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保育技术

开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保育技术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W.E.Hogsett等通过设定土壤中不同梯度的pH值及铁、钙、镁比来观测对开蕨生长状态,为进一步研究对开蕨的生物学特性及微观结构打下基础。刘保东对中国产对开蕨配子体发育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观察。王立军等人对对开蕨进行了解剖研究,并对其叶片和叶柄的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表述,同时对其自然分布状况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宝贵建议。

开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保育技术

国外学者对对开蕨的研究相对较早,最早Momose就对开蕨属的几个种进行了孢子萌发和成熟配子体形态研究(Momose S.,1942)。Marianid等发现对开蕨发育的任意阶段,叶绿素含量基部大于顶端(Marianid C.p.,1983)。W.E.Hogsett等通过设定土壤中不同梯度的pH值及铁、钙、镁比来观测对开蕨生长状态,为进一步研究对开蕨的生物学特性及微观结构打下基础(W.E.Hogsett,1984)。p.A.Lawrence等通过控制浓度改变空气酸度实验证实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这两种气体大大降低了三种植物孢子的萌发率(p.A.Lawrence,1993)。Emilia pangua等通过实验观察到的包括对开蕨在内的铁角蕨科三种植物孢子萌发及配子体发育过程,认为对开蕨产生雌性、雄性,以及两性三种配子体的情况与环境温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Emilia pangua,1994)。Istvan pinter等从系统发育学的分析角度阐述了包括对开蕨在内的铁角蕨科植物的分支系统(Istvan pinter,2002)。Andrea pieroni等对阿尔巴尼亚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的植物分类做了调查,发现其中有对开蕨的分布,阿尔巴尼亚人开发了这些植物的很多药用价值,其中对开蕨可以调节肺呼吸,治疗肺病(Andrea pieroni,2005)。

就国内而言,自钱家驹教授首次报道对开蕨在中国的分布后,吴兆洪进一步从孢子体角度对其名提出异议,认为中国产对开蕨与Momose研究的欧洲产学名为phylllitis scolopendrium(L.)Newman为同一种,并提供了相应的佐证(吴兆洪,1989)。谷安根等人首次详细地报道了对开蕨次生维管束组织的解剖学特征(谷安根,1989)。刘保东对中国产对开蕨配子体发育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观察(刘保东,1991)。王立军等人对对开蕨进行了解剖研究,并对其叶片和叶柄的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表述,同时对其自然分布状况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宝贵建议(王立军,1996)。田洪等人根据对开蕨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环境进行了实验研究,认为腐殖质含量高、湿润并疏松肥沃的酸性或微酸性的背坡环境符合对开蕨的生长特点(田洪,1997)。吉林农业大学顾德峰教授首次成功实现了对开蕨的离体快繁技术(顾德峰,2008)。岳晓晶等人研究发现遮光50%~70%为对开蕨的最佳光环境(岳晓晶,2010)。我院黄祥童对对开蕨的群落稳定性作出分析(黄祥童,2015)。张月雅研究了高温胁迫下水杨酸对对开蕨幼苗耐热性的影响(张月雅,2015)。(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