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董仲舒的鼎盛年与大一统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证明

董仲舒的鼎盛年与大一统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证明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中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一样,董仲舒的生卒年代是不清楚的。就“鼎盛年”而言,董仲舒的鼎盛年显然是在汉景帝和汉武帝的时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大一统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证明就成为当时思想家所面临的任务,而董仲舒以他的宇宙理论完成了这一项任务。董仲舒之所以被认为是汉代的大儒,是中国思想发展的里程碑,就是因为他的思想响应了历史的需要并且在理论上表达了那个时代。

董仲舒的鼎盛年与大一统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证明

与中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一样,董仲舒的生卒年代是不清楚的。清末苏舆著《春秋繁露义证》,于书后附《董子年表》,从文帝元年开始纪事,终于武帝太初元年。文帝元年是公元前179年,武帝太初元年是公元前104年,后来遂有人以公元前179—前104年为董仲舒的生卒年代。这显然是一个误会。苏舆在《董子年表》中并没有说文帝元年就是董仲舒的生年,虽然在《年表》末尾的武帝太初元年下标注“仲舒卒”,却又在《年表》之后明确指出:“董子生卒年月无可考,要生于景帝前,至武帝朝,以老寿终,无疑。”[3]这个说明表示,苏舆坦然承认自己的年表是一个估算年代,并不是关于董仲舒生卒年的确实记录。

钟肇鹏先生主持编著的《春秋繁露校释》,附录二是《董仲舒年表及生卒考》,[4]经过考证,他们认为董仲舒可能的生年是汉惠帝元年(前194),卒年可能是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董仲舒享年八十岁。

2009年11月,河北省衡水市发起召开了“纪念董仲舒诞辰2200年暨董仲舒思想国际研讨会”,从考察董仲舒生卒年的角度来看,以此2200年逆推回去,董仲舒的生年就是公元前191年,汉惠帝四年。(www.xing528.com)

就以上列举的材料来看,关于董仲舒的生年至少有三种说法,然而董仲舒不可能出生三次;关于董仲舒的卒年至少有两种说法,然而董仲舒不可能去世两次。所以,关于董仲舒的生卒年,如果没有切实的材料可以证明而只能进行推论,那么,更好的选择是放弃确实年代的宣称,而以各种推论为根据,把他的年代划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之内,而采取“鼎盛年”的说法。所谓“鼎盛年”,就是在不确知本主的生卒年时,只谈论他主要活动发生的年代,以这样的年代作为他实际活动的历史空间。就“鼎盛年”而言,董仲舒的鼎盛年显然是在汉景帝和汉武帝的时代。《汉书·董仲舒传》说他在“孝景时为博士”,武帝继位,董仲舒以“天人三策”奉对武帝的征询,获得了重视,后来他继续在朝廷的大政方针上表达意见,即使年老致仕,“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5]。这些材料说明,董仲舒在汉景帝时,已经是成熟的学者和思想家了,而在武帝朝,他以思想的深邃和完整成为影响朝廷政治的重要议政者。他的鼎盛年,是在西汉初期的景、武之世。

明确董仲舒的生活年代,是为了呈明他所面临的理论任务。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逐渐从“观念上统一的中国”一步一步地转变为“行政上统一的中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这样的转变终于在形式上完成了,秦王朝以帝国的政治体制,把先秦分散的列国纳入到一个统一朝廷的管理之下。然而争战的余韵还在,秦王朝短命而亡,仅仅存在了十五年。继起的汉王朝虽然“汉承秦制”,延续了秦王朝大一统的政治制度,但是在建国之初,不得不面临封王分权的问题。开始是不得不以裂土封王来达成政治联盟,以取得抗秦和楚汉相争的胜利,这样,异姓王的挑战,就成为新生的汉王朝建国之初就立刻面临的政治危机。战胜异姓王之后,汉高祖为填补空缺又分封了许多同姓王,还与大臣立“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白马盟誓,希望以一姓掌权来维持天下的安定和统一。但是,封王意味着分权,和朝廷代表的大一统是两种不同方向的政治力量,彼此之间你进我退的争斗并不会因为姓氏的同异而有所改变,所以,刘邦分封的刘氏封王又逐渐成为挑战中央集权的政治力量。汉初的封王一直是导致分裂的政治隐患,经过文帝、景帝和武帝初期的一系列措施,封王才基本上被消化了,不再是对抗朝廷的有效力量,天下“定于一”的理想终于成为现实。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大一统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证明就成为当时思想家所面临的任务,而董仲舒以他的宇宙理论完成了这一项任务。董仲舒之所以被认为是汉代的大儒,是中国思想发展的里程碑,就是因为他的思想响应了历史的需要并且在理论上表达了那个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