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荀子的教育观与孟子相反,更能体现教育的意义

荀子的教育观与孟子相反,更能体现教育的意义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反,更能体现教育的意义。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为推进统一大势,荀子周游列国,先后游说齐国、楚国、赵国、秦国,受到各方礼遇。但由于荀子学说的重心是治理天下,而不是争夺天下。荀子所说的“士”有4种类型,即:通达之士、公正之士、直爽之士、诚实之士。[113]荀子所说的圣人,就是学习成果最显著的“智者”,也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圣人者,道之极也”[114]。

荀子的教育观与孟子相反,更能体现教育的意义

荀子名况字卿,是战国末期的赵国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238年[105]。荀子是孔孟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曾经3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两任楚国兰陵(山东临沂市苍山县兰陵镇)县令,晚年在兰陵兴办私学,开始著书立说,“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研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动的成败),序列著数万言而卒(编录著述几万字后辞世)。因葬兰陵”[106]。荀子是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史称“后圣”。由于法家著名人物韩非李斯等人均出自荀子私学门下,而荀子的思想也体现出礼与法,王与霸的融合,因此荀子也被后世视为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但实际上荀子主要是儒家传人,只是与儒家正统的孟子略有分歧,而与法家思想有所沟通。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反,更能体现教育的意义。荀子认为“人之性恶(人的本性恶劣),其善者,伪也(是人为培养的品质)。”[107]“凡性者(凡是天性),天之就也(是先天就有),不可学(无须学习),不可事(无须实践);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是圣人所制订),人之所学而能(人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取),所事而成者也(通过实践而养成)。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而存在于人身者),谓之性(称为天性);可学而能(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取),可事而成之在人者(通过实践而养成者),谓之伪(称为人为努力的结果),是性伪之分也(这就是性与伪的区别)。”[108]

荀子活动的年代是战国末年,当时新兴的封建制度已普遍推行,全国统一的局面趋于明朗。为推进统一大势,荀子周游列国,先后游说齐国、楚国、赵国、秦国,受到各方礼遇。但由于荀子学说的重心是治理天下,而不是争夺天下。他的学说显然有些超前,各国统治者赞赏一番之后就束之高阁。这就是所谓:“天下不治(天下未能治理),孙卿不遇时也(荀子生不逢时啊)。”[109]

[6]同上书第117页。

荀子所说的“士”有4种类型,即:通达之士、公正之士、直爽之士、诚实之士。“上则能尊君(上能够尊重君主),下则能爱民(下能够爱护民众),物至而应(有人来能够从容应对),事起而辨(有事情能够妥善处理),若是则可谓通士矣(这种人可称为通达之士)。不下比以暗上(不私下勾结去欺蒙上级),不上同以疾下(不迎合上级去残害民众),分争于中(在利益纷争之中),不以私害之(不损公肥私),若是则可谓公士矣(这种人可称为公正之士)。身之所长(自己的长处),上虽不知(君主不知道),不以悖君(不因此违背君主);身之所短(自己的短处),上虽不知,不以取赏(不以此骗取奖赏);长短不饰(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情自竭(正确评价自己),若是则可谓直士矣(这种人可称为正直之士)。庸言必信之(平时所言必定信守),庸行必慎之(平时所为必然谨慎),畏法流俗(不敢效法流行的习俗),而不敢以其所独甚(也不敢自恃才干而独断专行),若是则可谓悫(què)士矣(这种人可称为诚实之士)。言无常信(说话经常不讲信用),行无常贞(办事经常不讲原则),唯利所在(只要有利可图),无所不倾(什么事情都能使他动摇),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这种人就称为小人)。”[110](www.xing528.com)

荀子

荀子所说的“君子”,其品质表现是:“易知而难狎(xiá,容易亲近但绝不轻浮),易惧而难胁(容易警觉但难以胁迫),畏患而不避义死(惧怕病祸却不逃避为正义献身),欲利而不为所非(希望获得利益却不做亏心事),交亲而不比(与人交往亲密却不结党营私),言辩而不辞(善于言谈却不刻意修辞)。荡荡乎(心胸广阔)!其有以殊于世也(这就是君子不同于一般人之处)。”[111]其行为举止是:“行不贵苟难(做事不以事情难办为贵),说不贵苟察(言论不以明白清晰为贵),名不贵苟传(名声不以流传广泛为贵),惟其当之为贵(只是以适当为贵)。”[112]其处世态度是:“宽而不僈(màn,宽容而不怠慢),廉而不刿[(guì,方正有棱角但不伤害别人),辩而不争(善于辩论但不强词夺理),察而不激(明察秋毫但不偏激),寡立而不胜(刚正但是绝不盛气凌人),坚强而不暴(意志坚定但绝不凶暴),柔从而不流(能够服从但不随波逐流),恭敬谨慎而容(公正谨慎但又宽容大度),夫是之谓至文(这就是所谓德行完备)。诗曰(《诗经·大雅·抑》所言):‘温温恭人(温顺柔和恭敬做人),惟德之基(这是道德的基础)。’说的就是这种人。”[113]

荀子所说的圣人,就是学习成果最显著的“智者”,也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圣人者,道之极也(圣人是道德的顶点)”[114]。圣人首先必须做到:“修百王之法(研究历代先王的法规),若辨白黑(犹如分辨黑白);应当时之变(顺应当前时势的变化),若数一二(犹如数简单的数字);行礼要节而安之(施行礼法能处之泰然),若生四枝(犹如活动四肢);要时立功之巧(及时把握建功立业的机遇),若诏四时(犹如通晓四季变化);平正和民之善(能稳定政局善待民众),亿万之众而博若一人(使亿万民众凝聚为一个人)。”[115]然后进而达到:“井井兮其有理也(有条不紊秩序井然),严严兮其能敬己也(表现庄重严于律己),分分兮其有始终也(意志坚定有始有终),厌厌兮其能长久也(举止沉稳能长久坚持),乐乐兮其执道不殆(执守道义坚持不懈),昭昭兮其用知之明也(襟怀磊落举措精明),修修兮其用统类之行也(行为端正纲纪严明),绥绥兮其有文章也(言辞从容文采斐然),熙熙兮其乐人之臧也(态度和蔼乐于助人),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心中所忧虑者是怕别人失误)。如是(这样),则可谓圣人矣(就可以称为圣人)。”[116]“圣人也者,道之管也(是天下道义的汇总)。天下之道管是矣(天下的道义汇总于圣人),百王之道一是矣(历代帝王的道义也汇总于圣人),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因此诗书礼乐的道义也汇总于圣人)。《诗》言是其志也(诗经体现圣人的意志),《书》言是其事也(书经记录圣人的政务),《礼》言是其行也(礼经表达圣人的行动),《乐》言是其和也(乐经显示圣人的和谐),《春秋》言是其微也(春秋展示圣人的微言大义)。”[1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