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际交流心理机制构成要素及其影响

人际交流心理机制构成要素及其影响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心理机制构成要素看,各有相当丰富的内涵,都分别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具体心理表征。交往主体必须具备认知能力,这是交际主体应该拥有的基本心理条件,也就是心理机制的基本构成要素。情感与情绪反映在人际沟通心理上,就体现为交往主体个人心理的自我状态。动机和目的是不稳定的心理活动,它们紧密相连并共同影响人际言语交往活动。

人际交流心理机制构成要素及其影响

从心理机制构成要素看,各有相当丰富的内涵,都分别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具体心理表征。这里择其要者并类型化为三种心理要素。

(一)认知能力要素

陈汝东说:“认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对周围事物注意、感知、记忆、产生表象、形成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推理以获取知识的信息处理过程。”[3]那么,什么是认知能力呢?认知能力就是基于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知觉能力、联想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等主观条件而形成的获取知识的综合性信息处理能力。人际交往既是一种交际行为,也是一种人际认知行为;既是一种交际活动,也是一种人际认知活动。交往主体必须具备认知能力,这是交际主体应该拥有的基本心理条件,也就是心理机制的基本构成要素。

(二)情感情绪要素

人是有情感的,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依托之一、也是目的之一就是情感的沟通与交流。人的内心情感往往通过个人情绪来表现,体现为快乐、喜欢、悲伤、痛苦、爱、恨、期望、失望、羡慕、嫉妒、兴奋、热情、激动、沉着、哭、笑、同情、冷漠、尊敬、轻视等心理表征和心理反应。情感与情绪反映在人际沟通心理上,就体现为交往主体个人心理的自我状态。

加拿大心理学家柏恩博士把这种“自我状态”划归为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三种情况,[4]即PAC沟通理论:

P(Parent State)状态即父母状态,心理上往往体现为权威性和优越性,言语行为上则常常表现为支配性、评价性、批评性;(www.xing528.com)

A(Adult State)状态即成人状态,心理上往往体现为理智性和稳重性,言语行为上则常常表现为礼貌性、平等性、合作性;

C(Child State)状态即儿童状态,心理上往往体现为冲动性和无常性,言语行为上则常常表现为随意性、跳跃性、极端性。

人与人之间往往会受制于情感情绪而对语言应用产生相应的作用,由此而使情感情绪要素成为重要语境条件。这些情感情绪要素都会影响交往主体的语言应用。

(三)动机目的要素

动机和目的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是推动实施交往活动和行为的直接力量。动机和目的是不稳定的心理活动,它们紧密相连并共同影响人际言语交往活动。动机是人际交往的起点,目的是人际交往的终点,二者之间是联动的。基本的动机循环模式就是由交往需要而产生交往动机,并在交往动机的支配之下实施某种交往行为,从而最终实现人际言语交往的目标。[5]任何人际交往都是有动机和目的的,只不过动机和目的不同罢了。或者是为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或者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或者是为了交流感情,或者是为了传递语义信息,等等。教师讲课的直接动机和目的就是把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辩论的直接动机和目的就是要自证立论并驳斥对方辩友的观点;问路的直接动机和目的就是能够从对方那里获取达到目的地的准确路径。这些交往动机、交往目的因素都会影响交往主体的语言应用,是交往主体言语交往的内在驱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