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元时期新闻业的有限效果

民元时期新闻业的有限效果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历史的新闻传播效果,是指报刊新闻对公众的影响力情况。然而,当时整个中国的人口大约有4亿多,平均每10人拥有一份报刊。根据以上分析,民初的新闻业传播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新闻的舆论影响力在国内发达城市和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全国更大范围内,新闻的影响力并不突出,这与中国传统城乡隔离的社会状态有很大关系,与文盲半文盲人群数量巨大的具体国情有直接的联系。

民元时期新闻业的有限效果

作为历史的新闻传播效果,是指报刊新闻对公众的影响力情况。效果的评价历来是社会研究的难点,是不容易衡量的社会学概念。对于历史中的效果评定,则更不好衡量,也无法界定,我们只能从侧面进行推理和归纳。

从一些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当时的新闻影响。民国初年,全国有各类报刊500多家,总发行量超过4 000万份,绝对数量已经相当可观。然而,当时整个中国的人口大约有4亿多,平均每10人拥有一份报刊。这与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

公众对新闻需求的热情很高,新闻已经成为部分人群生活必备的东西。通过阅读报刊,可以迅速知晓政局动态和经济发展情况,对特定人群有着特殊的作用。天津《庸言》初创即销售1万份,直接体现了公众对报刊的需求热情。在北京,《亚细亚日报》最初发行只有几千份,在“癸丑报灾”后,发行量急剧增加到3万份。虽然是一份御用的报刊,充满了对袁世凯的歌功颂德和对国民党的诋毁中伤,但在大量先进报刊被取缔、无报可读的情况下,促使该报发行量的急剧上升。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国人对于新闻的需求程度,反映了国人已经将阅读报刊当成生活的组成部分。

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报刊总的发行量比较可观,但传播对象比较集中,成分单一。在更加边缘的城镇、乡村和偏远地区,报刊的阅读情况仍十分有限。根据北京民国内务府调查报告显示,1911年12月到1912年10月间,北京一地的报馆总数已超过百家。[43]而同时期,受制于教育条件的落后,广大农村地区的文盲、半文盲率仍旧很高,国民教育普及程度很低。这就限制了报刊的传播广度。国内的众多报刊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成都等大城市,占到总报刊数量的五分之四。西部地区的一些重要城市常常是一城一报,传播受众比较少。绝大多数乡镇居民根本没有接触到报刊,也不懂阅读报刊。(www.xing528.com)

此外,报刊上充斥的各种相互攻讦、谩骂、中伤的文字也影响了人们的视听,干扰了公众的正常视线。如袁世凯曾收买了一份刊物《民强》,专门做御用宣传,以与国民党报刊相对抗,他们甚至遍访或捏造孙、黄、宋等人的劣迹(如男女关系或骗诈贪污等),编写成书,在日本印刷10万余套,运回国内流传,以做人身攻击,中伤孙、黄、宋等人的人格,侮蔑他们的声誉。[44]这些政客的活动给新闻事业带来了负面影响,是卑鄙恶劣的行径。

根据以上分析,民初的新闻业传播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新闻的舆论影响力在国内发达城市和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全国更大范围内,新闻的影响力并不突出,这与中国传统城乡隔离的社会状态有很大关系,与文盲半文盲人群数量巨大的具体国情有直接的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