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右玉:新中国绿化史上的生态典范

右玉:新中国绿化史上的生态典范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0年代,全县响应中央提出的十二年绿化全国的号召,右玉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十年植树造林的生态建设规划。时任右玉的县委第一书记关毅“不迷茫、不动摇、不退却,而是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坚持植树种草,拦河蓄水,绿化大地志不移。”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全县营造大片林15.9万亩,栽植四旁零星树700万株,使右玉的林业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

右玉:新中国绿化史上的生态典范

50年代,全县响应中央提出的十二年绿化全国的号召,右玉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十年植树造林的生态建设规划。在造林、封山育林、育苗、采种采条、幼林抚育中,量化了植树造林的重点区域和任务总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坚持“哪里能栽哪里栽,先让局部绿起来”的原则,开始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

县委书记、县长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人民群众跟着自带干粮,自备工具,义务植树,一场久久为功的绿色接力赛,从此拉开了序幕。利用不同地形特点,把植树造林的方法形象地比喻成“‘穿鞋’,即在河两岸营造护岸林,防止河床河沙干河移动;‘戴帽’,是在流动的沙丘上网状开沟,树苗结绳压条,固定沙丘;‘扎腰带’,在半山坡营造环形林带,减弱风力;‘贴封条’则是在风蚀沟沿、沙梁交叉密植造林,封沟壑,堵洪水。”[3]经过50年代日复一日的实干、月复一月的苦干、年复一年的大干,苍头河、马营河、李洪河、欧村河、牛心河等下湿地区,实现了局部绿起来的宏愿,造林面积达50多万亩,是新中国成立初的60多倍。

根据情况的变化,进入60年代后为了加速林业的发展,彻底改变全县的自然面貌,县委、县政府制定了1960年至1969年造林规划,规划十年内共营造大片林45万亩,零星植树750万株,育苗2万亩,幼林抚育53万亩。当年就实现了种植生牧草100万亩,种草苜栖38万亩。(www.xing528.com)

随着植树造林的深入推进,右玉人民实时地提出“哪里有风哪里栽,要把风沙锁起来”的奋斗口号,在全县九个大风口,30多个小风口的所在地,采取层层设防、步步为营的做法,大力营造防风林带和防风林网。具体方法:“一是带、片、网结合,在风沙严重,面积较大的风口地域,大造防风林带;在面积较小的零星地区,造防风林片;在田间、地埂、道路等处造防风林网。有长‘带’有短‘片’,还有横竖成行交错成格的‘网’。二是乔灌结合,特别是在河岸,沟壑和滩湾地带,既栽乔木,又栽灌木,形成乔灌混交,高低错落的绿色屏障。三是林草结合,在荒山荒坡植树,株距,行距之间有很大的空隙,极易起沙,在杨树幼小的时候,搞林草间作。另外,在一些天然植被差的牧地,大面积种植牧草。”[4]

1959年至1961年,我国自然灾害极度严重、国民经济极度困难。时任右玉的县委第一书记关毅“不迷茫、不动摇、不退却,而是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坚持植树种草,拦河蓄水,绿化大地志不移。”[5]1964年6月至1967年1月薛珊任县委代理书记时,他针对前几任县委班子植树造林的经验,提出用典型引路的方法,稳中求快发展林业。他组织和带领群众大搞植树造林,给一座座荒山披上了绿装。还派人从宁夏引回了适合干旱地区生长的草木樨籽播种了牧草,成功后在全县推广了草田轮作和林草间作的经验。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全县营造大片林15.9万亩,栽植四旁零星树700万株,使右玉的林业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6]经过十多年的苦战,使“杀虎口、黄河洼、老虎坪、杀场洼”等风口的沙丘,全部得到控制,着上了绿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