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山古镇高效农业震撼:肥了自家地,再耕别人田

中山古镇高效农业震撼:肥了自家地,再耕别人田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镇委书记陈付松称他们是“肥了自家地,再耕别人田”。耕别人的田已成为古镇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镇里今年拿出120万元贴息贷款资金,按计划扶持了其中60户,帮助他们开发“三高”农业面积1500多亩。据统计,今年古镇“三高”农业经营面积已有6000多亩,专业户500多户,预计总产值5000多万元,户均年纯收入可达六七万元。

中山古镇高效农业震撼:肥了自家地,再耕别人田

在人们印象中,经济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农民早已“洗脚上田”,不愿侍弄土地了。可在“四小虎”之一的中山市古镇镇,越来越多的农民却迷醉于兴办“三高”农业项目,并在成为实力雄厚的“大耕家”之后,把开发的目光投向其他镇乃至邻近市。镇委书记陈付松称他们是“肥了自家地,再耕别人田”。

古三村农民吕荣新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本是古镇出名的花卉树苗专业户,今年以来,为了适应花卉市场的变化,他果断地到本市的横栏镇和番禺市的十顷等地发展了560多亩花卉基地,经营目前市场很好的地皮草及四季花卉小苗,同时又投资放养了5000只甲鱼幼苗。行内人士估测,除去地租及成本,吕老板今年可有20万元纯利。

陈付松介绍说:现在,古镇农民到外地承包耕地发展种养业的面积已近7000亩,占全镇农业总耕地面积的40%多,预计今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纯收益超1000万元。耕别人的田已成为古镇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耕别人的田先要肥自己的地。”陈付松这样说。全镇共有6万多人,而耕地只有3万亩,要使有限的土地“流金淌银”,必须要走市场化、规模化、效益型的近郊农业之路。古镇为此特别注重发展名优稀特农产品,如桂花鱼、罗氏沼虾、青蛙、水蛇、加州鲈鱼等水产养殖,高档观赏花卉苗木,鸡、鸭、鹅“三鸟”等。在发展这些“三高”农业的龙头产品中,政府和农民十分重视科技的作用,镇里每年要开办3至5期各种技术培训班,许多专业户自费到广州的高等院校学习养殖、孵化技术。“三高”农业专业户在实践中先后攻破了不少技术难关:如全镇13个鱼苗孵化场用高新技术掌握了桂花鱼苗孵化繁殖技术,每年向市场提供近一亿尾种苗。在32摄氏度的高温下孵化鲮鱼苗成功,用遮光网培育阴生花卉,营养袋培育高档绿化苗木等。

在利用科技“肥自家田”的努力中,最有创造性的要数曹三村村民汤巨洪夫妇。他们本是利用6亩鱼塘养殖青蛙,年初已投入6万元放养了20万只青蛙苗,后来想到塘底种莲藕可使青蛙有个舒适、阴凉的环境,还能净化周围空气,于是将塘底种满莲藕并放养了2万尾本地塘虱鱼。这一大胆创造,不仅营造出“水底塘虱游,莲藕长得茂,青蛙叶上游”的新景观,而且青蛙、莲藕、塘虱鱼“三丰收”,预计年底可获纯利12万元,创出每亩水面可有2万元纯利的高效益。(www.xing528.com)

古镇农民富了,但不是人人富有。镇里根据这里的实际消费水平,确定人均年收入1800元以下为扶持户。按照这一标准,全镇需扶持的农户共250户。镇里今年拿出120万元贴息贷款资金,按计划扶持了其中60户,帮助他们开发“三高”农业面积1500多亩。由于有规模、产量高、质量好,普遍可当年投资、当年见效。麒麟村农民李荣旺今年利用镇和管理区的扶持资金,投入50万元,承租15亩鱼塘放养了2.7万尾鳗鱼苗,预计年底能收成鳗鱼7吨,按目前市价收入可达90余万元,纯利20万元。他兴奋地说:“政府帮一把,就能上富路,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也可以去耕别人的田了。”

据统计,今年古镇“三高”农业经营面积已有6000多亩,专业户500多户,预计总产值5000多万元,户均年纯收入可达六七万元。

(新华社广州1994年11月电;《广州日报》《信息时报》1994年11月;此篇与张愈升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