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万年场:五显庙与五显神的不解之谜

万年场:五显庙与五显神的不解之谜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显庙”多年代称万年场,自然成了讲述万年场一个绕不开的节点。“五显庙”既给万年场留下如此深刻的历史印迹,我们自然有必要探寻究竟何为“五显”?五显乃“神”,又称之为五显大帝、五显灵官、五路财神等。原为柴姓兄弟五人,宋时封王,因其封号第一字均为“显”,故称五显神。“五显庙”即人们拜祈“五显神”之所。五显实际就是五行之神的化身,亦即五方之神五帝的别称。

万年场:五显庙与五显神的不解之谜

“五显庙”多年代称万年场,自然成了讲述万年场一个绕不开的节点。“五显庙”既给万年场留下如此深刻的历史印迹,我们自然有必要探寻究竟何为“五显”?

五显乃“神”,又称之为五显大帝、五显灵官、五路财神等。其最早雏形产生于唐朝[5]本是江西婺源、德兴一带民间传统供奉的财神。原为柴姓兄弟五人,宋时封王,因其封号第一字均为“显”,故称五显神。其发源地之一的婺源县,城北的灵顺庙乃是最早供奉五显神的道教宫观。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载,五显神是自天地之始即存在的神灵,至唐光启年间降临婺源。对此,当地民间传说更为细腻生动:本邑居民王瑜在城北有园林一处。某日晚上,园中红光腾起,宛如烛火,直耀天宇。顷刻,五位神人从天而降,“导从威仪如王侯状。黄衣皂绦坐胡床呼瑜而言曰:‘吾授天命当食此方,福佑斯人……’”[6]说罢,祥云四合,升天而去。园主遂聚集百姓,立庙虔诚供奉。而每每祷告,无不应验。

由唐至宋元,传因五显神或施药驱疫,或抗御旱涝,或助人功名,灵迹多为善行,民心大为诚服。五显信仰遂在民间兴盛,并因此得到官方崇奉。《中华道藏》第45册《搜神记》卷二之《五圣始末》载,最初取庙号为“五通”。宋大观年间始赐庙号“灵顺”。其后,行祷果然顺畅。显灵之事,屡闻于朝;朝亦屡有褒封。宣和时封两字侯;绍兴中加封四字侯;乾道年加封八字侯。有宋一朝,不但加封连连,且还由侯而公而王,愈加尊贵,宋朝成为“五显神”步步高升的巅峰时期。(www.xing528.com)

“五显庙”即人们拜祈“五显神”之所。因传其颇为灵验,故香火日盛,至南宋时影响大增,传播已远不止江西婺源、德兴一带,行祠甚至建到了都城临安。其后更广泛传播于我国浙江、福建、湖北、广东、四川、贵州、江苏和台湾等南方地区。

自唐始,五显神民间口传;及至宋,则始见于典籍,不单《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详细有载,《夷坚志》(宋·洪迈)、《蠡海集》(宋·王逵)、《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清·陈梦雷)、《清嘉录》(清·顾禄)等亦均有录述。宋人王逵更是十分肯定地在其《蠡海集》中称:“九月二十八日为五显生辰。盖五者,五行五炁之化也。”清人陶及申《笔猎》说得更直白:“五显即五帝,实司五行,避帝而称显者,其诸神之通谓也。”五显实际就是五行之神的化身,亦即五方之神五帝的别称。清道光年间,杨静亭则有《都门杂咏·五显财神庙》诗云:“灵应财神五弟兄,绿林豪杰传旧名。焚香都是财迷客,六部先生心更诚。”一语道出五显神走红凡间的根源。

而五显庙之所以能在远离江西的西南成都民间存世流传,笔者猜测应该是明清两朝江西和皖南移民迁徙入川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