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聽蜀僧濬彈琴:唐代李白詩中的古琴結構》

《聽蜀僧濬彈琴:唐代李白詩中的古琴結構》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這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一千多年前寫下的《聽蜀僧濬彈琴》詩。一張完整的琴,由面板、底板與槽腹三部分組成:面板是一塊表面略帶弧形的長形木板,大都爲桐木、杉木或其他鬆軟的木材。在向外一側琴面上,鑲嵌有十三個表示音位的“徽”,一般由蚌殻、玉、金、翡翠等製成,有時也有用鈞瓷或其他材料。在正對龍池與鳳沼的面板中央有一凸起的音梁,稱爲納音。在相當於四、五徽間與九、十徽間,有兩個連接面底的音柱。

《聽蜀僧濬彈琴:唐代李白詩中的古琴結構》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爲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這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一千多年前寫下的《聽蜀僧濬彈琴》詩。夕陽映照在峨眉山的羣峰之上,四週寂静無聲。在這名山古刹的一隅,詩人静聽着家鄉高僧用傳世名琴彈奏的古曲,琴聲那樣悠揚,使人心醉,在不知不覺之間,夜色已籠罩大地,而詩人的心却還在琴聲的世界裏漫游。(www.xing528.com)

琴何以有如此神奇的魅力呢? 原因當然很多。不過琴本身的發音性能和特有的音色、音質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古人認爲,琴聲要達到四善、九德才是上品。四善即蒼、鬆、脆、滑;九德即奇、古、透、潤、静、圓、匀、清、芳。其實奇即蒼鬆脆滑。古即猶如鐘磬般的金石聲。透與潤即韻長不絕,有餘韻。清與静即發音清實,無喧鬧感。圓即發音圓潤。匀即琴面不同部位發音均衡,無“三實四虚”之病。芳即愈彈聲愈透出,無久彈聲乏之弊。而要達到這些要求,則與琴的形制結構,特别是造琴工藝,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一張完整的琴,由面板、底板與槽腹三部分組成:面板是一塊表面略帶弧形的長形木板,大都爲桐木杉木或其他鬆軟的木材。其表面即琴面,大體分爲首、項、肩、身、腰、尾等部位。這些部位採用何種形狀,就决定了琴的不同樣式。常見者有伏羲式、神農式、仲尼式、連珠式、蕉葉式、月式等。另外還有一些較爲特殊的樣式,如玉峰式、霹靂式等。琴額上有時會鑲嵌寶石、玉、牙、銅或其他飾件。在向外一側琴面上,鑲嵌有十三個表示音位的“徽”,一般由蚌殻、玉、金、翡翠等製成,有時也有用鈞瓷或其他材料。在琴首與項交接處的琴面上,立有承絃的嶽山,大都由紅木、紫檀、烏木等珍貴硬木製成。嶽山外側鑲有硬木做成開有絃孔的承露。承露的絃孔下有用於調絃的琴軫。琴軫大都用紅木、紫檀、翡翠、瑪瑙、竹節、象牙、各色玉石琥珀或景泰藍等製成。琴尾兩側飾有冠角,中間嵌有承絃的龍齦。兩者均由珍貴硬木製成。底板是一塊與面板平面形狀相同的長形木板,一般由梓木等硬木製成。底板中央開有大小兩個出音孔。大者稱爲龍池,小者稱爲鳳沼。其形狀有圓形、長方形或橢圓形等多種。靠近琴尾處還開有兩個小方孔,可以安插兩個雁足,用於固定琴絃。雁足與琴軫一樣,往往用紫檀、紅木、烏木、翡翠或各色玉石製成。槽腹就是由面板與底板合成的音箱。在槽腹内部,面板與底板的厚度並不均匀。在正對龍池與鳳沼的面板中央有一凸起的音梁,稱爲納音。納音分圓形與長形兩種。在相當於四、五徽間與九、十徽間,有兩個連接面底的音柱。前者截面呈圓形,稱爲天柱;後者截面呈方形,稱爲地柱。琴體表面大都髹有一層或多層的漆胎與表漆。根據用料的不同,有瓦灰胎、鹿角霜胎、八寶灰胎與黑漆、黃漆、紫漆、褐漆之别。琴的發音性能與音色、音質的優劣主要取决於:一是琴體外形設計是否合理;二是槽腹結構、包括面板與底板的厚度變化及天、地柱是否合乎規律;三是灰漆的成分與工藝的高低。琴體外部往往套有精美的琴囊,或配有木製琴盒。琴與其他彈絃樂器相比,由於其琴體與腹腔較長,腔内面板厚度變化較大,表面髹有較厚的漆胎,一般説來其音量較小。若仔細品味,可以發現其音色、音質或堅實圓潤、聲如鐘磬;或清静恬美、好似洞簫,有着許多不同的意趣。再加上嶽山以下整个琴面都是指板,因此除可用右指奏出散音(空絃音);或用左指按絃右指彈絃,彈出按音(實音)外;還可在四個八度的範圍内每絃奏出多達十三個泛音,可奏出珠落玉盤似的大片泛音樂段。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具有類似拉絃樂器的功能。當左指按絃彈出實音後,左指還可繼續在面板上進退上下奏出或多或少連續的虚音。這些音高確定的散音、泛音和按音中的實音、虚音,構成了傳統琴曲旋律的骨幹——“聲”;另外,當右指彈絃左指按絃得聲後,左指可以運用猱、撞、逗、换和小進復、小退復等左手指法形成種種音高不確定的裝飾性游移音或裝飾性游移音羣,作爲旋律骨幹的補充或裝飾,這就是“韻”。聲與韻的结合與變化,加上它特有的多變的音色與表現技巧,構成了中國琴樂特有的神韻與風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