿意以先生的教诲考虑挽救卫国的办法,这样卫国还有治理好的希望。”孔子说:“唉!你去了恐怕会遭受杀害啊!大道是不宜喧杂的,喧杂就会多事,多事就会搅扰,搅扰就会致病而不能挽救了。古时候得道的至人,都是先安立自己而后拯救他人。现在你自己还没有立稳,怎么能够纠正暴人的行为呢!你知道德之所以流荡失真,智之所以逾分妄为的原因吗?德的流荡失真是由于好名,智的逾分妄为是由于争胜。名是人们互相倾轧的原因,智是人们争胜的工具。名与智都是凶器,是不能成就崇高的美德的。而且,即使一个人德性醇厚,信行实在,别人不一定了解;素有善名,不与人争,别人不一定明白。如果你强用仁义规范之类的言论劝谏卫君,这实际上是以暴露卫君的恶行而显扬自己的美德,这就叫做害人。害别人的人,对方一定会反过来害他,卫君恐怕要害你了。如果卫君喜欢贤人而厌恶小人,还用得着你显异于人吗?你不要去劝谏卫君了,否则他会仗恃他的人君之威而狡辩以拒绝你的谏诤。到那时候,由于恐惧你的目光会眩惑迷离,面色会和悦堆笑,说话会谨慎自保,容貌会委顺迁就,内心也会委顺迁就了。这就如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就叫做为虎作伥。照这样下去,如果他不接纳忠言,你就会死于这个暴人的面前了。从前夏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都是因为他们修身蓄德以臣子之位爱抚人民,以臣子之位违背了君主之意,所以君主因为他们的修身蓄德而杀了他们。这就是好名求名的例子。从前尧攻打丛枝、胥敖,禹攻打有扈,这些国家被变为废墟,国君被杀,这都是因为他们好起兵戈、贪人之利的结果,所以没有好下场。这些求名求利的例子,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名利之心,就是圣人也难以克制,何况是你呢!虽然这样,你一定有你的想法,且说给我听听吧!”颜回说:“我外表端正而内心谦虚,自我劝勉而做事专一,这样可以吗?”孔子说:“唉!这怎么可以呢!卫君骄气满盈,喜怒无常,一般人都不敢违背他,他压制别人对他的劝说感化,以求自己内心放纵舒坦。这种人就是用小德慢慢地熏染都不行,何况猛然告诉他大德的道理呢!他一定顽固而不化,即使外表附和而内心却不能反省自己,这样怎么可以呢?”颜回说:“那么我内心诚直而外表恭顺,引用成说上比于古人总可以吧。内心诚直,这是合于自然,这样就不会在乎别人肯定自己还是非议自己了。像这样,大家都认为我是纯真的‘童子’。外表恭顺,这是合于世俗,执笏跪拜,这是人臣的礼节,人家都这样做,我怎么敢不这样做呢?像这样,做大家都做的事,别人便不会指责我。引用成说上比于古人,这是合于古代,我所引用的成说虽然都是教诲人的道理,却是古人说的,不是我杜撰的。像这样,言语虽然直率却不会招致怨恨。这样可以吗?”孔子说:“唉!这怎么可以呢!你纠正人家的方法虽然不少,但没有一个是妥当的,不过尽管固陋却可免罪。然而,不过如此而已,怎么能够感化他呢!你太固执己见了。”颜回说:“我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请问你有什么办法?”孔子说:“你先斋戒,我再告诉你。有了成心而做事,哪里有那么容易呢?如果你以为容易,是不符合自然之理的。”颜回说:“我家中贫穷,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喝酒和吃肉了。这样,应该算是斋戒了吧?”孔子说:“你说的是祭祀之斋,而不是我所说的心斋。”颜回说:“请问什么是‘心斋’?”孔子说:“你精神专一,不用耳朵听而用心去体会,不用心去体会而用气去感应。耳朵的功能局限于闻听声音,心的功能局限于体悟迹象。气,是以虚空而感应外物的。道栖止在虚空之处。虚,就是心斋。”颜回说:“我没有听到先生的‘心斋’之理时,不能忘我;听到后,忘我了,这算是虚吗?”孔子说:“就是这样的。我告诉你,如果能游于世俗之内而不为名物所动,能接纳你的意见就说,不能接纳你的意见就不说,虚而感应,把虚凝的心灵寄寓在自然之理上,这样就差不多了。不走路容易,走路不在地上就很难了。为人情支配容易造伪,顺从自然就难以造伪。听说过有翅膀而飞的,没有听说过没有翅膀能飞的;听说过运用心智而知的,没有听说过不用心智而知的。观照那空明的心灵,空明的心灵生出光明,福善嘉庆之事止于其上。心灵不能宁静,就叫做形体安坐而心猿意马。使耳目感官收摄向内而排除心机,鬼神都会前来归附,何况是人呢!心灵顺从万物的变化,这是禹、舜处世的关键伏羲、几蘧终身行之的道理,古代帝王尚且如此,何况是普通人呢!”

在这个故事中,颜回想去劝谏残暴的卫君,企图使卫君弃恶从善,孔子对颜回进行了规劝。通过颜回与孔子的对话,庄子给我们展示了劝谏君主的危险。首先,劝说在本质上就是揭人短处,显人不足,是己非人。它本身就是令人不悦的行为,普通人都不容易接受,何况是暴虐的君主呢?其次,劝谏君主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君主是个明主,根本用不着人劝;如果君主是个昏主,他也绝不会接纳忠言。尤其是当君主发怒而拒绝纳谏的时候,大多数劝说者所选择的只能是随顺、附和,而随顺、附和结果则使劝说行为蜕变为自保行为,甚至使自己蜕变为助纣为虐、为虎作伥的工具。而一旦有人敢于犯颜极谏,他就会像关龙逄、比干一样遭受灭身之祸。那么,颜回应该如何立身处世呢?最后,孔子告诉了他一个方法,那就是“心斋”。“心斋”的本质就是虚心,虚心就是要放弃炫耀智慧、求取名利之心。换句话说,你颜回不要自视过高,不要认为“天降大任”于己,拯救世人的重任非我莫属、舍我其谁,而是应该忘我无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外物所动,能行则行之,不行则止之,仅此而已。只有这样,才能内心生辉、朗如明月,才能“无地而行”、“无翼而飞”,才能悠游、逍遥于世间而福善从之。从中不难看出,孔子并未给颜回提供一种劝谏卫君的方法,相反却是消解了颜回前往卫国的动力,但他却给颜回提供了一种清虚自守、逍遥自乐的精神安顿的方法。这个故事一方面反映了庄子对政治暴虐、时事险恶的揭露以及对追名逐利、殉身于物的世人的警醒,另一方面反映了庄子所代表的隐士阶层在浊世中避世保身的精神智慧。(www.xing528.com)

基于道家政治批判的特定立场,庄子对劝谏行为做了否定性的描述。但在我们看来,劝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一种助人行为,因此不能全然否定。尽管如此,我们在劝说别人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否则真的像《论语》所说的“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里仁》),令人生厌,甚至影响双方之间的感情。当然,在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会成为被劝说的对象,此时我们应大肚能容,耐心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毕竟别人的意见也有其合理之处。如果固执己见,甚至对别人的劝说大加指责、谩骂,那或许就是固步自封、自欺欺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