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传》的世界图式:揭示中国古代科学哲学

《易传》的世界图式:揭示中国古代科学哲学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易传》与《易经》是一脉相承的。在这里,“道”也是《易传》的核心概念。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易传》并不能视作典型的儒家思想传统。《易传》中有很丰富的天文学和气象学知识。与此同时,《易传》在论述其哲学思想时也涉及宇宙或事物的起源和演化问题。对于《易传》这样一个关心宇宙图式的学派与学说而言,对宇宙起源问题的关心应是其题中之义。又《易传》对技术发明的历史也有深入的阐述。

《易传》的世界图式:揭示中国古代科学哲学

易传》与《易经》是一脉相承的。但是与《易经》相比,其中的哲学科学内容都无疑大大增加了,这是发展与时代使然。

从哲学思想上说,《易传》大量使用了阴阳概念,这与阴阳五行家主要偏重于五行适成对照。例如:“乾,阳物也;坤,阴物也。”“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易传》也强调变化或转化,如:“生生之谓易。”“参伍以变,错综其数。”“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变通者,趣时者也。”“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在这里,“道”也是《易传》的核心概念。《易传》如此清晰地使用阴阳、道等概念并阐述对立和转化思想,这明显的是受到道家思想传统的影响。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易传》并不能视作典型的儒家思想传统。

《易传》的上述哲学思想同样有深厚的知识背景,或者说,《易传》哲学思想的展开往往有知识作为背景或依据。如《易传·系辞上》开首一段文字: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这是《易传》最基本的哲学思想,它完全是建立在对自然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这其实也是《易传》的基本状况。《易传》中有很丰富的天文学和气象学知识。例如“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系辞下》)这里包含着基本的天文气象知识。《易传》中对某些自然现象有更多的描述,例如“风行天上”、“风行地上”、“风行水上”、“天下有风”、“山下有风”、“泽上有风”等记载,对不同种类或区域的风作了考察。以上这些知识应正是《易传》“阴阳不测之谓神”思想的科学依据,也是“生生之谓易”思想的科学依据。如前所见,《易经》中已经包含有一定的天文学知识,《易传》实际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内容。

《易传》中的天文、气象以及地理知识又往往与农学和生物学知识密切相关,这反映出以农耕为中心的知识观。例如《乾卦·文言》中讲:“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泰卦·象传》中讲:“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在《易传》中,“时”、“宜”这样一些概念使用得很频繁,例如“象其物宜”(《系辞上》)、“唯其时物”(《系辞下》)。又《易传》提出“三才之道”:“《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系辞下》)这一思想显然也包括了农业、天文等知识背景。

与此同时,《易传》在论述其哲学思想时也涉及宇宙或事物的起源和演化问题。例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辞上》)这也是作为哲学的《易传》与作为占卜的《易经》之间的一个重大区别。对于《易传》这样一个关心宇宙图式的学派与学说而言,对宇宙起源问题的关心应是其题中之义。尽管说《易传》本身实际并未就此在知识上有更多的阐述,但汉代以后,“太极”这一概念就已经成为宇宙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样一个概念与老子及道家的“道”一起,成为日后中国哲学本体论与天文宇宙理论的基础。事实上,由于对宇宙问题的关注,《易传》的哲学同样具有某种本体论的特征。这也进一步提示我们,本体论作为一种哲学形态,其很可能与宇宙理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换言之,哲学的本体论事实上不可能离开宇宙论的问题,至少在中国是如此。这种状况以后在宋代会有更为充分的体现。(www.xing528.com)

《易传》中的数学知识与思想更具特点,并且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一般认为,《易传》继承了《易经》的传统,其对排列和组合思想有了更自觉的认识。与此相关,由于推算的需要,《易传》对于奇数和偶数的认识也更加深入。不过,《易传》对后世哲学以及数学最深刻的影响可能还是其所提供的数字结构,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种对于数字神秘主义的理解或憧憬,尤其是其继承和发挥了《易经》的卦象结构,并由此开启了“象数学”这样一种知识和学术传统。如《易传·系辞上》中说: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这里,“数”与“象”是高度结合的。而到了汉代,这样一种以“象”、“数”为核心的传统与阴阳五行家以“类”为核心的传统又形成了一个更为“融洽”的观念聚合。

又《易传》对技术发明的历史也有深入的阐述。如《易传·系辞下》中的这一大段记载: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虽然说,这一观象制器的技术发明观总体上存在着问题,但其中对于技术发明的宽阔视角仍是值得认真注意和积极评价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