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末端治理模式下的低碳生产模式

末端治理模式下的低碳生产模式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便于对比,将末端治理模式下的企业内部成本、外部成本、社会总成本分别以PTC2、ETC2、STC2来表示。在末端治理模式下,企业除了发生线性工业生产模式下微观层面的内部财务成本外,还要发生内部环境成本。

末端治理模式下的低碳生产模式

为便于对比,将末端治理模式下的企业内部成本、外部成本、社会总成本分别以PTC2ETC2STC2来表示。将线性工业生产模式下的企业内部成本、外部成本、社会总成本分别以PTC1ETC1STC1来表示。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1)在线性工业生产模式下,由于企业不采取任何环境治理措施,不承担任何环境治理费用,只承担微观主体内部的财务成本,其主要内容为生产产品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实现了企业内部成本PIC1的最小化。

(2)在线性工业生产模式下,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均不加任何治理地直接排入环境。相对于现代化大生产的规模及废物排放量而言,环境容量及环境自净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当超过环境容量及环境自净能力时,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由此产生的外部损失或外部成本ETC1则全部由社会或后代承担,使得企业外部成本ETC1及社会总成本最大化。

末端治理模式下的内、外部成本变化情况与线性工业生产模式下的相对比,区别主要有以下四点:

(1)在末端治理模式下,企业购置、安装或建造末端治理设施,发生末端治理设施的投资支出,大、中、小修理费用及日常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材料、人工及其他费用,一般被列为环境污染消除费用;此外,为了对环境进行管理,企业还会发生收集环境污染情报、测算污染程度、执行污染防止政策的各种费用,一般被列为环境事务成本。上述两项内容被称为内部环境成本。(www.xing528.com)

(2)在末端治理模式下,企业除了发生线性工业生产模式下微观层面的内部财务成本外,还要发生内部环境成本。这样,末端治理模式下的企业内部成本PTC2就包括内部财务成本和内部环境成本两项基本内容,并且PTC2大于PTC1

(3)由于通过末端治理实现了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量或实现达标排放,短期内的废弃物排放量较少,在环境容量及净化能力之内,企业的生产活动就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从而不发生外部成本,即ETC2等于0,从而具有良好的外部收益及社会效益。

(4)尽管末端治理模式消除或减少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使得短期内的ETC2小于ETC1STC2小于STC1,但从长期来看,由于末端治理模式所固有的局限性,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的废弃物排放量依然会远远超出环境容量及净化能力,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产生数额庞大的外部成本及社会总成本。

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实施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尽管可以汲取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沉痛教训,但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依然走的是“先污染、后控制”的老路,采用的是末端控制模式。我国环境法律原则突出表现为以末端控制为主导,重点以对建设项目的控制、生产环节的控制和污染物处理、处置的排放控制为基本要求。“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指导思想实际上被长期局限为以末端控制为指导的污染物排放控制。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初,防治工业污染上升为国家环境保护的“头号”任务,政府强制性对排放的污染物进行控制和治理,但成效甚微,我国的环境总体状况一直在持续恶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