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中途授文子,西行路上的弟子

老子:中途授文子,西行路上的弟子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西去的路上,周人文子前来求见问道。据文献记载,当时有两个文子。一个是晋国公子后裔,曾在南方越国游学,自称文子,号计然,也作计倪、计妍。老子接纳了文子这位弟子。文子随同老子西行,一路上虚心向他请教。

老子:中途授文子,西行路上的弟子

在西去的路上,周人文子前来求见问道。据文献记载,当时有两个文子。一个是晋国公子后裔,曾在南方越国游学,自称文子,号计然,也作计倪、计妍。颜师古说,倪、妍、然三个字的读音相近,所以导致讹误。另一个是周人辛钘,就是向老子问学的文子。

老子接纳了文子这位弟子。文子随同老子西行,一路上虚心向他请教。

文子问:“什么是道?”

老子回答说:“道这个东西,有其产生的根源。它始于柔弱,成于刚强;始于短少,成于众长。十围粗的树是从一只手能握住的树苗长成的,百仞高的台子是从地面开始修筑的。这是自然法则。圣人效法自然法则,为人谦卑,所以在众人之下;退让,所以在众人之后;俭朴,所以自甘微小;损减,所以自甘缺少。为人谦卑就会尊贵,退让就会先进,俭朴就会广博,减损就会众多,这是自然法则所成就的。道是德的源头,天的根本,福的门径,万物的产生、成长和安宁有赖于它。道是无为无形的,但人们可用以修身,用以治人,建立天大的丰功伟绩。道无为而无不为,没有人知道它的本性,没有人知道它的本质,但它诚实,不偏不倚。天子掌握了道,则天下服从,长久地拥有国家。公侯掌握了道,则人民和睦,不丧失自己的封地。官民人等掌握了道,就可以保全自身,保护自己的亲人。势力强大而有道,则不战而胜。势力弱小而有道,则不用争夺便可获得。举事而有道,就能建立功绩,获得幸福。君臣有道,则臣忠于君,君施恩于臣。父子有道,则父母慈爱子女,子女孝顺父母。官民有道,则互相爱护。因此,有道则和谐,无道就暴虐。由此看来,道对于人来说,没有不适宜的。道这个东西,在小范围内施行,就获得小福。在大范围内施行,就获得大福。在所有地方都施行,则天下归服,归服以后就能安抚。因此,帝王是能够让天下人都归服的人,如果天下人不归服,就不能称之为帝王。所以,帝王若不得人,就不能成功,得到人而失去道,也不能保住自己的位子。失道的人挥霍无度、骄横放肆、傲慢自大,并且自命不凡、自作聪明、恃强凌弱、横行霸道、为非作歹,与人结下仇恨,成为挑起战争的魁首,成为祸乱的罪魁。地位低的人如果这样做,则自己遭受巨大灾祸。地位高的人如果这样做,则国家灭亡,轻则身受其害,重则殃及子孙。罪行没有比无道更大的了,怨恨没有比无德更深的了,自然法则就是这样啊。”

文子问:“什么是德?”

老子回答说:“一个人不断地培养它,使它不断地升华,像天地一样大公无私,对世间万物一视同仁,使万物都得到好处,这就叫做德。”

文子问:“什么叫做仁?”

老子回答说:“地位高的人不夸自己的功劳,地位低的人不为自己的困苦感到耻辱,职权大的人不妄自尊大,职权小的人不苟且偷生,爱护所有的人,没有私心杂念,并长期坚持,不使其衰败,这就叫做仁。”

文子问:“什么叫做义?”

老子回答说:“地位高的人要帮助势孤力薄的人,地位低的人要保持节操,即使飞黄腾达也不恣意妄为,即使处境穷困也不改变节操,始终遵循自然法则和事物的规律,不徇私枉法,扰乱正常秩序,这就叫做义。”

文子问:“什么叫做礼?”

老子回答说:“地位高的人要端庄严肃,地位低的人要谦卑恭敬,做人要退避谦让,保持柔弱,做天下最柔弱的人,在不敢、不能之中立身行事,这就叫做礼。”

文子问:“什么是圣和智?”

老子回答说:“听到之后才知道的就是圣,见到之后才知道的就是智。圣人曾经听到祸福产生的原因而选择了自己应该走的路,智者曾经见到祸福形成的状况而选择了自己行动的方式。圣人能根据自然法则预知吉凶,所以知道祸福产生的原因。智者能预先见到祸福形成的状况,所以能知道祸福的由来。祸福尚未产生时就能听到的就是圣,祸福尚未形成时预先见到的就是智。既没有听到祸福产生的原因,也没有见到祸福形成的状况,这样的便是愚蠢迷惑的人。

文子问道:“古代称王的人用道来统治天下,具体怎样做了呢?”

老子回答说:“遵循自然规律,不为所欲为,顺应天地的变化而变化。天下是个硕大的器物,但不能把持,不能制造。如有人想制造,必然失败。如有人想把持,必然丧失。遵循自然规律的人看到事物细微的迹象,因为看到事物细微的迹象,所以能使它发展壮大。不为所欲为的人保持安静,因为保持安静,所以能成为天下的准则。居于统治地位,虽然满盈但不溢出。处于显赫的地位,虽然高贵但不骄傲。如果处于统治地位而不溢出,就好比月圆而不亏缺。如果处于显赫地位而不骄傲,就好比山高而不危险。因为圆满而不亏损,所以长久保持富裕。高耸而不危险,所以长久保持尊贵。富贵不离其身,福禄延及子孙,古代君主治理天下的方法都包括在这里了。”

文子问:“君主治理天下的方法有几种?”(www.xing528.com)

老子回答说:“有一种就可以了。”

文子问:“古时候,有凭借道称王的,有凭借武力称王的,怎么能说只有一种呢?”

老子回答说:“用道称王的是德,用武力称王的也是德。用兵有五种方式:有义兵,有应兵,有忿兵,有贪兵,有骄兵。讨伐残暴,救助弱者,叫做义兵;敌人来侵犯自己,不得已被迫用兵,叫做应兵;因争讼小事,心生怨恨,发怒而用兵,叫做忿兵;想要得到别人的土地,想要掠夺别人的货财而用兵,叫做贪兵;依仗自己的国家强大,倚仗自己的人民众多,企图向敌国炫耀自己的才能而用兵,叫做骄兵。用义兵可以称王,发应兵可以取胜,兴忿兵必然失败,起贪兵必然死亡,举骄兵必然覆灭,这就是自然法则。”

文子问:“称王的人要得到百姓的爱戴,应该怎样做呢?”

老子回答说:“就像江海那样罢了,平淡无味,用之不尽,开始的时候水量小,到后来水量变大。想要高居众人之上的人,一定用他的言语表示谦虚。想要走在众人前面的人,一定把他自己放在后面。天下的人一定会献出自己的快乐和真挚的感情,奉献自己的仁爱与正义,不会有人提出过分的要求。君主处在上面而人民不感到沉重,处在前面而众人不认为有妨碍,天下的人心甘情愿地推崇而不厌弃,即使是边远地区不同习俗的民族和国家、飞行或爬动的昆虫,没有不亲近的,没有不爱戴的。执道而行,无论到哪里没有不通达的,无论去哪里没有不成功的。因此,为天下所珍视。”

文子问怎样执政?

老子回答说:“用道来治理,用德来抚育,不要显示才能,不要施加威力。放弃其他方式,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追求私利,不要显露欲望,要方正而不割人,锐利而不伤人。不要炫耀,不要自夸。用道来治理,人民就会归附;用德来教化,人民就会服从;不显示才能,人民就会富足;不施加威力,人民就会纯朴。不显示才能就是俭朴,不施加威力就是不敢。亲近人民,把他们聚集起来;赠与人民财物,以取得民心;俭朴可以保全自己,不敢可以使自身安全。若不亲近,人民就会离散;若不赡养,人民就会背叛;若显示才能,人民就会争夺;若施加威力,人民就会产生怨恨。如果离散,国势就会衰落;人民背叛,人君就会失去威信;如果人人争夺,就会轻薄为非;如果百姓怨恨人君,王位就危险了。如果能在这四个方面诚心修养,就接近为政之道了。”

文子问:“按老师的说法,除了道德就没有办法治理国家了。前代的帝王,承袭王位,继承家业,也有无道之君,各自在王位上终其一生,没有因为祸患而败亡的。他们是依靠什么方法才这样了呢?”

老子回答说:“自天子以下,直至老百姓,各自生活,但寿命有短有长,天下经常有家破国亡的事情,这都是因为没有道德的缘故。从早到晚不放松自己,战战兢兢,经常为危险和灭亡感到恐惧。如果纵情恣欲,懈怠惰懒,他的灭亡就指日可待了。假使夏桀、商纣王加强道德修养,那么,商汤、周武王尽管贤明,也没有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道、德这两种东西是用来相互生养、相互养育、相互亲爱、相互敬贵的。无知的禽兽虽然愚蠢,也不伤害其所爱之物。如果真能使天下的人民都胸怀仁爱之心,那么灾祸就无从发生了。至于无道而没遭受祸害的人,是因为仁还未绝断,义还未泯灭。仁虽然未绝断,义虽然未泯灭,但诸侯却因此而轻视其君主了。诸侯轻视君主,则朝廷就得不到尊敬,传达政令也不会顺利。等到仁绝断、义泯灭,诸侯便背叛,众人相互攻伐,强的欺凌弱的,大的侵略小的,人民以攻击为业,灾害生成,祸乱发作,灭亡的日子就没有几天了,怎么能期望没有祸患呢。”

文子拜老子为师,一路请教,学问大有长进。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又吸收其他各家的理论长处,开创了战国时期黄老之学的先河。

黄老之学是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神杂糅”的人物。战国中、后期,百家托古立言,多集中于黄帝。黄帝被说成是上古的圣帝明王,是大发明家、大思想家,被尊为华夏民族的始祖。黄老之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形成的,到西汉时期更加盛行。司马迁在《史记》里,屡次把黄老相提并论。在《史记·乐毅列传》赞语中记载的黄老学者,有河上丈人、安期生、乐瑕公、乐臣公、善公。汉代的曹参、陈平、司马季主、窦太后、安丘生、王生、黄生等也是著名的黄老思想的信奉者。在《汉书·艺文志》里,托名黄帝的书有21家,除《黄帝内经》外,都已亡佚。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4篇古佚书,是黄老学派的重要著作。

黄老之学的特点是道法结合。提出“道生法”的观点,崇尚刑德观念,主张恩威并施以巩固政权。以道、法两家为主,同时又兼采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

黄老学家改造了老子的道,把它视为客观存在的天地万物的总规律,指出其根本性质是客观存在,每个人都离不开它,但没有人能见到它的形状。又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也有其客观规律性。黄老学家还把老子的思想运用于社会和国家的治理,主张以法治国,赏罚必信,循名责实。又主张用战争来完成统一事业,结束诸侯争霸的分裂局面。

黄老之学兼容并包,认为“崇尚清静,人民就自然安定”。主张君主治国,应该“无为而治”,掌握政治要领即可,不要做过多的干涉。还主张“减少繁重的徭役,减轻赋税,不要影响老百姓的生活和生产”。这些主张受到了汉初统治者的赞赏。汉初主要大臣萧何、曹参、陈平等“喜好黄老之学”,施行“无为之政”,当时恢复和发展了封建经济,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

从战国至西汉,黄老之学是经世之学。而到东汉时,蜕变为“自然长生之道”,一些方士把黄老之学与神仙长生、鬼神祭祷、谶纬符箓等方术杂糅在一起,把黄帝、老子尊奉为神仙,建立了原始道教,从而给黄老之学带来了消极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