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季鸾:中华民国故报人榆林先生

张季鸾:中华民国故报人榆林先生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季鸾祖籍陕西榆林,原名张炽章,字季鸾,后以字行,1888年3月20日生于山东邹平。1900年,张季鸾幼年丧父,其母带兄妹三人历尽万苦,扶柩西归,返回到祖籍陕西榆林地区。但因为各种原因,张季鸾并未在日本顺利完成学业,被晚清政府取消学籍。1941年9月6日,张季鸾在重庆病逝。遵循他的遗嘱,碑铭异常简洁,仅曰“中华民国故报人榆林张季鸾先生”。

张季鸾:中华民国故报人榆林先生

张季鸾祖籍陕西榆林,原名张炽章,字季鸾,后以字行,1888年3月20日生于山东邹平。1900年,张季鸾幼年丧父,其母带兄妹三人历尽万苦,扶柩西归,返回到祖籍陕西榆林地区。

张季鸾先后在榆阳书院、“烟霞草堂”、三原宏道高等学堂就学。1904年到省会西安应试,深受学台(教育厅长)沈卫器重。1905年,经沈卫保举,选中官费留学日本[1]。先入经纬学堂补习日语,不久升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学习政治经济学。但因为各种原因,张季鸾并未在日本顺利完成学业,被晚清政府取消学籍。[2]在日本留学期间,张季鸾利用业余时间主编陕籍留学生出版的《夏声》杂志,鼓吹革命。同时,他还经常为国内报纸投寄稿件。

1908年,张季鸾归国,在关中高等学堂担任教员。1911年春,出任辛亥革命前后很有影响的报纸上海《民立报》编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由于右任推荐,出任总统府秘书,参与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张季鸾起草的《大总统宣言》分寸老到,言语酣畅,完全超越了一个25岁年轻人的政治视野。同时,他及时向上海《民立报》拍发新闻电,报道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和大总统就职情况。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拍发的新闻专电。[3]后随孙中山去职。

1925年,经由时任河南军务督办的同乡好友胡景翼推荐,他短暂担任当时被称为“数得上的肥缺”的陇海铁路会办,然上任不到一月,即拂袖而去。扬言:“不干这劳什子,还是当我的穷记者去!”[4]诚如于右任后来作诗追念所云:“发愿终身作记者,春风吹动耐寒枝。”[5](www.xing528.com)

张季鸾曾陆续在《民立报》、《大共和日报》、《民信日报》、《中华新报》等报刊从事主笔、编辑等工作,期间还因披露袁世凯“善后大借款”内幕和披露段祺瑞政府以胶济铁路为抵押向日本秘密借款的消息,激怒当局,两番入狱。直到1926年9月1日,张季鸾作为报人与吴鼎昌、胡政之组成《大公报》“三驾马车”,提出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在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中扶摇直上。

张季鸾一生倾情于中国新闻事业,直到病逝前18天,还指导编发《大公报》社评《我们在割稻子》。1941年9月6日,张季鸾在重庆病逝。遵循他的遗嘱,碑铭异常简洁,仅曰“中华民国故报人榆林张季鸾先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