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污染源普查质量管理及信息化实践

污染源普查质量管理及信息化实践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阶段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其特点是在前一阶段的事后检验的基础上发展到了工序控制,突出了质量的预防性控制与事后检验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在管理科学中首先引入统计数学的是质量管理,“统计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为严格的科学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奠定了基础。因此,污染源普查的质量控制应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度和广度来开展质量控制工作。

污染源普查质量管理及信息化实践

质量管理自开始萌芽至今已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人类历史上自有商品生产以来,就开始了以商品的成品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方法。按照质量管理在工业国家的实践和总结,质量管理的产生和发展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其各个阶段并不是孤立的、相互排斥的,而是不可分割的,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而后一阶段则是前一阶段的继承和发展。质量管理产生和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传统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的对象为产品质量。其间主要依靠工人的实际操作经验进行鉴定,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口授手教进行,工人既是操作者同时又是质量检验者和管理者。

第二阶段是质量检验阶段,特点是以事后检验为主。与传统质量管理不同的是将质量检验作为一种管理职能,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建立了专职质量检验制度,执行质量管理的不再是操作者,而是将责任转移给了质量管理人员。

第三阶段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其特点是在前一阶段的事后检验的基础上发展到了工序控制,突出了质量的预防性控制与事后检验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在管理科学中首先引入统计数学的是质量管理,“统计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为严格的科学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奠定了基础。(www.xing528.com)

第四阶段是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全面质量管理是把组织管理、数理统计、全程跟踪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系统管理。它认为质量是由各个过程构成,其中各部门、各环节、各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不断循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可见,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对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全部门和全人员进行有效的系统管理。

污染源普查作为一项社会性并对国家制度设计有影响的调查工作,其在决策中发挥多大的作用,就必然引起多大的重视,就会引发对污染源普查结果的怀疑、质询乃至非议。对污染源普查结果的质疑就像是污染源普查的孪生兄弟一样,在污染源普查结束之后就随踵而至。污染源普查涵盖了一系列的组织实践及技术实践,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普查制度设计、宣传培训、组织实施、名录库建库、入户调查登记及污染物产排量核算等彼此关联,不同阶段的不同因素均会引发一定的误差,并最终对普查数据质量形成累积影响。而作为一种全口径的社会性调查工作,开展一轮污染源普查工作所耗费的人力和财力是十分巨大的,很难通过事后评估及调整的方式优化污染源普查的调查结论。因此,污染源普查的质量控制应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度和广度来开展质量控制工作。

对如何理解污染源普查的全面质量控制,从污染源普查数据的形成过程来看,在污染源普查前期设计及准备阶段,需对污染源普查技术方案制定、普查组织管理及普查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因素予以管控;在入户调查阶段,需从普查对象及入户调查人员对普查技术方案的理解程度、普查对象对生产工艺及污染治理水平的认知程度予以控制。因此,确保污染源普查质量的关键是在普查前期准备阶段及普查过程开展质量控制,对问题的及时预判和精准识别是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质量控制工作的基础,需组织开展源头控制及过程纠偏,明确前期准备阶段、清查阶段、入户调查阶段及数据汇总阶段的污染源普查质量控制目标,研判可能的误差源并在工作过程中加以阻断,通过一系列严密的污染源普查质量管理组织体系、方法体系及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及实施,达到提高污染源普查质量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