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范生实践知识生成:整理与分析

师范生实践知识生成:整理与分析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料的整理及分析在实际操作中是一个同步的活动,整理建立在一定的分析基础上,任何一个整理行为都受制于一定的分析体系,两者来回循环。阅读原始资料、登录、寻找本土概念、资料的系统化是资料分析的基本步骤。[6]本研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及分析,以探究其行为背后的意义。对资料的校正,一方面是比较从观察、访谈、录像分析和文件分析所得到的不同资料来源的一致性。

师范生实践知识生成:整理与分析

资料的整理及分析在实际操作中是一个同步的活动,整理建立在一定的分析基础上,任何一个整理行为都受制于一定的分析体系,两者来回循环。阅读原始资料、登录、寻找本土概念、资料的系统化是资料分析的基本步骤。[6]本研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及分析,以探究其行为背后的意义。

对资料的校正,一方面是比较从观察、访谈、录像分析和文件分析所得到的不同资料来源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是比较不同时间收集所得到的资料的一致性,从而提高资料的可依赖度。但在校正之时,不应在不同方式或不同时间所收集到的资料彼此有所差异时,就否定某项资料,应该深入探究其不一致的原因,可能会发现表象的不一致隐含着深层实质意义相同的情形。

【注释】

[1]丁峻.知识心理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5. 注:维特罗克(Merlin C. Wittrock)在1983年把“生成”界定为:学生设置新模式和解释,或者使用、修改旧模式和解释,把新信息组织进一个牢固的整体,这个整体会弄清楚新信息,并且使之与他们的经验和知识相一致。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论在教育心理学领域表现较为突出,1974年,维特罗克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作为一个生成过程的学习》一文,正式提出了他的生成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识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生成过程。生成学习模型包括4个主要成分,即生成、动机、注意和先前的知识经验。(参见高觉敷.西方心理学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343-386.)

[2]潘苏东,白芸.作为“质的研究”方法之一的个案研究的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2(8):63.(www.xing528.com)

[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180.

[4]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184.

[5]本研究中的姓名已作匿名处理。

[6]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60-1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