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化心理机制:恐惧与欲望的影响

内化心理机制:恐惧与欲望的影响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具体论及这个转化过程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解决一个疑惑,即不同的新闻从业者个体对外在控制的反应与解读,是否能够被纳入大致相同的模式之中。从这个角度思考外在控制的渗透转化,不外是诉诸两种心理机制:恐惧与欲望。“恐惧”不仅是法律威慑的基础,也是现实新闻生产中外在控制内化的一个心理机制。与恐惧机制相比,欲望机制的引导显然更为现实、愉悦。

内化心理机制:恐惧与欲望的影响

自我审查与个人心智结构、心理机制息息相关,在外在控制转化为心理内在控制的过程中,个人的心理机制必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在具体论及这个转化过程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解决一个疑惑,即不同的新闻从业者个体对外在控制的反应与解读,是否能够被纳入大致相同的模式之中。

本研究赞同学者吴靖、云国强的肯定性的观点。因为尽管在现实的新闻生产中,“新闻从业者”这个集合概念被具体化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并且在理论上每个个体对于各种形态的社会控制拥有各不相同的自主解读能力,因而生产出的对应策略应该因人而异。但是在容纳这些不同特征及可能性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至少“有两个关键因素起作用,使新闻从业者的应对策略具有内在一致性,而不至于一盘散沙甚至互相抵牾:其一是社会控制自身的结构性;其二是新闻从业者经专业训练或实践所养成的独特的感受性也存在内在结构上的一致性”。

从根本上讲,任何个人个性的发展都由两种相互影响的需求塑造:一个是基于“利己的”幸福需求;另一个是“利他的”或“文化的”需求,即同集体中他人的需要结合或接受社会赋予的强制性限制。

社会学认为,人有着趋利避害的天性。“利”与“害”是人的两种心理判断标准。从这个角度思考外在控制的渗透转化,不外是诉诸两种心理机制:恐惧与欲望。(www.xing528.com)

马基雅维利发现“恐惧”、“怕”很有用,是君主控制臣民和军队的手段,是一种可为国家政权所用,直接为维系话语统治权使用的超心理因素。前文已经谈到,国家对“新闻场”的社会控制主要出现在国家机器直接掌控的范围之外,但是国家机器却是新闻生产中确保社会控制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威慑机制。“恐惧”不仅是法律威慑的基础,也是现实新闻生产中外在控制内化的一个心理机制。

与恐惧机制相比,欲望机制的引导显然更为现实、愉悦。欲望就是人期待满足的各种需求。马斯洛曾提出人类需要的五个层次,即生存、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任何人基于职业、生计等现实原则的得失权衡,都会有所图,这类现实原则就像汹涌的波涛般活跃于个体的意识、判断中。

“社会控制之父”、美国社会学奠基人爱德华·阿尔斯沃斯·罗斯认为:“真正社会化的力量一部分出自道德上的情感,一部分出自精明的社会政策,而奴役的力量完全来自利己的政策。”[32]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主体的心理选择机制。

当然,这种心理机制为社会控制的内化预留了多个入口,而整个自我审查远非这个心理机制所能够解释的,因为它更多地体现为同社会结构对应的心智结构。这也就是我们强调不要将此内化全盘理解为心理现象的缘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