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敏捷重构:软件实践教学的理论框架

敏捷重构:软件实践教学的理论框架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敏捷宣言》的目的是在价值驱动的文化背景下,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人价值,通过运用各种管理过程和技术框架实现价值最大化,并最终生产出高质量的可交付软件。关于敏捷理论框架的详细阐述,请参见本书第三章。

敏捷重构:软件实践教学的理论框架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获取和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企业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具备灵活应对需求变化能力的人才。1991年秋,在美国勒海大学亚科卡学院研究报告《21世纪美国制造业的战略:一个工业主导的观点》中,“敏捷竞争”的概念首次被提出。

最早的敏捷理论来自极限编程(eXtreme Programming)。肯特·贝克(Kent Beck)在1996年3月成为C3(Chrysler Comprehensive Compensation System)项目负责人,开始对项目的开发方法学进行改善并著有《极限编程解析》一书,意味着极限编程的诞生。2001年2月,来自全球软件开发领域的17位领军人物在美国犹他州的雪鸟雪场聚会,通过两天时间的讨论,大家一致同意使用“敏捷”来概括一整套用于软件开发的全新价值观,敏捷价值观通过《敏捷宣言》向全世界宣告了敏捷运动的开始。《敏捷宣言》的目的是在价值驱动的文化背景下,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人价值,通过运用各种管理过程和技术框架实现价值最大化,并最终生产出高质量的可交付软件。

Object Mentor公司总裁、资深敏捷专家Robert C.Martin在《敏捷软件开发:原则、模式与实践》一书中详细阐述了敏捷软件开发的概念、开发原则、设计模式以及实践指南,比如在预算和时间要求下软件开发人员和项目经理如何使用敏捷开发完成项目,如何用极限编程的思想来设计、测试和重构代码,如何结对编程以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等。

Mountain Goat Software创办人、Scrum联盟创始人Mike Cohn在《Scrum敏捷软件开发》一书中,结合自身的敏捷实践经验提出“Scrum框架实施中并没有所谓的最佳实践,只有更合适、更有效的实践”的观点,同时认为Scrum敏捷方法可以与其他软件开发模式共存,以便适应更加复杂的软件系统。(www.xing528.com)

敏捷理论框架最初是为解决软件行业需求模糊或频繁变更而总结出的开发原则和创新模式,鼓励项目团队以增量开发模式和高效协作方式实现软件需求,在向客户及时交付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项目团队的成就感和凝聚力。

关于敏捷理论框架的详细阐述,请参见本书第三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