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显庙是何处?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之地

五显庙是何处?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之地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代称万年场的“五显庙”原在何处?不过,其时虽云“五显庙”,实为一条街。尽管史料记载,早在明末清初此地即称“万年场”,1915年官方又废止代称“五显庙”而改名“万年场”,但当地居民长久以来只认“庙”不认“场”。

五显庙是何处?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之地

代称万年场的“五显庙”原在何处?除了《成都市金牛区地名册》中标注的“距五桂桥4公里”外,目前尚无其他资料予以详细说明。据曾元发等人回忆,其具体位置就在今“狮子楼”火锅店对面。不过,其时虽云“五显庙”,实为一条街。修建二环路时这条小街被实实在在地分成了上街和下街两部分。小街全长约五百米,西头(上街)途经一条机耕道可达水碾河;东头(下街)则与牛龙公路呈T字形相交。

那时的五显庙,街道由青石板铺成,阶沿很宽。两旁均是小青瓦木铺板的老屋,伸出的屋檐多由木柱支撑,仿佛是一道长廊。小街不长,但面馆、饭店、茶铺、药店、杂货铺、铁匠铺、供销社乃至杀猪店等一应俱全,甚至还设有派出所。街的两头还各置有一个自来水桩,居民们花钱买水,最便宜的时候,一分钱一桶,两分钱一挑。就靠着这两个自来水桩,基本解决了此地居民饮用水的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位处城乡接合部的五显庙,至多只能算个没有“赶场”天的幺店子,但每天从早到晚都很热闹。尤其是夏天,昼长夜短,工余饭后,人们或逛街购物,或啖茶消闲,或小酌聚餐,或散步纳凉,大把的时间都花在了这条小街之上。参加座谈会的当地老居民都曾到五显庙“赶场”,他们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的景况:“别看五显庙不大,但啥子都有,生活方便得很哦!可以说是这一方的经济中心。不光是我们这些居民爱去,就连周边的420、川棉和成都配件厂等大工厂的很多工人和家属也时常来购物休闲。”

在曾元发、郭素芳、巫德书等人的记忆中,直到20世纪60年代,五显庙东头街口还曾有一条流水潺潺的小河沟。水至清,可濯衣。而走过这河沟上的石桥,便可看见一尊菩萨塑像立在街边,上面覆以石板遮风避雨。虽无“庙”的显达,却有“神”的存在。但这尊菩萨究竟是不是“五显神”,居民们并不清楚,在他们看来,五显庙就是“菩萨在此显灵”才得的名。后遇“文化大革命”,在“破四旧”的狂飙之下,这多年的菩萨也自身难保而被毁于一旦。

尽管史料记载,早在明末清初此地即称“万年场”,1915年官方又废止代称“五显庙”而改名“万年场”,但当地居民长久以来只认“庙”不认“场”。直到20世纪70年代,公交公司在此地设立了219路公交车“万年场”站,“万年场”的地域概念才逐渐为当地居民所认知。五显庙上街和下街也随之更名为万年场上街和下街,同时还辟出了一条通往祝家山的万年场横街。(www.xing528.com)

一组珍贵的《万年场老照片》,生动而真实地记录了当年的街景。青瓦红墙的老旧平房,钢筋水泥的两层小楼,以及屋舍杂陈的“十家院坝”,构成了街区的总体建筑风格;临街窗前晾晒的衣物,窗台上摆放的花钵,还有那爬满墙面的青枝绿叶,都仿佛在向路人述说平常人家的平常日子。狭窄的街道两旁,简陋的小商铺一家紧挨着一家,有的酿售高粱酒,有的加工猪肠衣,有的贩卖鲜鸡蛋,有的裁剪服装,有的零售百货……没有开店的,便在路边撑起一把遮阳避雨的油布大伞,摆开堆满蔬菜或水果的小摊。若遇下班时间或者周末假日,小街更是人群拥攘,买菜的购货的路过的瞅闹热(看热闹)的川流不息,摩肩接踵,甚至堵塞了交通

据当地老住户回忆:20世纪90年代,二环路建成,犹如一道分界线,把万年场上街与下街生生相隔。上街大约百余米,长不及下街,街边全是平房。一家小馆子蒸制的甜花卷,似乎算是上街的特色食品,颇得娃儿们的欢喜。街的尽头有一条小河沟,还有一座旱厕;而河沟对面大片的菜田,仿佛在告知人们:这里已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下街的标志性建筑当属街口的一家国营饭店和一家茶铺。尤其是茶铺,规模很大,虽无时尚装修,但蜂窝煤烧开水,竹椅子待茶客,倒也自成特色,颇受品茗者欢迎。这位老住户记忆中的“万年场”,尤其是“街的尽头有一条小河沟”,不啻为明显的地标,与曾元发等人讲述中的“五显庙”高度重合,在我的脑海里描绘出一幅幅生动而清晰的画面——此时的万年场,早已不是虚幻缥缈的民间传说,而是充满人间烟火的生活现实。

其实,多年前我也曾偶然路过万年场,只是当时来去匆匆,加之时间久矣,如今已记不清当时究竟行走在哪条街上。新近看到的那一组《万年场老照片》,多多少少唤起了我依稀的记忆,使我有了直观而形象的感受。

然而,尽管当时万年场那几条小街人气颇旺,但出得场口,却是一派农田包围场镇的景象。出万年场向东,全是保和公社联合大队的农田。“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矗立的街心花园转盘处,原本是联合七队的芋子田。此外,这里交通也不甚畅达,除了一条双车道的牛龙公路外,另有一条从今天万象城方向插过来的机耕道,其1.5米的宽度,仅能通行手扶拖拉机和人力架架车。直到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周年而命名的“双庆路”开工建设,并于次年建成通行后,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