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教育中的水——荀子教育思想解析

传统教育中的水——荀子教育思想解析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性论不仅是他们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石,也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荀子借用盘子中的清水与浊水比喻人性的善与恶,进而主张用礼义之道引导、教育人的先天之性,因为人性的善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从社会获得的,因而教育可以使人避恶趋善。荀子也是借水教育人们要注重知识积累,最终实现由量变到质变。这样,教育才能达成自己应肩负的社会使命。二是似水般公平的教育理念。这是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气度。

传统教育中的水——荀子教育思想解析

在日常生活中,水往往与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出名的就是“春风化雨”;说到教师的学问,我们常以“一杯水”“一桶水”“一溪水”比喻之;有人还会引朱熹的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江河的发源与汇通大海,引申到教育的功效,我们会说:“其始也细,其至也巨。”

在我国古代,许多圣贤先哲经常以水喻教,希望给求教的学生以启示。“在先秦诸子思想中,水不仅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是思想家论道阐思的重要思维凭借。尤其在春秋战国之时,针对礼崩乐坏、王纲解钮的社会境况,诸子常常以水论道体、谈为政,形成了一个‘尊水崇水’的思想景观。尊水崇水、以水喻教,可视为诸子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藉物阐理、以简御繁,则是诸子教育智慧的突出表现。”[3]

人性论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也是教育必须探讨的重要论题。因为明晰了基本的人性,才能真正解释人是否能教、何以能教这一根本的教育理论问题。综观先秦诸子的思想可以看出,他们常常以水喻性。人性论不仅是他们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石,也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没有明确阐述人性的善与恶,但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孟子持“性善论”,他认为人性之于善,如水之趋下,乃是人的自然本性。因此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4]。告子认为,人的善恶之行犹如东流水或西流水,善恶的产生在于“决”,“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这就告诉我们,人心善恶是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主体自主选择、学习的结果,每个人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应理性地选择环境,进而决定自己的行为。荀子性恶论,他在《荀子·解蔽》篇中认为:“人心譬如槃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可见,荀子借用盘子中的清水与浊水比喻人性的善与恶,进而主张用礼义之道引导、教育人的先天之性,因为人性的善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从社会获得的,因而教育可以使人避恶趋善。

从前面看,人性是教育的起点,人性观可以为教育提供了基本的价值指导,而何以能智、何以为学则是先秦诸子聚焦的又一教育问题。孔子借流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告诫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孟子以水喻学,说明了知识积累、循序渐进的重要性。他强调“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荀子也是借水教育人们要注重知识积累,最终实现由量变到质变。所以他在《劝学》篇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www.xing528.com)

其实,先秦诸子在以水阐性、以水喻德、以水论学的过程中,告诫我们教育应具有水的向善的品格,教育的对象要形成水的美德,教育的方法也应如水般灵活、坚韧与宽容。

就教育理念来说,一是似水般“上善”的培养目标。老子之所以认为水具有世间最高尚的品德,就是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水一样的善行,教育者必须以深厚的德泽化物育人,教育学生勇于且乐于追求向善的一种境界,养成“上善”的一种素质。这样,教育才能达成自己应肩负的社会使命。《大学》开篇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教育应像涓涓细流一样,不断浸润学生的身心,融入他们生命的每一个罅隙,通过教师情感的真挚投入、潜移默化的濡染,滋养和提升学生的内涵,最终使他们达至善的境界。二是似水般公平的教育理念。水不平则鸣,不鸣则已,水无形无色,随物赋形,“君者槃也,槃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教师和学生也正如水和容器,教师就是那一泓清泉水,学生就是那载水的器皿,器不同,水随之而成型。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时势,至智至理,全面地了解学生,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让学生在公平的环境中不断追求新知,完善自我,教育才能达到真水无香、教育无痕的境界。三是似水般博大的教育情怀。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对象千差万别,各具特点,我们必须具有博大的教育情怀。首先要有似水柔情的爱心。爱是教育的真谛,教育需要教师无私的付出,有了爱,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才能更多地关心和理解学生、才能更多地肯定和赞赏学生,进而才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激励学生成才。其次要有水滴石穿的耐心。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滴水穿石的耐心。再次要有海纳百川的宽容。这是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气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师只有具备了包容的心胸、诲人不倦的精神,不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才能“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就教育方法而言,水无定形,教无定法。水能动能静,动则如江如海,静则如湖如潭;水灵活机动,可寒可暑,寒则成冰成霜成雪,暑则成液成气成云。可见,水能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不僵化,不机械,不呆板,不千篇一律。教育方法也应该这样,要能够根据教育的对象、教育的环境,适时地、灵活地选择教育内容,灵活地采用教育方式,灵活地把握教育时机,做到不拘俗,不偏执,真正能够因材施教。“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在老子看来,水性至柔,却无坚不摧,世界上最柔弱的是水,最坚强的也是水,正所谓“天下至柔驰至坚,江流浩荡万山穿”。我们的教育就需要水滴石穿的执着信念和百折不挠、赴千仞万壑而不畏的坚强意志。此外,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决定了教育的效果。《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诉我们:治理洪水必须了解水性、了解地形地貌,然后选择具体的治理方法,不能一味地堵,必须疏浚河道,使洪水能够快速入海。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面对问题总体上还是宜疏不宜堵,也要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特点,注意什么时候选择惩罚,什么时候选择疏导。

总之,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有“上善”的培养目标、公平的教育理念、博大的教育情怀,也要有灵活的教育方法、润物无声的教育智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育人如水,至纯至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