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哲学通史:公孙龙的科学分析法

中国哲学通史:公孙龙的科学分析法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由此知道,在公孙龙看来,认识与具体的感觉密切相关。公孙龙认为,不同感觉的分离也就是相应属性的隐藏。以往的哲学史研究也多以此入手,认为公孙龙有割裂感觉与知觉的错误。应当说,若真是如此,公孙龙的思想无疑存在着某种困境。公孙龙关于坚白问题的看法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科学的视角。公孙龙其实就是在探讨这种物理性质与感觉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而这种探讨就方法来说是分析性的。

中国哲学通史:公孙龙的科学分析法

公孙龙的另一篇论文《坚白论》与以上诸篇有所不同,其主要不是关心事物与概念的关系问题,而是探讨事物的物理性质与感觉经验的关系。

《坚白论》一上来即自设问答:“坚白石三,可乎?曰:不可。曰:二,可乎?曰:可。曰:何哉?曰: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公孙龙对此的解释是:“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我们由此知道,在公孙龙看来,认识与具体的感觉密切相关。难者认为:“其白也,其坚也,而石必得以相盈。”即无论坚白于感觉有什么不同,其都是充盈于石的。应当说,这是一般或普通的看法,是常人的看法,也可以说是正常的看法。但公孙龙却说:“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离。一一不相盈,故离。离也者,藏也。”公孙龙认为,不同感觉的分离也就是相应属性的隐藏。现代心理学与思维学已经告诉我们,认识是综合的,不同的感觉在大脑中会进行加工,由此得到一个完整的认知。以往的哲学史研究也多以此入手,认为公孙龙有割裂感觉与知觉的错误。应当说,若真是如此,公孙龙的思想无疑存在着某种困境。

不过应当看到,公孙龙很可能并不是从思维的角度来阐述坚白问题的,也不是从纯粹哲学的角度来阐述坚白问题的,自然也不是以常人的眼光来看待此问题。因此用哲学思维的“标准”或日常的眼光来要求和判断公孙龙的坚白理论或许并不合适,因为其不完全是一个“路数”。

公孙龙关于坚白问题的看法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科学的视角。与哲学的综合性不同,也与日常的经验性不同,科学是偏重于分析的,逻辑学其实也是偏重于分析的。公孙龙讲:

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不定者兼,恶乎其石也?(www.xing528.com)

坚未与石为坚而物兼,未与物为坚而坚必坚,其不坚石物而坚,天下未有若坚而坚藏。

白固不能自白,恶能白石物乎?若白者必白,则不白物而白焉,黄黑与之然。石其无有,恶取坚白石乎?

这之中实际是在关注事物的性质或特征问题,并且不同的性质或特征具有相对的确定性,同时,它们又与感觉或认识有关。就如同今天分析钻石,硬度多少,亮度多少。并且,硬度与亮度本身就是两种重要的物理性质,不同事物的硬度、亮度又有区别。对于物理来说,这样的性质还有很多,而它们之于感觉又有所不同。公孙龙其实就是在探讨这种物理性质与感觉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而这种探讨就方法来说是分析性的。事实上,这一认识与其逻辑学中对于同异问题的认识具有相关性,即注重具体性、差异性和对应性。尽管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这一探讨似乎存在着问题,但我们要看到其中的科学方法,看到其中的科学倾向、态度或精神,要看到它与哲学思考之间的区别,我们不能随意以哲学的名义来加以裁定,更不能随意将其贴上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标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