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报纸编辑部自我审查研究:构建合法化框架,解决信息矛盾

报纸编辑部自我审查研究:构建合法化框架,解决信息矛盾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要求与“意识形态化”的表达迥然相异,并且应当成为报纸生产的导向。作为“社会雷达”的新闻媒介通过信息的“过滤”与“建构”,实际上“遮蔽”掉了弱势阶层的权益诉求。

报纸编辑部自我审查研究:构建合法化框架,解决信息矛盾

对于已经进入了媒介议程的新闻议题或信息而言,报纸的自我审查实际上是通过信息删改、表达方式的选择进行了新闻的再次建构。这是一个将客观事件置入“合法化框架”(legitimating frame)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意识形态化的色彩很浓。

总体而言,负面、敏感的新闻议题大体上被置入了官方话语框架之中。当然对于党报和市场化报纸而言,各自对官方话语框架中的新闻表现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党报体系进行以宣传政府话语为主导的“官方报道”;而都市报则在政府话语允许的限度内,在官方话语框架之内,有选择、有技巧地传达一定的民间话语,即不违背官方话语原则,但是提供官方可容忍的一种民间视角的新解释。

当然,这并不是讲市场化报纸完全代表着民间话语,即便是如《南方都市报》这样的“激进”报纸,仍然只能算是基于有共享利益之前提下,为民间话语提供了一定的公开表达的空间。

因此,在负面、敏感议题的表达上,大部分的新闻报道框架传达的是官方话语,而即便是呼应、传达了民间话语的新闻报道也必须将自身话语纳入官方话语框架之内,才能使信息获得登上“社会雷达”的机会。经过这种框架的意义选择与赋予,新闻报道中原本激烈的矛盾冲突实际上被掩盖,或者淡化,或曲折地有所涉及,新闻信息的表达缺乏张力。(www.xing528.com)

按照舒德森的阐释,“新闻媒体应当向公民提供公正与全面的资讯,应当提供条理分明的框架来帮助公民理解复杂的政治世界,应当以能使公民获得理解与采取行动的方式来分析和解释政治”[5]

这些要求与“意识形态化”的表达迥然相异,并且应当成为报纸生产的导向。但在目前的现实语境中,媒介议题的呈现只能成为社会利益博弈过程中的一种有限的表达。经过自我审查的“过滤”、“选择”与“意义赋予”,媒介实际上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相互竞逐的场域。

作为“社会雷达”的新闻媒介通过信息的“过滤”与“建构”,实际上“遮蔽”掉了弱势阶层的权益诉求。这种媒介表达机制的特点,与现实制度设计的缺陷一起,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舆论表达的机制随机而不确定,民意、舆情缺乏常规、透明的表达渠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