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路:成都东郊工业区的见证与象征

建设路:成都东郊工业区的见证与象征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东郊工业区的工人阶级来说,建设路也是缩影,是象征,是代名词。建设路,见证过成都东郊这个国防工业区的光荣与梦想,见证过工人们为了共和国的崛起而付出的艰辛努力,见证过他们的喜怒哀乐。建设路的历史并不是很长,是从1953年成都东郊被规划为现代化的军事工业区开始,逐步演变成现在这个模样的。这些工厂宿舍区一分为二,一南一北,分布在建设路的两边。休息时间逛逛建设路的百货大楼,是当时人们的心愿。

建设路:成都东郊工业区的见证与象征

一过府河上的二号桥(今新华桥),就进入了成华区,再傍着高耸入云的四川广播电视塔走一站路,就到了成华公园的大门口。由此向东打望,一条繁华的大街赫然入目,这就是建设路。

▲ 2011年的建设路一环路口 成华区政协供图

建设路是进入成都东郊工业区的必经之路。对于成都东郊工业区来说,建设路是缩影,是象征,是代名词。对于东郊工业区的工人阶级来说,建设路也是缩影,是象征,是代名词。成都东郊,是中国电子工业的摇篮、四川工业的骄傲,还是成都最早最大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它造就过成都工业发展的辉煌,留下了数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此视察的足迹,是东郊数十万产业大军的骄傲和自豪。建设路,见证过成都东郊这个国防工业区的光荣与梦想,见证过工人们为了共和国的崛起而付出的艰辛努力,见证过他们的喜怒哀乐。

建设路的历史并不是很长,是从1953年成都东郊被规划为现代化的军事工业区开始,逐步演变成现在这个模样的。在1953年以前,这里只是一片阡陌纵横的广阔田野

建设路,在成都大名鼎鼎,如雷贯耳。但和它的历史一样,它的距离也很短,只有两公里长。从府河东岸猛追湾街上成华公园的大门起步,横穿一环路东一段,再穿越架在沙河上的建设桥,来到和二环路相交的路口,就到点了。在和二环路相交的地方,早先是东山浅丘陵的缓坡上,曾有座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的香火很旺的圣灯寺。成都东郊最初四个以信箱为代号的国防大厂,就布局在以圣灯寺为地标的周边。所以,这条连接成都东郊工厂区和宿舍区的道路最初并不叫建设路,而是叫猛圣路——猛追湾到圣灯寺。

▲ 1958年的沙河 吕名正摄

成都东郊工业区的规划以沙河为界,是按河东为厂区、河西为宿舍区来布局的。最初建的715、784、719、788四个厂(后来,788厂因技术过时停建,从绵阳搬来的773厂使用了788厂厂址)的宿舍区都规划在沙河以西的田野上。后来,沙河以东的建设路1号、2号还分别成了亚光和国光两个国防工厂的厂址。1958年以后,这些工厂宿舍基本建成,号称“十街坊”(街坊即宿舍区,列入街坊的其实只有七个宿舍区)。这些工厂宿舍区一分为二,一南一北,分布在建设路的两边。这些宿舍都是苏联式的红砖红瓦三层楼。当时要改苏联的图纸很难,它的单元式套房按照原来的设计本是一家人住的,实际却住进了几家人,随之而来的,是生活起居上的拥挤和不便。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建设路的两边,除了有几大片宿舍区外,街北有一家新华书店、一家电影院(沙河电影院),街南(现华联商厦处)有一幢成都市贸易公司下属的综合性服务大楼,还有一个几十年不挪窝的邮政局

在邮政局西侧,是一楼一底的百货大楼,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它是东郊工业区唯一的百货大楼,其名气响彻东半城。这个百货大楼货源充足,商品丰富,当时年轻人喜欢的一些比较时髦的商品在这里都能买到。二楼主要卖服装、布匹,底楼卖日用百货、文具、糖果,尤其是排列整齐的一辆辆崭新的自行车,像凤凰、飞鸽等名牌,因为需要票证才能购买,看得人眼热心跳。休息时间逛逛建设路的百货大楼,是当时人们的心愿。(www.xing528.com)

建设路的其余地段,不是田野就是荒草丛生的坟冢,或者是农家的林盘院落。猛圣路最初并没有设路灯,要是下夜班后独自走夜路,还是挺吓人的。有天晚上,有个工人下夜班后回市区的家,天很黑,他专门选择走猛圣路中间,心想一旦出事方便逃走,边走还边抽烟。走着走着,发现路边突然钻出一个黑影,眨眼间,黑影长到一两丈高。啊!鬼!吓得他毛骨悚然。原来,那也是个赶夜路的人,那时正在修路,路上这儿堆着碎石子,那儿堆着黄泥巴;那人烟瘾犯了,只说前来借个火,恍惚间却踏上了碎石堆,差点被当成鬼了。

府河以东整个东山的地面当时几乎都是黏土质的黄泥,遇水又黏又滑,干燥时则硬如钢铁,正如当地人所说的“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当时的猛圣路,宽只十几米,由于它是在最初修的老路旁另外加修的新路,导致整个路面一边高一边低,并且路面只铺了一层炭渣儿。天一下雨,路面就成了一包黏滑的烂泥,上班赶路的工人必须穿水靴;没有水靴的,就只好打赤脚,到了工厂门口先把糊满脚的黄泥冲洗干净,再进厂。人们真是苦不堪言,称这里叫烂泥湾。1962年的9月9日,一直横行霸道的美国U-2飞机(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首次被我军的地对空导弹击落,东郊的719、784、715、773、776、906、766、208等几家分属三机部和四机部的国防工厂功不可没。据传,成都市用国家发的国防奖金将猛圣路拓宽了一倍,将炭渣路面铺上混凝土,路两边安了路灯,栽了悬铃木,但彼时路面也只是双车道。到了1965年又扩宽了一些,并更名为建设路。从此,这里才有了一个叫得响,跟东郊工业区的地位匹配的街道名称。此时,在建设路两边宿舍区临街的墙角下,以及二环路以东几家军工大厂的围墙下,各栽了一排夹竹桃。这些夹竹桃长势蓬勃,一直蹿到宿舍楼二楼的窗口,年年都会开出一串串红红白白的鲜艳花朵。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知道夹竹桃的花有毒,于是,各个信箱厂在新建职工住宅楼时,就把它铲除了。

到了21世纪,随着城市向东发展战略的实施,2001年至2006年实施的“东调”(成都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退二进三”及“腾笼换鸟”,让成都东郊这个老工业基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因故暂时未搬迁的784厂,成都东郊的工业集群化整为零,纷纷退出二环路的原有区域,搬进了周边区县的工业开发区。钢铁、化工业移至青白江,机械业移至新都,IT和制药业移至高新西区,电子业、汽车制造业移至龙泉。符合都市工业发展要求的“东调”企业则留在区内的龙潭都市工业园区继续发展。而工厂的宿舍区,除了784厂的四街坊(107信箱宿舍区东苑)、红光一区的部分住户拆迁之外,其余工厂的宿舍区基本上还是原封不动地留在了原地。沙河两岸的湖广人、客家人和席卷而来的城市化浪潮彻底融合,传统的农耕文明终于被现代文明取代。这里变成了市区的一部分,高楼大厦,街道纵横,车水马龙,一片片昔日工业文明的土地正在逐渐变身为一个个居住、商贸、金融和创业园区。

“成都建设路,时尚新东方”——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成华区付出了许多努力。已经老旧过时的建设路终于迎来了彻底改造的日子。成华区花了1.5亿元,把建设路打扮得时尚光鲜,焕然一新。临街的楼面进行了风格统一的外墙装饰;重新铺设下水道,实行雨污分流;路面铺盖沥青;所有管线全部入地,街上不见一根电线杆,路两边竖立华丽的路灯;宽阔的人行道铺上了美丽的花岗石,在两边人行道与大街的交界处,各布置了一条长长的花圃;所有商铺的店招变成了大小统一的横匾;大街两边原本遮天蔽日的悬铃木(人们习惯称之为法国梧桐)被疏了枝。

最难能可贵的是,成华区不忘在建设路上留下东郊工业文明的印记,在一环路与建设路的交叉口处,矗立起一道酱红色的牌坊,上面镌刻着毛泽东主席字体的“建设路 一九五八年”几个字。这道牌坊,是对建设路辉煌历史的怀念和致敬。当初牌坊建好后,大家都觉得没有题字肯定是不行的。谁最有资格为建设路题字?当然不会是一般的文人墨客,只有1958年3月视察过成都量具刃具厂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最合适,可惜主席当时来去匆匆,并没有留下墨宝,并且现成的毛体集字也无法找到这三个字。“建设路”三个字是成华区文化馆馆长蒋松谷到网上搜集了毛体的九种写法,借助电脑,把所有的字拆分成若干笔画来重新组合的。他花了一周时间,拼出“建设路”三个字的三十二种方案,经千里奔波,寻找到一位名叫杨马丁的毛体研究专家,由他最后定夺,选定了其中最适合的一种用在牌坊门楣上。

2009年12月24日,是一年一度的平安夜,人们在这一天为建设路举行了盛大的开街仪式,建设路就此华丽转身,变成了成都市区的六大商圈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