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哲保身:问明卷第六

明哲保身:问明卷第六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哲煌煌①,旁烛亡疆②,逊于不虞③,以保天命。撰《问明》第六。我有感于圣人明哲保身的处事原则,于是写了《问明》,作为本书的第六卷。由上述注释和翻译可知:本卷的核心问题是阐述为人处世的生存之道,推崇“明哲保身”的方法论,其理论来源是《周易》,且带有老子思想的深刻影响。由此可知,“明哲保身”是一种充满哲理的高级人生成功学,绝非畏缩不前、贪生怕死这一片面的理解。

明哲保身:问明卷第六

明哲煌煌,旁烛亡疆,逊于不虞,以保天命。撰《问明》第六。

【注释】

①煌煌:明亮辉耀的样子。

②旁烛亡疆:发散照亮广阔的空间。烛,作动词,照;亡疆,即无疆,宽广无极。

③逊于不虞:言避彼不虞。苏舆曰:“《说文》:逊,遁也。遁。亦避也。避彼不虞,以保天命、所谓明哲保身也。”

【译文】

明智睿哲的圣人,就像明星一样光辉灿烂,发散光芒,照亮广阔的空间,他们能够谦逊顺利地处世,防备不利状况的发生,以此来保护自己的天命。我有感于圣人明哲保身的处事原则,于是写了《问明》,作为本书的第六卷。

【题解】

由上述注释和翻译可知:本卷的核心问题是阐述为人处世的生存之道,推崇“明哲保身”的方法论,其理论来源是《周易》,且带有老子思想的深刻影响。(www.xing528.com)

本卷共二十二章,在继承前五卷尊崇儒家、批判诸子的基础上,继续阐明儒家最优的思想立场,对孔子以“圣人”尊称,对孟子进行了表扬,并将上古帝尧时代的诸多禅位传说、商末箕子传述大禹《洪范九畴》于周武王、汉代成都严遵与楚地二龚的高尚人格作为正面例子进行了叙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君子如何处世立身的问题,通过对神话龙凤生活状态的描述,告诉君子应当具备“飞龙在天”和“潜龙勿用”两手准备,两种心理,始终保持进步的奋斗意识,而不过于纠结结果的得失。最后以“明哲”可以“活身”收尾,呈现出论证逐层推进、论据充分完备、论点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明哲保身”是一个源自《周易》、发扬于老子、继承于孔子、延续于扬雄,影响中国士大夫两千多年的处世原则,它本身是一个褒义词,逐渐演化为一个贬义词。在历史上,最精通此道的是老子,《史记》中曾记载老子教化孔子如何克服自身性格弱点的谈话,事见《老子列传》: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经过老子“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的智慧教导和“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的修身指正,孔子不仅改正了自己的性格缺点,还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时常保持“明哲保身”的态度和方法论,使他在奋勇前进、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中加入了道家的处世哲学,从而平安度过了一生。扬雄也深明此道,《汉书》本传说他:

(雄)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又旁(傍)《离骚》作重一篇,名曰《广骚》,又旁(傍)《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名曰《畔牢愁》。

“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的扬雄,继承的正是老子教导孔子时阐明的“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这一思想,他虽然敬佩屈原,却始终保持“反其道而行之”的处世态度,从青年时代到去世于京城,他始终都保持着低调、清净的生活态度。由此可知,“明哲保身”是一种充满哲理的高级人生成功学,绝非畏缩不前、贪生怕死这一片面的理解。所以,当代学者要正确理解其智慧实质,处理好人际关系,过好幸福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