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北文化领舞李增恒,展现独特舞姿和艺术格调

陕北文化领舞李增恒,展现独特舞姿和艺术格调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陕北文化的博大精深,信天游的高亢缠绵,黄土地的质朴厚重,必然会在李增恒身上不断地融合与渗透,逐渐塑造、形成了李增恒惟妙惟肖的舞姿和俏丽委婉、形美质实、外柔内刚的艺术格调。李增恒在吸取其他舞种动作的基础上,大胆革新了表演造型和服饰装扮,为陕北民间舞蹈艺术的探索与进步提供了有意义的尝试。

陕北文化领舞李增恒,展现独特舞姿和艺术格调

艺术最深刻的美质,历来都植根于各自地域文化的土壤里。陕北文化的博大精深,信天游的高亢缠绵,黄土地的质朴厚重,必然会在李增恒身上不断地融合与渗透,逐渐塑造、形成了李增恒惟妙惟肖的舞姿和俏丽委婉、形美质实、外柔内刚的艺术格调。

审视李增恒的舞蹈轨迹,从农家庭院到京城舞台,再赴欧洲三国,不断吸取有益的营养充实自己,使他的表演日臻完美,终达炉火纯青之境。

开始学二人场子,他瞒着父母,用三块钱去县城买了一块镜子,“当时的三块可值钱哩,能买一斗小米”。他偷偷地放在二姐家,常常照着镜子练习走步舞扇。“跌软腰”“扭法”“耍扇子”,这些基本动作中最难的是“跌软腰”和“扭法”。为了使步子走得平、稳、柔,李增恒长期仔细观察妇女走路时的姿势、速度、神态,田间小道,家院硷畔,留下他一串串练步的脚印。练步子、拉家常,在与妇女的交谈中,他逐渐悟出一番大道理:20世纪50年代的陕北妇女,既有温柔、和善的美德,又有渴望自由、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这种心态反映在舞台上应该是什么样的步子呢?当生活在艺术中得到彰显时,他的扭法不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对生活的理解,对未来的憧憬,是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不论是二人场子中的美旦角,还是“坐水船”里的俏女子,他的那种轻、慢、柔、平的扭法被大家誉为“水上漂”。“六六旦的走,风摆柳;六六旦的跑,水上漂”,口口相传,至今为人们所乐道。

李增恒在吸取其他舞种动作的基础上,大胆革新了表演造型和服饰装扮,为陕北民间舞蹈艺术的探索与进步提供了有意义的尝试。踢场子的步伐吸取戏曲青衣甩袖动作后,变得轻盈灵活、富于变化;借鉴花鼓灯的“碎抖肩”和戏曲中小旦的步伐动作,使不同风格的表演更具特色。他还设计了“面对面”“背对背”“侧身”等不同造型,丰富了场子舞蹈动作的表现力。(www.xing528.com)

20世纪50年代,李增恒和吴继业在《同庆丰收》中表演二人场子并参加全省民间舞蹈会演,后参与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歌舞片《鲜花朵朵》,李增恒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观众的好评。在《婚礼》和《打谷场上》,李增恒精心塑造了羞涩含蓄、纯朴亮丽的新娘子和泼辣风趣、热爱劳动的老太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使他的表演艺术迈向一个更高的境界。一次,在西安参加比赛,已是74岁的李增恒,抖裙舞扇,由慢渐快,一口气转了11圈“圆场步”,最后一个漂亮的“卧鱼”稳稳当当落于地毯,雪白的灯光下,他上着红细袄,下罩绿绸裙,仿佛一朵雨后的山丹丹花,娇艳可爱,香气幽远,悠然于山野。

一位专家评曰:“李增恒的二人场子,是一幅无声的画,一首质朴的诗,一支滔滔涌进的生命进行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