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酶的催化机制:降低活化能,高效催化

酶的催化机制:降低活化能,高效催化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能显著地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故酶表现为高度的催化效率。酶的活性中心具有某些氨基酸残基的R基团,这些基团往往是良好的质子供体或受体,在水溶液中这些广义的酸碱基团对许多化学反应是有力的催化剂。疏水区域的特点是介电常数低,并排出极性高的水分子,这使得和酶的催化基团之间易发生反应,有助于加速酶催化反应。

酶的催化机制:降低活化能,高效催化

在任何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必须超过一定的能阈,成为活化的状态,才能发生变化,形成产物。这种提高低能分子达到活化状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催化剂的作用,主要是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以致相同的能量能使更多的分子活化,从而加速反应的进行。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能显著地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故酶表现为高度的催化效率

在催化某一反应时,酶的活性中心首先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ES复合物),也称中间复合物,随后在进行分解而释放出酶,同时生成一种或数种产物。酶的活性部位(active site)是酶结合底物和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区域,通常位于酶分子的表面空隙或裂隙处,是酶分子中相当小的一部分。早在1894年,费歇尔(E.Fischer)认为酶与底物结合方式可用锁钥结合(或多点结合)假设加以解释。根据这种假设,酶对于它所作用的底物有着严格的选择,只能催化一定结构或者一些结构近似的化合物,使这些化合物发生生物化学反应。有的科学家提出,酶和底物结合时底物的结构和酶的活动中心的结构十分吻合,就好像一把钥匙配一把锁一样。酶的这种互补形状,使酶只能与对应的化合物契合,从而排斥了那些形状、大小不适合的化合物。底物与酶的反应基团皆需有特定的空间构象,如果有关基团位置改变,则不可能有结合反应发生,因此,酶对底物有专一性,同时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酶变性后就不再具有催化作用。科学家后来发现,当底物与酶结合时,酶分子上的某些基团常常发生明显的变化。另外,酶常常能够催化同一个生化反应中正逆两个方向的反应。因此,“锁和钥匙学说”把酶的结构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是不符合实际的。1959年,D.E.Koshland提出了诱导契合学说(induced-fit theory),认为酶并不是事先就以一种与底物互补的形状存在,而是在受到诱导之后才形成互补的形状。这种方式如同一只手伸进手套之后,才诱导手套的形状发生变化一样。底物一旦结合上去,就能诱导酶蛋白的构象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使酶和底物契合而形成酶-底物络合物。酶分子活性中心的结构原来并非和底物的结构互相吻合.但酶的活性中心是柔软的而非刚性的。当底物与酶相遇时,可诱导酶活性中心的构象发生相应的变化,使相关的各个基团达到正确的排列和定向,从而使酶和底物契合而结合成中间络合物,并引起底物发生反应。反应结束,当产物从酶上脱落下来后,酶的活性中心又恢复了原来的构象。后来,科学家对羧肽酶等进行了X射线衍射研究,研究的结果有力地支持了这个学说。

大量研究表明,酶催化作用可来自以下几个方面。①趋近效应(approximation)和定向效应(orientation)。酶可以将底物结合在它的活性部位,由于化学反应速度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若在反应系统的某一局部区域,底物浓度增高,则反应速度也随之提高,此外,酶与底物间的靠近具有一定的取向,这样反应物分子才被作用,极大地增加了ES复合物进入活化状态的概率。②张力作用(distortion orstrain)。底物的结合可诱导酶分子构象发生变化,比底物大得多的酶分子的三、四级结构的变化,也可对底物产生张力作用,使底物扭曲,敏感键断裂,促进ES进入活性状态。③酸碱催化作用(acid-basecatalysis)。酶的活性中心具有某些氨基酸残基的R基团,这些基团往往是良好的质子供体或受体,在水溶液中这些广义的酸碱基团对许多化学反应是有力的催化剂。④共价催化作用(covalent catalvsis),即底物与酶以共价方式形成极不稳定的、共价结合的ES复合物,从而提高催化度。⑤酶的活性中心为疏水区域。酶的活性中心常为酶分子的凹穴,此处常为非极性的氨基酸残基。疏水区域的特点是介电常数低,并排出极性高的水分子,这使得和酶的催化基团之间易发生反应,有助于加速酶催化反应。(www.xing528.com)

酶催化反应具有专一性强、催化效率高、反应条件温和、酶活性可以调节等特点。在多酶反应体系中,调控机制更为复杂,因此,工业化过程需视具体反应情况加以控制,以期获得最佳转化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