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强度对舆情反转的影响实证研究

信息强度对舆情反转的影响实证研究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随着I2的逐渐增大,绝大多数个体的态度倾向跟随二次信息的导向发生改变,并且某些中立个体的态度最先受其影响,说明二次信息的影响过程具有一定的渐近性。另外,随着二次信息强度的逐渐增强,负向极化率不断下降,正向极化率逐渐上升,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对二次信息所传递的倾向性观点予以支持。图8-6不同信息强度下不同阶段群体态度分布柱状图图8-7不同信息强度下不同阶段群体态度极化率曲线

信息强度对舆情反转的影响实证研究

结合前述的舆情反转模型,这里首先对模型演化的初始参数进行设定,假定初始状态下的信息强度为0,表示此时社会热点事件尚未发生。另外,设定Agent i的初始态度值为,表示其对于以往相似事件的经验态度值,服从N~(0,0.4)的正态分布,并且映射于[-1,1]区间,将小于-1的态度值设定为-1,大于1的态度值设定为1,以此保证大多数个体的初始态度较为中立,仅有极少部分个体持极端化态度。该假设符合现实世界中群体对于某类事件的态度分布。

为了更好地描述群体中极端化态度的分布,这里定义个体态度值大于0.9或者小于-0.9时称为个体态度极化,并分别称为正向态度极化和负向态度极化,同时将极化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称为极化率,并将其进一步细分为正向极化率和负向极化率,其中正向极化率表示正向极化个体的数量占总数的比重,负向极化率表示负向极化个体的数量占总数的比重。仿真网络基于BA网络[23]构建,节点规模设置为500。综合可视化考虑,其他参数设定为:d1=0.3,d2=0.3,μ=0.3,β=0.2,a=1,k=0.1,h=0.2,演化时间T=50。

考虑到Zhu et al.[11]已经就外部信息对舆情反转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本章对外部干预信息的影响仅做简要阐述。由于舆情场中的信息通常具有一定的“失真性”,事件的真相往往需要多种信息的佐证才能得以明晰。当外部干预信息释放后,网络节点个体会针对相关信息展开讨论,进而形成观点共识,即舆情极化现象;伴随着新一轮消息的释放和个体内在特征的影响,网络节点个体会展开新一轮的讨论,从而使得原有观点共识产生波动或反转,即舆情反转,故需要研究舆情极化后的反转过程。这里设定首发信息强度I1=-0.6,二次信息强度I2分别为0.2,0.4,0.6,0.9。具体的仿真结果如图8-5、图8-6和图8-7所示。

图8-5 不同信息强度下不同阶段群体态度演化图

图8-5、图8-6和图8-7表示在I1=-0.6,I2分别为0.2,0.4,0.6,0.9时的群体态度演化图、群体态度分布柱状图和极化率曲线。由图8-5、图8-6和图8-7可知,在I1=-0.6时,群体态度形成极化现象,随着二次信息的介入,群体中的态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当I2较小时,群体中的态度仅发生了轻微的波动,整体的态度倾向并未发生较大的改变,反而有少数个体强化了自身原有的态度倾向。但是随着I2的逐渐增大,绝大多数个体的态度倾向跟随二次信息的导向发生改变,并且某些中立个体的态度最先受其影响,说明二次信息的影响过程具有一定的渐近性。另外,随着二次信息强度的逐渐增强,负向极化率不断下降,正向极化率逐渐上升,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对二次信息所传递的倾向性观点予以支持。此时,舆情演化的两个时间段(T=50前后)形成了完全对立的“一正一负”的极化效果,网络舆情形成了明显的反转现象。(www.xing528.com)

图8-6 不同信息强度下不同阶段群体态度分布柱状图

图8-7 不同信息强度下不同阶段群体态度极化率曲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