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路:猛圣路草棚茶铺

建设路:猛圣路草棚茶铺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面说过,最初的建设路名叫猛圣路,20世纪50年代中期时,猛圣路对面修了一排房子,既有红瓦房,也有盖着麦草和油毛毡的简易房子。商场右边,有几个卖蔬菜的摊位。赵云龙家住在北门上,每次过来演出都要在路上花很长时间,有时候下了自行车都还在啃锅盔。有时候,赵先生心里高兴,看见书场还有空位子,就会叫幺师放几个小孩进去,还美其名曰:“培养点儿小观众。”

建设路:猛圣路草棚茶铺

前面说过,最初的建设路名叫猛圣路,20世纪50年代中期时,猛圣路对面修了一排房子,既有红瓦房,也有盖着麦草和油毛毡的简易房子。红瓦房的第一间是一家私人诊所,医生姓廖,平头方脸,是一个和蔼的老头儿,高坝田的穷人看病都要找他。诊所左边,隔着一片菜地,就是猛追湾街两边的住户。诊所右边,就是成都市贸易公司下属的百货商场。商场右边,有几个卖蔬菜的摊位。菜摊的右边,是红砖砌墙的简易茶铺。

茶铺虽然简易,面积也不过一两百平方米,却因为有一位长期驻场的评书艺人,而成为深受当地人喜欢的娱乐场所。说书人名叫赵云龙,喜欢穿白衬衣,胖乎乎的圆脸上架着一副眼镜,说起书来眉飞色舞,脸上的表情特别生动。说书开始的时间是晚上7点半,他每天总是背着他的宝贝竹琴,骑着自行车,在晚上7点15分准时赶到。赵云龙家住在北门上,每次过来演出都要在路上花很长时间,有时候下了自行车都还在啃锅盔。此时,热情的粉丝们早已热热闹闹地坐了半间屋子。

赵先生说书与别人不同,开场白总要来一段介绍当晚评书内容的“道情”。只见他往大竹椅上从容一坐,怀抱竹琴,左手拍打着竹筒底部蒙的油皮,和着右手击打的简板和铜铃声,嘹亮浑厚的唱腔在房子里回旋。等他过足了瘾,接着便是引人入胜的讲述。

赵先生的评书十分吸引人,老辈人每每回忆起他当年讲的《三国演义》《小侠武艺》《金仙玉仙》等书目,依然感叹不已。他的观众分为两拨人:门里掏了钱入了茶座的老茶客;门外是层层叠叠的站客,赵先生有时会感叹几句:“哎呀!想听书的呢又没钱,不想听书的呢钱又用不完!”这时,倒茶的幺师就会跨出门干涉:“自觉点!自觉点!喝几分钱一碗的茶?”站客中的大人这时往往感到不好意思,就会自觉地走开。有时候,赵先生心里高兴,看见书场还有空位子,就会叫幺师放几个小孩进去,还美其名曰:“培养点儿小观众。”(www.xing528.com)

当年赵先生培养的小观众之一,便有高坝田郑家院子土生土长的郑光福,著有《川西风情》《巴蜀留韵》《新闻采写三十年集》等专著,并且是四川省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成都市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成都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在赵先生的熏陶之下,小小的“光福子”成了评书迷。每天一吃过晚饭,就沿着乡间小路朝茶馆跑。听完评书已是夜里9点过,他还要赶回队里,值夜看守坡地上已经成熟的红苕。

当年,赵先生每每讲到得意处,故意按下不表,端着一个大碗从表演桌后走下来,向观众收钱。观众只要朝碗里丢钱就好,一分、两分不论。

新鸿村高坝田的李家院子有个青年农民叫李国栋,听赵先生的评书听上了瘾,就迷上了说唱艺术,一心想吃曲艺这碗饭,但他自忖,自己虽然扮相尚可,可惜矮了点儿,再加上没有赵先生的嘴劲,就避开了讲评书,选择了打金钱板,专门拜了四川金钱板大师邹忠新为师。他一心想脱掉农皮,擅自跑到大邑县江煤矿去挖煤,希望能混进工人阶级的队伍,结果自然是没有当成。他只好回家,把学到的金钱板手艺无偿教给同村的孩子。李国栋一辈子痴迷金钱板,但没有做到专业。金钱板是有韵的唱词表演,边打板边演唱。李国栋有一定的编写能力,居然能用金钱板打《水浒传》,一些结合现实生活的新段子,他也总是提前编写好唱词。凡是有业余演出,他总是十处打锣九处在,成为每一次演出少不了的角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