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元时期的新闻业:大公报的传奇与张季鸾的崛起

民元时期的新闻业:大公报的传奇与张季鸾的崛起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使张季鸾扬名于天下的是那份知名的《大公报》,因奉行“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坚持独立办报,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性质已经超越了文人论政这个话语体系,迈进到现代新闻专业主义的概念范畴”[10]。直到1926年9月1日,张季鸾作为报人与吴鼎昌、胡政之组成《大公报》“三驾马车”,专营属于自己的报刊,才在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中扶摇直上。

民元时期的新闻业:大公报的传奇与张季鸾的崛起

使张季鸾扬名于天下的是那份知名的《大公报》,因奉行“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坚持独立办报,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性质已经超越了文人论政这个话语体系,迈进到现代新闻专业主义的概念范畴[10]。但是,业内在研究《大公报》时,常常会犯些经验主义错误,认为《大公报》是在扮演一个“小骂大帮忙”的角色。与中共报纸的论战也成为其不光彩的一部分,掩盖了《大公报》百年的辉煌历程。

实际上,张季鸾在主笔《大公报》之前经历过中国新闻业的第二次办报高潮,在报馆接受“津贴”现象普遍流行的民初报刊乱象中,张季鸾肯定深刻认识到了报刊独立立场的重要性。同时,他在日本和国内的从业经历无疑对之后的《大公报》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更加坚定了“四不”方针。

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张季鸾就业余主编了陕籍留学生出版的《夏声》杂志,作为指定撰稿人。《夏声》1908年2月创刊于日本东京,由同盟会会员井勿幕领导筹办。《夏声》月刊名义为“发扬旧文化,灌输新知识”的学术研究刊物,实为除旧布新、推动革命的宣传工具[11]。该刊在日本印制完成,然后转寄国内进行分销,在国内各省设立了“代派所”,运到陕西的由西安公益书局代销,共出版9期。[12](www.xing528.com)

1911年春,出任辛亥革命前后很有影响的报纸上海《民立报》编辑。南京临时政府解散后,张季鸾随孙中山一起离任,曾陆续在北京《民立报》、《大共和日报》、《民信日报》、《中华新报》等从事主笔、编辑等业务。直到1926年9月1日,张季鸾作为报人与吴鼎昌、胡政之组成《大公报》“三驾马车”,专营属于自己的报刊,才在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中扶摇直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