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功走架:图解攻防含义

行功走架:图解攻防含义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极与太极两者皆属于道,道是万有一切所归依及开启的奥秘之门,两者名称不同,故称为玄同。[说明]以上两手一起一落的动作应由腰带领,对于腰的左旋右转和重心的左右移动,必须微之又微,尽量不露于形。整套拳架中腰有一提一放和左旋右转,手便有一起一落和左右摆动。第1步中的抱球状,有些练拳者认为其意义是手中抱一个圆球,其实这是武术中对敌攻防的蓄势,前上之手为防卫,后下之手做攻击,是为明防暗打,符合兵家常理。

行功走架:图解攻防含义

第一大节

预备式(无极式)

面向正南站立,两脚平行与肩同宽,腰胯松沉,膝盖略呈微屈,裆下有轻轻提合之意。脚掌平稳,不能前后左右摇摆,膝、踝关节自然放松。太极拳讲“根于脚”,脚掌平稳才有根。两手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手心向后,两腋下保持虚空,肘不贴肋,掌指自然松展,手指尖似有微微鼓胀之气感。脸露微笑而使面部肌肉放松,舌尖轻舐上颚,嘴唇如开似闭,眼神自然而向前平视。立身中正,头容正直,全身骨节肌肉均需松开保持自然状态,不能有僵滞之处。腹实胸宽,虚领顶劲,心神宁静,思想集中,头脑清醒,排除一切杂念,无忧无虑,调匀呼吸,意守丹田,达到神舒体静。(图2-1)

图2—1 预备式(无极式)

此时的感觉便是一片混沌,保持虚静,既无阴阳虚实和东西南北之分,又无上下、内外、前后、左右之别,静静地站立片刻,犹如无极站桩。

[说明] 预备式也称无极式。无极,是没有分别的混沌状态,是合而为一的混元一气;太极,是已分别了的日月天地,是一分为二的阴阳二气。无极与太极两者皆属于道,道是万有一切所归依及开启的奥秘之门,两者名称不同,故称为玄同。无极主静,为合,静中求动,外静而内动,由内动带领外动,动之则分,即为太极;太极主动,为开,动中求静,外动而内静,内静促使外静,静之则合,即为无极。

凡是传统太极拳锻炼,在起势之前和收势之后都必须有这一无极状态,从心理方面而言也必须有无极式作为练拳准备,调整好心理状态,形成一种心理定势。

第1式 太极起势

第1步:由无极而生太极,太极需分阴阳。腰微向左,继微向右,复至中;相应的,重心自中略左移,继略右移,后复移至中。两手随腰边外旋边缓缓向前往上提起,高至肩平,与肩同宽,两手心相对,手臂微屈,沉肩坠肘,肘节略微外掤,眼向前平视,此为上掤式。(图2-2)

第2步:腰微向左,继微向右,复至中;相应的,重心自中略左移,继右移,后复移至中;两膝微屈略下蹲,两手内旋随松腰落胯向下松落,至腰胯前,手臂微屈,手心向下,眼向前平视,此为下按式。(图2-3)

[说明] 以上两手一起一落的动作应由腰带领,对于腰的左旋右转和重心的左右移动,必须微之又微,尽量不露于形。上述二式中,两手一起一落和重心移动所走的弧形路线,遵循太极阴阳的曲线运行要求,体现了太极拳锻炼中的虚实互变。两手上起下落都必须保持脚下平稳、立身中正,脚掌或身躯不能前后左右摇摆,应保持头容平、两肩平、两腰胯平、两脚掌平的四平拳架。若两脚两手不分虚实地同起同落,则犯了双重之病。

图2-2 太极起势(1)

图2-3 太极起势(2)

第3步:腰向左转的同时略上提,重心移于左脚,两手随腰向左沿弧形向左上前方转;左手的高度与肩平,手心向下;右手的高度与胸平,手心斜向上,成右掤左捋之势,眼神左顾。(图2-4)

第4步:腰向右转,重心移于右脚,松腰落胯;左脚尖内扣,右手随腰向右至右胸侧为掤,右手的高度与胸平,手心斜向上,左手随之向右至胸前为捋,左手的高度与胸平,手心斜向下,眼神右盼。

第5步:腰右转不停,重心移于左脚,腰胯略提,右脚尖外撇,右手内旋向右至正西方,右手的高度与肩平,手心向下,沉肩坠肘,左手向右至胸前,手心向下,眼神右盼。(图2-5)

[说明](1)太极起势需注意两手的起落必须由腰带动,腰上提才有手上起,腰放下才有手下落,腰左转带动手左摆,腰右转便带动手右摆,手的动作应从属于腰。整套拳架中腰有一提一放和左旋右转,手便有一起一落和左右摆动。做起势动作时,若手与腰背道而行,两手上起而腰腿下蹲,两手下落而腰腿上提,这就违背了以腰为主宰的原则。

(2)两手起落时两脚应保持平稳,无论虚脚与实脚均要脚踏实地。如果两手上起时身体有前倾之形,两手下落时身体有后仰之势,则势必会使脚掌前后摆动而不平稳。另外,在走架时腰的左旋右转都不是平行转动,应有旋上或旋下的弧形转动,如第3步中的左上旋,第4步中的右下旋,第5步中的右上旋。起落转换均应保持沉肩坠肘,眼神领先。

第2式 左右掤式

右掤

第1步:由前式,腰略向右继向左转,重心落于左脚,提收右脚并向西北斜方向迈出一步,重心后坐于左脚;同时右手向右下弧形向左下至左腰腹前,手心向上,左手向左上弧形向右上至右肩前,手心向右前,如抱球状,眼向右前平视。(图2-6)

第2步:腰向右转,重心移于右脚屈膝坐实,左脚尖略扣,左脚伸展变虚成右弓步;同时左手弧形向左下略内旋,落在左胯前侧,手心向下,右手由左下弧形向前上略内旋,高至胸前,手心向内,手臂保持圆满,立身中正,松腰落胯,沉肩坠肘,眼向前平视。(图2-7)

图2-4 太极起势(3)

图2-5 太极起势(4)

[攻防含义] 若对方用右手拳或掌向我胸前击来,我即由前势抱球状,用左手粘接其右手并向左下,以采劲或捋劲将来击之手化解,随转腰弓右腿以右手腕臂向右上往前,对其胸围部以掤劲击之,对手必受掤劲而跌出。

[说明](1)弓步动作时要注意两脚虚实的变化,“后脚蹬前脚弓”这种做法用的是脚力。先师教拳时强调应由腰带脚,而不是脚蹬腰,必须遵照基本步法(迈猫步)来变换虚实。如在做右弓步时,应由腰带动左脚使重心逐渐前移,然后由腰向右脚下松落,腰的旋转先向右上,后向右下。

(2)重心的转移是由左向右或由后向前转移时,必须经过虚实五比五的中间过程,由左向右必经“中”,从后向前也必过“中”,“中”才是阴阳虚实互变的临界点,也称变换点。第1步中的抱球状,有些练拳者认为其意义是手中抱一个圆球,其实这是武术中对敌攻防的蓄势,前上之手为防卫,后下之手做攻击,是为明防暗打,符合兵家常理

左掤

图2-6 右掤(1)

图2-7 右掤(2)

第1步:接前式结束动作,腰略向右前折叠继向左转,重心后坐于左脚;同时右手随腰略向右前小圈转头继向左上,至西南斜方,手心向左,左手先略向右上弧形转头继向左下,眼神左顾。

第2步:腰向右转,重心落于右脚,提收左脚并向西南斜方迈出一步,重心后坐于右脚;同时左手向左上弧形向右下至右腰腹前,手心向上,右手向左下弧形向右上至左肩前,手心向左前,呈抱球状,眼向左前平视。(图2-8)

第3步:腰向左转,重心移于左脚,屈膝坐实,右脚尖略内扣,右脚伸展变虚成左弓步;同时右手弧形向右下略内旋,落在右胯前,手心向下,左手弧形向前上略内旋至胸前,手心向内,手臂保持圆满,立身中正,松腰落胯,沉肩坠肘,眼向前平视。(图2-9)

图2-8 左掤(1)

图2-9 左掤(2)

[攻防含义] 与右式相同,仅左右之别。

[说明](1)左掤与右掤的动作相对而为,左掤的攻防含义与右掤相同,仅为一左一右的方向之差别。左右掤式为西北及西南两个斜方,有些杨式拳架中仅有左掤而无右掤,并将左掤归入揽雀尾之中,而将揽雀尾中的雀尾式作为右掤,其实雀尾式在技击功能上应该为挤法,而掤劲又贯串于动作的全过程。

(2)上文仅从腰胯的转动、腿脚的步型步法、两手的动作运行,以及眼神注视的方向简明扼要地对腰、脚、手、眼四个部位需掌握的动作要领进行说明。走架行拳的手脚动作均由腰带领,是谓“主宰于腰”,如手的上下左右运转,都必须听从腰胯的上提下放和左旋右转,脚的提收与放落也应随腰而动,以腰为主宰。对于自提脚到出脚的过程,重心均应落在一脚,另一脚应悬空提起,如年老体弱者一脚难以支撑,则所提起之脚可以脚尖略点地帮助支撑。

第3式 上步揽雀尾

揽雀尾是杨式传统太极拳架的主要招式,整套拳架中共有八次揽雀尾动作,其中两次为斜揽雀尾。揽雀尾中包含掤、捋、挤、按的四正技法,所以练好揽雀尾就显得非常重要。揽雀尾的名称是由雀尾式而来,其定式拳架两手掌一正一反、一前一后犹如揽雀的头尾,故命名为揽雀尾。

雀尾式

第1步:由前式,腰略向左前折叠继向右转,重心后坐于右脚;同时左手略向左前小圈转头后,继弧形向右下为捋,至胸腹前,手心向下,右手略向左上弧形转头向右下,至右胯外侧,手心向下为采,眼神右盼,此为过渡式。(图2-10)

第2步:腰向左转,重心落于左脚,提收右脚并向正西前方迈出一步;同时左手先外旋向右上继内旋弧形向左由掤变捋,至左胸前,手心斜向上,右手向右上继弧形向左前外旋由捋变掤,高与肩平,手心向内,眼神左顾。

第3步:腰向右转,重心移于右脚,屈膝坐实,左脚伸展变虚成右弓步;同时右手为掤略向前,高与肩平,手心向内,左手转腕向右前合于右手腕内侧,中指离右手脉窝约1厘米,高与胸平,手心向外为挤,眼向前平视。(图2-11)

[攻防含义] 若对方以左拳向我胸前击来,我即以左手掤接其手腕节,并上右步以右手粘捋其肘部化解来劲,随即转腰弓腿以右手掤、左手挤将敌击弹而出。

图2-10 雀尾式(1)

挤式

第1步:腰向右转,重心略后移左脚;同时右手臂内旋向右侧为掤,手心转向前,左手臂外旋向右前为捋,手心转向内,眼神右盼,此为右捋式。(图2-12)

图2-11 雀尾式(2)

图2-12 挤式(1)

第2步:腰向左转,重心落于右脚,左脚随之跟进半步;同时左手随腰向前为掤,右手向前为挤,眼向前平视。

第3步:腰继向左转,重心后坐于左脚;同时左手略内旋弧形向左略下为掤,手心向上,右手略外旋弧形向左前高于胸,手心向下为捋,眼神左顾,此为左捋式。(图2-13)

第4步:腰略向右转,重心落于左脚,提收右脚并向正西前方迈出一步,随之腰继向右转,重心移于右脚屈膝坐实,左脚伸展变虚成右弓步;同时右手外旋弧形向左至胸前,手心向内,左手内旋向胸前相合于右手臂内侧,手心向外,两手随转腰的同时弓腿向前为双手挤式,眼向前平视。(图2-14)

图2-13 挤式(2)

图2-14 挤式(3)

[攻防含义] 若对方从右前用按劲向我击来,我即转腰弓右脚屈膝坐实,左脚伸展变虚,用右手臂接住对方按击之手掌为掤,在对方的按劲将放未发时,速用左手掌从胸前挤在右臂内侧,劲力从右臂通透而出,抢先发放。

按式

第1步:继前式,腰略向左右转动,重心后坐于左脚;两手内旋略向左右分开,随重心后坐而弧形向下后收至腰胯前,两手心均向下,眼向前平视,此为下按式,也可为下捋或下釆。(图2-15)

第2步:腰略向右前,重心移于右脚屈膝坐实,左脚伸展变虚成右弓步;同时两手随腰向上提起至胸前,手心向对,继内旋随弓腿向前推按,手心向前,高与胸平,眼向前平视。(图2-16)

[攻防含义] 若对方双手向我胸前按击,我即以双手由上粘搭其手臂之上,随后两手掌向下按捋,以化解其按击之劲,随同转腰弓腿,两手由下向上并向前按击其胸围。揽雀尾中的捋式以走化为主,挤式动作之一为右捋,挤式第3步为左捋,其实太极拳的掤劲和捋劲贯穿于拳架动作全过程。

第4式 单鞭

揽雀尾的方向在西,单鞭的方向在东,故需有向左转身的过程,往复需有折叠,欲向左必先向右经小圈转头为折叠,折叠在于腰,不单单在于手。

第1步:腰略右转折迭继向左转,左脚跟略内摆,重心移于左脚,右脚尖内扣;同时两手略向右小圈转头,继随腰向左运转至东南方,左手略向下,手心向下,右手略向上,手心向内,眼神左顾。(图2-17)

第2步:腰向右转,重心落于右脚,提收左脚;同时右手随腰向右至西南斜方,高与肩平,腕节松垂五指撮合成勾手,左手由下弧形向右上至右胸前,手心向内,眼神右盼。(图2-18)

图2-15 按式(1)

图2-16 按式(2)

第3步:腰略左转,右脚略下蹲,左脚向正东前方迈出一步,腰继向左转,重心移于左脚,屈膝坐实,右脚伸展变虚成左弓步;同时左手随腰内旋向左前,随弓腿略向前伸展为单手按,高与胸平,右勾手保持原样略有伸展,高与肩平,沉肩坠肘,眼向前平视。(图2-19)

图2-17 单鞭(1)

图2-18 单鞭(2)

[攻防含义] 若对方在左侧用右掌向我胸前击来,我即转腰弓左脚,屈膝坐实成左弓步,右脚伸展变虚,并随转腰用左手内旋向左捋去,以化解击来之手,再随同转腰弓左腿以左掌之按劲反击其胸。勾手有内勾与外勾之分,单鞭勾手为外勾,拳架中如肘底捶、云手、下势等过渡中有内勾动作,外勾从技击上适应于散手之用,内勾也可在推手中使用。

[说明](1)拳架中弓步出现的次数颇多,有必要简单介绍:弓步的步型以前脚尖为方向标志,弓腿的前脚膝盖应与小腿垂直或至足趾凹处为宜,后脚尖外撇应控制在45°~60°,至于前后步子大小、架子高低需因人而异。前后脚的横向间距应控制在20厘米左右,可参照预备式和起势式两脚的横向间距,即左脚与左肩对齐,右脚与右肩对齐,两脚中间为头脸的宽度。如此,步型便形成了一个“川”字,即左脚、左胯、左肩一根线,右脚、右胯、右肩一根线,中间是身体自口鼻、膻中、神阙至裆下会阴的一根中心线。

(2)拳架动作中手臂有内旋和外旋之分,以手掌大拇指一侧向身躯之中心旋转称内旋,大拇指一侧向肩外转动称外旋。手臂的旋转应随着腰的旋转而转动,手臂旋转的同时还应注意与屈伸动作相配合。除了手臂的旋转, 腿脚及全身骨节都应有螺旋形转动,所谓:“拳掌肩腕肘,背腰胯膝脚,全身九节劲,节节走螺旋。”这便是杨式传统太极拳的螺旋劲。

图2-19 单鞭(3)

第5式 提手上势

第1步:由前式,腰略向左折叠继向右转,重心移于右脚,左脚尖略内扣;同时右勾手变掌先向左前,继随腰转弧形向右下至西南斜方,高与腰胯齐,手心向下,左手先由左小圈转头,继向左前弧形向下收至左胯前侧,手心向下,眼神右盼。

第2步:腰向左转,重心落于左脚,提收右脚;同时左手随腰向左前略上,手心向下,右手在右前略向上提,手心向下,眼神左顾。(图2-20)

第3步:腰略向右转,右脚向正南前方伸进,以脚跟着地,左脚屈膝坐实,右虚步;同时两手弧形向前上相合,右手指尖高于鼻尖,前与右脚尖相对手心斜向左下,此为三尖相对,左手在胸前与右肘平,手心斜向右下,眼向前平视。(图2-21)

图2-20 提手上势(1)

[攻防含义] 若对方用左手向我头脸部击来,我即由前势右脚向前逼近以脚跟着地,左脚屈膝坐实成右虚步;左手接搭其手腕向右下,右手封粘其肘节向左上,两手带螺旋而上下相合成挒劲,以化带封其来势。

[说明] 提手上势之定式拳架,除了做到“外三合”的要求外,还必须讲究“三尖相对”。外三合,为外形的上下三合,前手与前脚上下对齐,是手与脚合;前肘与前膝上下相齐,是肘与膝合;两肩与两胯上下相齐,是肩与胯合。三尖相对,即前手食指尖与鼻尖相平,并与脚尖上下相齐,鼻尖、手尖、脚尖三尖成一直角,称为三尖相对。

第6式 白鹤亮翅

第1步:由前式,腰略右转,重心移于右脚,左脚跟略内摆,继腰向左转,重心复落于左脚,提收右脚并向东南斜方迈出一步;同时两手略内旋向前小圈转头,继随腰弧形向左下至腹前,眼神左顾。

图2-21 提手上势(2)

第2步:腰向右转,重心移于右脚,屈膝坐实,左脚伸展变虚成右弓步;同时右手外旋略下垂,手心向内,腋下虚空,以右肩向前,左手内旋向右护于右臂内侧,手心向前,随弓腿以右肩向右前为靠,眼向前平视。(图2-22)

第3步:腰略向左转,重心落于右脚,提收左脚并向正东前方伸进,以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右脚屈膝坐实;同时右手弧形向右上至右额外,手心向外,左手弧形向左下至左胯外,手心向下,眼向前平视。(图2-23)

图2-22 白鹤亮翅(1)

图2-23 白鹤亮翅(2)

[攻防含义] 若对方用双手向我左前侧击来,我即右脚踏实,腰略左转,重心落于右脚,左脚向前伸出以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左手由胸前采住对方之右手向左下,右手由腹前向右上粘接其左手以挒劲带掤,将对方之劲力分散,化解其来击之势,然后可以横劲右手击其脸颊,以左手下采,或以右手上釆左手横击其腰胯。

第7式 左搂膝拗步

第1步:由前式,腰略向左继向右转,重心落于右脚,提收左脚并向正东前方迈出一步;同时右手随腰向前继向右下弧形往上至右耳外侧,手心向外,左手略向上弧形向右前下至胸腹前,手心斜向下,眼神随腰左右顾盼,此为左搂膝拗步的过渡动作。(图2-24)

第2步:腰向左转,重心移于左脚,屈膝坐实,右脚伸展变虚成左弓步;同时左手随腰向左下至左膝外侧,手心向下,右手随弓腿向前,高与胸肩齐,手心向前,眼向前平视。(图2-25)

[攻防含义] 若对方进右步,用右拳向我胸前击来,我即进左脚套封于其右脚外侧,以左手粘接其右手腕节,向左下用捋或釆劲以化解其来击,并弓左腿用右手掌向前按击其正胸,其右脚被我左脚封住,势必受击而仰跌。

图2-24 左搂膝拗步(1)

[说明] 以上第4式单鞭及此式左搂膝的步型都是左弓步,单鞭是左手与左脚上下相随,为左手左脚相合的顺步,左搂膝是右手与左脚上下相随,为左脚右手相合的拗步。拳架动作无论是弓步还是虚步都有“外三合”的要求,即前脚与前手相合、前膝盖与前手肘尖相合、两肩与两胯相合,没有上下三合拳架即松散。顺步的两肩胯与前手脚要求横向与纵向相合,前肘膝要求横向相合,为保持圆满舒适的掤劲,肘节纵向应合于膝之外侧。拗步的前手与前脚要求横向之合,前手与后脚为纵向相合,前肘与前膝为横向相合,两肩与两胯应纵向及横向相合。

第8式 手挥琵琶

第1步:由前式,腰先向右转继向左转,重心先后坐于右脚,继移至左脚;同时两手向前上弧形向右下继向左前,手心向下,自左向右、自右向左划一大圈,眼神随腰左右顾盼。

第2步:腰略向右转,重心落于右脚,提收左脚;两手随腰弧形向右前,眼神随腰左右顾盼,此为琵琶手的过渡动作。(图2-26)

第3步:腰略向左转,左脚向正东前方伸进,以脚跟着地,右脚屈膝坐实成左虚步;同时两手弧形向左前圈进,左手在前高与胸平,手心向下,右手在后至左肘内侧,手心斜向左下,眼向前平视。(图2-27)

图2-25 左搂膝拗步(2)

图2-26 手挥琵琶(1)

图2-27 手挥琵琶(2)

[攻防含义] 若对方进右脚用右掌或拳向我胸前击来,我不退反进左脚套封在对方右脚外侧,两手由下向左上,右手圈拿其右手腕节,左手掌封压其右手肘节部,以挒劲化解来击之势,对方手臂关节被封已呈背势,即踏实左脚并进身,两手向前发送,对方便仰身而后跌。

[说明] 有不少练拳习者,不能很好地区分提手上势与手挥琵琶这二式动作,只知道提手上势为面向正南而站的右虚步,手挥琵琶为面向正东而站的左虚步。提手上势与手挥琵琶从外形定式看,似乎有些相同,实际上此二式无论在动作运转和攻防技击上都有很大的差别。提手上势是两手相合,用的是合劲,其前手高至口鼻;而手挥琵琶是两手由侧面向前,用的是圈劲,其前手高至肩胸。在拆招练招时,此二式都可分左右动作单式习练,虽然都是虚步步型,但动作完全不同,望练习者严加区别。

第9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7式相同。(图2-24、图2-25)

第10式 右搂膝拗步

第1步:腰略向右转,重心后坐于右脚;同时右手略内旋向右至东南斜方,手心斜向下,左手略外旋向右至右胯前,手心斜向上,如抱球状,眼神右盼。

第2步:腰向左转,左脚尖外撇,重心落于左脚,提收右脚并向正东前方迈出一步;同时左手随腰向左下弧形向上至左耳外侧,手心斜向外,右手向左上弧形向左下至左腹外前,手心斜向下,眼神随腰左右顾盼。(图2-28)

第3步:腰向右转,重心移于右脚,屈膝坐实,左脚伸展变虚成右弓步;同时右手随腰转向右下至右膝外侧,手心向下,左手弧形向前高与胸平,手心向前,眼向前平视。(图2-29)

[攻防含义] 若对方进右脚用右拳向我胸腹部击来,我即由前式转腰弓腿坐实右脚,用右手由胸前采住其右手腕节,向右下化解其来势,同时左手掌由左耳侧向前按击其右肩,在对方右侧成背势的情况下,再受我左掌按劲反击便向后跌出。左搂膝拗步和右搂膝拗步的动作与攻防含义相同,仅为左右式之区别,化解时可以用捋也可用采,按击部位可在胸也可在肩臂,主要看对方的出手和自己所站的步型而定。

图2-28 右搂膝拗步(1)

图2-29 右搂膝拗步(2)

第11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7式相同。(图2-24、图2-25)

第12式 手挥琵琶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8式相同。(图2-26、图2-27)

第13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7式相同。(图2-24、图2-25)

注:以上自第7式左搂膝至此,共有4次左搂膝、2次琵琶手与1次右搂膝。

第14式 进步搬拦捶

第1步:由上式,腰略向右转,重心后坐于右脚;同时右手略内旋向右前至东南斜方,手心斜向下,左手略外旋向右至右腰胯前,手心斜向上,如抱球状,眼神右盼。

第2步:腰向左转,左脚尖外撇,重心落于左脚保持平稳,提收右脚尖向右横出;同时左手向右前弧形向左上至左额外侧,手心斜向外,右手向左下弧形向左上至左胸腹前变拳,拳心向下,眼神左顾。(图2-30)

第3步:腰向右转,右脚随腰转向前横出垫步,重心落于右脚,提收左脚并向正东前方迈出一步;同时右手由左前外旋翻出,弧形向右下搬压至右腰外前,拳心向上,左手弧形向前拦击,手心向前,眼神前视。(图2-31)

第4步:腰略向左转,重心移于左脚,屈膝坐实,右脚伸展变虚成左弓步;同时右拳随转腰弓腿内旋向前击出,高与胸肋平,拳心向左,左手向左弧形向右合于右手臂内侧,眼向前平视。(图2-32)

图2-30 进步搬拦捶(1)

图2-31 进步搬拦捶(2)

[攻防含义] 若对方进右脚用右拳向我胸前击来,我即用右拳腕节由左向前下粘压来手腕节为搬,同时以右脚由左向前横踩其右脚迎面骨,右拳搬为化,右脚踩为进,即化中有进。对方必撤退右脚,随之左脚进步同时用左掌由左上向前拦击其脸部,对方必仰脸避让,我左手即顺势向下往左将其右手臂捋开,随同转腰弓左腿用右拳向其腰肋冲击,对方便受击而跌出。

[说明] 无论做虚步或弓步定式时都需松腰落胯,躯体略显松开而下沉,重心应松沉于实脚,不能两脚同时屈膝下沉。两脚必须是一虚一实,实脚屈膝下沉,虚脚伸展中略带微屈,如两脚都同时屈膝,是犯了跪膝成双重之病。做弓步时的后脚既不可跪膝,也不能用力直撑,后脚一用力就松不开脚踝关节,脚踝不松,用力全偏向脚掌内侧,脚掌外沿势必空虚翘起,便形成亮底的弊病。脚下平稳才有根,曾经有一位杨式传统太极拳名师,因其拳照中偶然出现亮底情况,被人抓住了弱点而横加评议。

图2-32 进步搬拦捶(3)

第15式 如封似闭

第1步:由前式,腰略向右转,重心后坐于右脚;右拳随后坐略向下往后回收,左手略向前伸,眼神右盼。

第2步:腰略向左转,重心落于左脚;右脚向前跟进半步,提收左脚并向正东前方迈出一步;右拳变掌向右前弧形内收至胸前,左手略向右前弧形由右手外向左内收至胸前,两手心均向内,眼神随腰左右顾盼。(图2-33)

图2-33 如封似闭(1)

第3步:腰略向左转,重心移于左脚,屈膝坐实,右脚伸展变虚成左弓步;同时两手随转腰弓腿向前内旋推出,高与胸平,两手心均向前,眼向前平视。(图2-34)

[攻防含义] 若对方用左手来抓压我右拳,我略后坐即用左手挡住来手,右拳略向后下回收,随之右手向上往左将其来手捋去,左手从右手臂外向左上穿出,两手交叉如十字手状以封闭其左手腕肘。对方两手被封欲向后撤手时,随同转腰弓腿两手掌翻出向前按击,对方站立不稳而跌出。

第16式 十字手

第1步:由前式,腰先向右继向左转,重心先移于右脚,继移于左脚,右脚跟内摆;同时两手随腰转先向右上弧形向下,继向左上弧形向上划一大圈,眼神随腰左右顾盼。

第2步:腰向右转,重心移于右脚,左脚尖内扣;同时两手向前上交叉后左右分开,手心向外,眼神右盼。(图2-35)

第3步:腰略左转继向前,重心落于左脚,右脚略向左收进半步,两脚平行与肩同宽,重心落于两脚之间;同时两手弧形外旋向前上收合至胸肩前,呈十字交叉,手心向内,眼向前平视。(图2-36)

[攻防含义] 若对方用双手从右前向我按击,我即转身用两手将对方之手左右弧形分开,以化解其按劲。对方的前势既失便抽回两手,又用右拳向我正胸击来,我即收右脚与左脚平行,宽与两肩齐,同时两手臂由左右向正前相合,右手在外、左手在内呈十字交叉,将来手架在两手腕之间,以化解其进击。

图2-34 如封似闭(2)

图2-35 十字手(1)

图2-36 十字手(2)

[说明] 十字手虽以化为主,但其变化无穷,化中有打,打中有化,既可正面攻击,又可从左右两侧使用掤劲和挒劲进攻,可进可退,可左可右,变化无穷,所谓“十字手法变不尽”。

注:以上第1式至第16式为第一大节,也是一路拳架。

 小 结 

(1)太极拳架中的主要步法是弓步和虚步,弓步的重心比例一般是前七后三,虚步的比例一般为前一后九,弓步和虚步在定式时必须松腰落胯,尾闾略向前收敛保持立身中正,尾闾不收敛就会出现翘臀的弊病。腰是人体的中轴,四肢的动作都是由腰带动,所以在做拳架动作时首先要有腰转,后有手脚移动及重心变化,而且腰的左旋右转并不是平面转动,应是立体式的螺旋形转动。例如,重心后坐于右脚,若要转换左弓步,先应由腰左转向上,后坐的右脚随腰提起,由实变虚,至虚实五比五的中间过程再由腰左转向下,重心再落于左脚屈膝坐实,即后虚前实的左弓步。

(2)从外形来说是腰带动了四肢,重心随着腰动而发生转移,必须以腰为运动的主宰。从内形来说应该是丹田带动带脉转动,带脉牵动腰动,再带动手脚的动作。就如做左弓步时,丹田上提时也将右脚下的涌泉微微提起,待重心至中间的临界点,再随丹田的松沉放下,至左脚下的涌泉,从涌泉再放开到全脚掌,丹田之气又必须由意念带动。所以说太极拳锻炼,始由意动,继由气动,再由腰动,后由四肢动。

(3)杨式传统太极拳对弓步的进退转换,大多是以虚脚外撇或内扣,例如左搂膝拗步欲转换右搂膝拗步时,先要将重心后坐于右脚,左脚才可外撇,然后将重心复落于左脚,再提收右脚而向前出步。但是杨式传统太极拳85式却主张不需后坐移重心,而是以支撑重心的实脚直接作脚尖外撇,这未免太牵强而缺乏轻灵圆活。因此,有些练85式的拳友在做弓步的进退转换时也略后坐,就自然多了。

第二大节

第17式 抱虎归山

第1步:由十字手,腰略向右继向左转,重心落于左脚,提收右脚并向右后西北斜方退步,重心后坐于右脚;同时右手随腰向右下弧形向右上,手心向左前,左手先从左弧形向右上往下运转,眼神随腰左右顾盼。(图2-37)

第2步:重心落于右脚,提收左脚并向东南斜方迈出一步,腰向左转,重心移于左脚屈膝坐实,右脚伸展变虚成左弓步;同时左手随腰转向左下至左膝外侧,手心向下,右手随弓腿向前推出,高与胸肩齐,手心向前,眼向前平视,此式同左搂膝拗步为东南方向。

第3步:腰向右转,重心先移于右脚继落于左脚,提收右脚并向西北斜方迈出一步;右手向左内弧形内旋向右下,左手向上弧形外旋向右前,眼神左右顾盼。(图2-38)

图2-37 抱虎归山(1)

图2-38 抱虎归山(2)

第4步:腰向右转,重心移于右脚,屈膝坐实,左脚伸展变虚成右弓步;同时右手随腰弧形向右下至右膝外侧,手心向下,左手随弓腿向前推出,高与胸肩齐,手心向前,眼向前平视,此式同右搂膝拗步为西北方向。

[攻防含义] 若对方从右侧用左手来袭,我即向右转腰,右脚向右后退步坐实,左手采住其手腕,右手由后向左前掤捋其手臂至左前方向。也可以用两手抱搂其腰先向后再向前晃动,如对方从左侧来袭,即回身向左转腰坐实左脚,两手搂抱其腰先向左后向右晃动。抱手抱腰视对方进击的身形和手形而定,关键在于前后左右搂动引化使对方失去重心。

[说明] 抱虎归山的定式拳架与左右搂膝拗步相同,其过渡前式为东南斜方向,后式为180°转身向西北斜方。

第18式 斜揽雀尾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前第3式相同,唯缺少一招雀尾式,方向由原正西改变为西北斜角。(图2-39~图2-43)

图2-39 斜揽雀尾(1)

图2-40 斜揽雀尾(2)

图2-41 斜揽雀尾(3)

图2-42 斜揽雀尾(4)

图2-43 斜揽雀尾(5)

第19式 斜单鞭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4式相同,仅方向由正东改变为东南斜角。(图2-44、图2-45)

图2-44 斜单鞭(1)

图2-45 斜单鞭(2)

第20式 肘底捶

第1步:由前式,腰先向左转继向右转,重心移于右脚,左脚尖外撇;同时右勾手随腰先向左前并弧形往里为内勾手,继向右运转至右前西南斜方变掌,手心向左前,左手先略向左折叠小圈转头,并弧形向右护于右勾手外侧至右胸前,手心向下,眼神随腰左右顾盼,此为肘底捶的过渡动作。(图2-46)

第2步:腰向左转,重心落于左脚,右脚向前跟进半步,重心复落于右脚,提收左脚并向正东前方伸出以脚跟着地,右脚屈膝坐实成左虚步;同时右手向左前正东方变拳往下沉至胸腹前,拳心向左内,左手向左下弧形至左腰外前,手心外旋向上,继内旋向前高与肩齐,手心向前,眼向前平视。(图2-47)

[攻防含义] 若对方从左侧用左拳向我进击,我即向左转身坐实右脚,左脚前进;同时右手向左上粘住其手臂弧形向下以化解其进击,并以左手内旋向前上对其脸颊迎击,对方必向后避让或用右手挡避。肘底捶的拳架招式是以右拳化解,用掌迎面扑击,如若对手欲以右手向上化挡我左掌,我则以左手向左上采之,左脚前弓用右拳冲击其胸腹。

图2-47 肘底捶(2)

图2-46 肘底捶(1)

[说明] 肘底捶也称肘底看捶,拳架中以右拳化解敌手,左掌迎面扑打,在变招时即以右拳击打,故称看捶。拳架中肘底捶、手挥琵琶、提手上势的虚步都是以脚跟着地、脚尖领起,而白鹤亮翅的虚步是以脚尖点地、脚跟虚悬,还有后面的高探马与退步跨虎也是以脚尖点地,这都是拳架转换的需要。虚步的步型脚尖方向及横向间距要求与弓步相仿,步子的前后大小应为弓步的2/3。

第21式 左倒撵猴

第1步:腰向右转,重心落于右脚,提收左脚并向身后退一步;同时右拳变掌随腰向右下弧形向前上,至右额外侧,手心斜向外,左手外旋略向左下,手心斜向上,眼神先右盼后前视,此为左倒撵猴的过渡动作。(图2-48)

第2步:腰向左转,重心移于左脚,屈膝坐实;同时右手弧形向前推出,高与肩平,手心向前,左手外旋向左下回收,落至左胯外侧,手心向上,眼向前平视。(图2-49)

图2-48 左倒撵猴(1)

第3步:腰继向左转,重心落于左脚;同时右手在前略伸展,手心向下,左手随腰向左下往后并向西北斜方伸展,手心向上,眼神左顾。(图2-50)

[攻防含义] 若对方用左手抓拿我左手腕节,我即退左脚转腰后坐,左手腕向右上往左下旋翻后收,同时右手掌向前扑击其脸颊或推击其左手臂,对方抓拿我之左手势必松开。

图2-49 左倒撵猴(2)

图2-50 左倒撵猴(3)

第22式 右倒撵猴

第1步:腰略向右转,重心落于左脚,提收右脚并向右后退一步;同时右手外旋略向右下,手心斜向下,左手弧形向上至左额外侧,手心斜向外,眼神先左顾后前视,此为右倒撵猴的过渡动作。(图2-51)

第2步:腰向右转,重心移于右脚,屈膝坐实;同时左手弧形向前推出,高与肩平,手心向前,右手外旋向右回收,落至右胯外侧,手心向上,眼向前平视。(图2-52)

第3步:腰继向右转,重心落于右脚;同时左手在前略向伸展,手心向下,右手随腰向右下往后向西南斜方伸展,手心向上,眼神右盼。(图2-53)

[攻防含义] 如若对方用右手抓拿我右手腕节,我即退右脚转腰后坐,右手腕向左上往右下旋翻后收,同时左手掌向前扑击其脸颊或按击其右手臂,对方抓拿我之右手势必松开。

图2-51 右倒撵猴(1)

图2-52 右倒撵猴(2)

第23式 左倒撵猴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21式相同。(图2-48~图2-50)

[说明] 倒撵猴也称倒卷肱,在太极长拳中也称倒撵猴,拳架套路中分左、右、左三式退步,由东向西。后面的云手也是左、右、左三式横步,由西向东,两者步数相称,收势才能回复原位。

第24式 斜飞式

第1步:由左撵猴转换斜飞式,腰先向右转,右脚向身后退步,重心落于右脚,提收左脚并向左后正北方横向后退一步;同时右手向右下弧形向右上内旋,手心向下,左手向右上外旋,手心向上,眼随腰左右顾盼,此为斜飞式的过渡动作。(图2-54)

第2步:腰继向左转,重心落于左脚,提收右脚并向正南前方迈出一步;同时左手向左下弧形向右上至右胸前,手心斜向下,右手弧形向左下至左腰腹前,手心向上,两手如抱球状,眼神先左顾后右盼。(图2-55)

第3步:腰向右转,重心移于右脚,屈膝坐实,左脚伸展变虚成右弓步;同时左手弧形向左下至左胯外侧,手心斜向下,右手弧形向右上至右肩前,高与肩平,手心斜向上,眼向前平视。(图2-56)

图2-53 右倒撵猴(3)

图2-54 斜飞式(1)

图2-55 斜飞式(2)

图2-56 斜飞式(3)

[攻防含义] 若对方从右侧进右脚用右拳向我冲击,我不退反进,即右脚向其裆下插入,屈膝坐实,同时用右手由右上向左斜击其右手臂部,左手随即粘搭其右手腕节并向左下以采带捋,右手借其反弹之力顺势斜向右上,以手背虎口闪击对方颈颊。

[说明] 杨式传统太极拳架中的右掤式、斜飞式和后面的右野马分鬃,有些练习者将这三式动作混同一式练法,其实它们不但在攻防含义上不同,在拳架动作上也有差别。掤式的前手高与胸平,手心向内,后手于左腰胯前,手心向下;斜飞式的前手高与颈平,手心斜向上,后手在左胯后,手心斜向下;野马分鬃的前手稍直,高与胸平,手心向上,后手在腰后伸展,手心向下。

第25式 提手上势

动作与攻防含义与第5式相同。(图2-20、图2-21)

第26式 白鹤亮翅

动作与攻防含义与第6式相同。(图2-22、图2-23)

第27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与攻防含义与前第7式相同。(图2-24、图2-25)

第28式 海底针

第1步:由前式,腰略向右转,重心后坐于右脚;同时右手略内旋向右前,手心斜向下,左手略外旋向右前,手心斜向下,眼神右盼。

第2步:腰向左转,重心落于左脚,右脚向前跟进半步;同时左手向左下搂过膝盖,右手弧形向前下劈至裆前,手心向左,眼神前视。

第3步:腰向右转,重心落于右脚,提收左脚;同时右手随腰弧形向右上外旋后向右下至右胸腹前,手心向上,左手随腰向右上弧形往下至右腹前,手心斜向下,眼神先右盼后前视。(图2-57)

图2-57 海底针(1)

图2-58 海底针(2)

第4步:腰向左转略向前倾,右脚屈膝坐实下蹲成左虚步,左脚向正东前方伸进,以脚尖点地、脚跟虚悬;同时左手弧形向左下至左膝外侧,手心向下,右手随腰内旋向前往下插进,低至裆前,手心向左,眼向前视。(图2-58)

[攻防含义] 若对方进右脚用右拳击我胸腹,我即后坐于右脚,进左脚套封其右脚外侧,用左手粘住其右手并向左捋或采以化解来劲,同时右手向其裆腹前下撩,或用拳击其小腹,或以右手抓拿其右膝均可。

[说明] 海底针在做虚步左搂膝和右手向前下插时,有不少练习者都腰向前弯,就像在向人鞠躬,眼向地下看必然会低头,这是犯了低头弯腰的弊病,低头弯腰又势必引起翘臀,一个动作不当便会导致多种弊病。所以先师教拳时强调眼向前视,做海底针以及栽捶时都不应该低头下看,腰也不是前弯,而是在左旋中带下蹲,躯体略带前倾属于正常。

第29式 闪通臂

第1步:由前式,腰起向右转,重心落于右脚,提收左脚并向正东前方迈出一步;同时右手随腰弧形向右上回至右肩前,手心向下,左手向前弧形向右上合于右手腕节,手心向右,眼神先右盼后前视。(图2-59)

第2步:腰略向左转,重心移于左脚,屈膝坐实,右脚伸展变虚成左弓步;同时右手内旋弧形向右上至右额外侧,手心向外,左手随弓腿内旋向前推出,高与胸肩齐,手心向前,眼向前平视。(图2-60)

[攻防含义] 若对方进右脚用右手拳或掌向我胸前击来,我即用右手抓住其右手腕节随同松腰而向下采,对方必受下采之劲欲抽回右手,我即进右脚屈膝坐实,同时右手采住其右手腕顺势向右上采,左手掌向前按击其右腋下,对方受采劲,其根便浮起,再向前轻轻一按便跌出,此为海底针与闪通臂两式的组合使用法。也可直接以右手抓住其右手腕节向右上采,进左脚弓腿坐实,左手掌向前按击其右腋下,此为单独使用闪通臂式。

图2-59 闪通臂(1)

图2-60 闪通臂(2)

第30式 转身撇身捶

第1步:由前式向东欲转身向西,腰先向右转继向左转,重心先后坐于右脚继前移至左脚;同时两手随腰转弧形向右上,继随腰转向左下,划一大圈,眼神随腰左右顾盼。

第2步:右脚跟内摆,随之腰向右转,重心移于右脚,左脚尖内扣,腰继向右转,重心移于左脚,右脚尖外撇,重心再落于右脚,左脚向前跟进半步,此时已由东转向西;同时两手由左弧形向右至西,眼神随腰向右盼。

第3步:重心落于左脚,提收右脚并向正西前方伸进,以脚尖点地,左脚屈膝坐实成右虚步;左手由胸前向左下弧形向左上至左额外侧,手心向外,右手由右前向左下弧形横向胸前变拳,手臂微屈,拳心向下,眼向前平视。(图2-61)

第4步:腰略向左转,重心落于左脚,提收右脚并向正西前方迈出一步,腰略向右转,重心移于右脚屈膝坐实,左脚伸展变虚成右弓步;同时右拳先略向左下,继向前上弧形向右下收于右腰前,拳心向上,左手向左下弧形自腹前向前上推出,高与肩齐,手心向前,眼向前平视。(图2-62)

图2-61 转身撇身捶(1)

第5步:腰略向左转,重心落于右脚,左脚向前跟进半步,重心复落于左脚屈膝坐实,右脚跟略提以脚尖点地成右虚步;同时右拳内旋向前伸出,高与腰肋平,拳心向左为立拳,左手向左下略收护于右臂内侧,手心斜向下,眼向前视。(图2-63)

[攻防含义] 若对方从右侧进右脚用右拳向我胸腹冲击,我即腰右转,进右脚插入其裆,同时右拳由左向前上粘住其右手腕节,并弧形往右下沉以化解来劲,左手掌由腹前向前上迎击其脸颊,对方必仰脸避让,我便顺势左手下落捋化其右臂,腰略左转,右拳随同伸出向其腰肋进击,对方必受击而退。

[说明](1)撇身捶在走架中分虚步掤式、弓步迎拦式、虚步捶击式,步步深入,而在使用时可紧密相连为撇身捶的连环招式。有些杨式拳架中将弓步迎拦式当作白蛇吐信,而将第六路的白蛇吐信与高探马合为一式,称作高探马带穿掌。其实,一招自有一招的用意,而且还可以一招多用,或者多招连环使用。

(2)撇身捶和搬拦捶都有向前拦掌,拦向对手面部的掌统称为扑面掌;搬拦捶的拦掌是由外向上前,又叫盖面掌;撇身捶的掌是由内下前上迎击,又叫迎面掌。

图2-62 转身撇身捶(2)

第31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与攻防含义与第14式相同,唯方向反之,前式方向为正东,此式方向为正西。(图2-64~图2-66)

第32式 上步揽雀尾

动作与攻防含义与第3式相同。(图2-10~图2-16)

第33式 单鞭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4式相同。(图2-17~图2-19)

第34式 左右云手

第1步:由单鞭转换至左云手,腰略左转继向右转,重心移于右脚,左脚尖略内扣;右勾手向左往内由胸前继向右前西南斜方变掌,左手略向左小圈,转头弧形向右,护于右勾手外侧随同向右,眼神随腰左右顾盼。

图2-63 转身撇身捶(3)

图2-64 进步搬拦捶(1)

图2-65 进步搬拦捶(2)

第2步:腰向左转,重心落于左脚,右脚向左收进半步;同时左手内旋弧形向上往左,至东南斜方继向下,右手弧形向下往左,至东南斜方继向上。腰继向右转,重心落于右脚,左脚向左横出一步,同时右手弧形向上往右偏西向下,手心向下,左手弧形向下往右至右腹向上。手心向内,眼神随腰左右顾盼,此为左云手右式。(图2-67)

图2-66 进步搬拦捶(3)

图2-67 左右云手(1)

第3步:腰向左转,重心向左移动至两脚之间,面向正南;同时左手由右向左上至正南,高与口鼻平,手心向内,右手由右向左下至正南,高与腹平,手心向下,眼向前平视,此为左云手中式。(图2-68)

第4步:腰继向左转,重心落于左脚,右脚向左收进半步;左手向左往下,右手向左往上,眼神左顾,此为左云手左式,也为右云手左式。(图2-69)

第5步:腰向右转,重心向右移动至中面向正南;右手向右上至正南,高与口鼻平,手心向内,左手向右下至正南,高与腹平,手心向下,眼向前平视,此为右云手中式。(图2-70)

第6步:腰继向右转,重心落于右脚,左脚向左横出一步;右手内旋向右下,左手外旋向右上,眼神右盼,此为右云手右式,也可作为下一个左云手的右式。(图2-71)

图2-68 左右云手(2)

图2-69 左右云手(3)

图2-70 左右云手(4)

[攻防含义] 若对方从右前用右手进击我胸,我即以左手由右下向上粘接其右腕,并随腰左转以掤带捋化解来劲,如对方又出左拳击我下腹,我即用右手由右向左下粘搭其左腕,同时向左以捋带撩化解其劲。如若对方从左前用左手向我胸前袭击,我即以右手由左下向上粘接其左腕,并随腰右转以掤带捋化解来劲;如对方又出右拳击我下腹,我即用左手由左向右下粘搭其右腕,向右以捋带撩化解其劲,这是化解来劲左右云手的一般用法。如若对方从正面用左手向我胸前进击,我即用右手由下向左上粘接其左手腕节内侧,用左手由下向右上粘接其左手肘节外侧,随腰左转右手向右,左手向左以挒劲反击。

[说明](1)杨式传统太极拳架云手应为左、右、左三次与倒撵猴合数,云手的左右运转幅度以135°为准,技击使用时可不受限制。

(2)做左向云手动作左脚往东横向出步时,脚尖应外撇45°,当重心落于左脚,右脚向左往东收进半步时,脚尖也应外撇45°,便于腰胯左右转动。待重心完全落于右脚后,才能提收左脚并往左横向出步,待重心完全落于左脚后,右脚才能提起并向左收进半步。何时左脚出步与何时右脚收步呢?除了根据重心的转移外,还必须与两手的运转相互配合,才能达到上下相随的要求。

图2-71 左右云手(5)

(3)两手的运转路线是划圆,一手走上弧为内旋,一手走下弧为外旋,两手交替运转,运转中必须掌握左、中、右三个转换点,即临界点。两手上下交替在左侧,重心则落在左脚,可收右脚;两手至正中一上一下,则重心在两脚之间;两手上下交替在右侧,则重心也落在右脚,可出左脚。除了掌握收脚和出脚的时间点,上述左、中、右三处临界点,又是阴阳、虚实和呼吸的转换点,太极拳练到深处就必须注意这些精细之处。

第35式 单鞭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4式相同。(图2-17~图2-19)

第36式 高探马

第1步:由上式,腰先向左转,继向右转,重心后坐于右脚;同时右吊手变掌先向左前,继向右下弧形外旋向右后,手心向上,左手略向左,转头向右下,继外旋向左,手心向上,眼神右盼,此为过渡式之一。(图2-72)

图2-72 高探马(1)

第2步:腰略向左转,重心移向左脚;同时左手略向前上伸展,右手弧形向右上至右耳外侧,手心向外,眼神前视,此为过渡式之二。(图2-73)

第3步:腰略向左转,重心落于左脚,右脚跟进半步,随之重心落于右脚,提收左脚并向正东前方伸展以脚尖点地,右脚屈膝坐实成左虚步;左手向左下回收至左胯前,手心向上,右手向前拦高过肩,手心向前,眼向前平视。(图2-74)

[攻防含义] 若对方用左手抓拿我单鞭的左腕,我即转手反拿其左手腕节,随同转腰提收左脚,右脚屈膝坐实,左手向左下回采,同时右手掌由右上向前扑击其脸颊,对方在我回采时势必前倾,便受我右手之掌击。如若对方用左拳向我胸前击来,我即进左脚,以左手向右上粘接其左手并向左下捋或采,同时右手掌或指向其眼面部扑击或穿插。

注:以上第17式至第36式为二路拳架。

图2-73 高探马(2)

图2-74 高探马(3)

第37式 右分脚

第1步:分脚也称踢脚,由前式,腰先略向左转继向右转,重心先移向左脚,继落于右脚,提收左脚并向东北斜方迈出一步;同时左手随腰向右上继弧形向左下斜横于胸前,手心向内,右手先略左,继弧形向右至右胸前,手心斜向外,眼神随腰左右顾盼。

第2步:腰向左转,重心移于左脚,屈膝坐实,右脚伸展变虚成左弓步;同时左手随腰内旋向左前以腕臂为掤,手心向下,右手随弓腿向左前至左手外侧为挒,手心向前,眼向前平视。(图2-75)

第3步:腰先向右转继向左转,重心先后坐于右脚继随腰向前落于左脚,提收右脚;同时左手向左下弧形向左上高至胸前,手心向内,右手随腰向右上弧形向下往左上合于左手外侧,手心向内,眼神随腰左右顾盼。(图2-76)

第4步:腰略向右转,左脚保持平稳,右脚向东南斜方以脚背向前上踢;同时左手向上弧形向左后,高至胸围,手心斜向下,右手向上弧形向右前闪击,高与肩平,手心斜向前,眼向右前平视。(图2-77)

图2-75 右分脚(1)

图2-76 右分脚(2)

[攻防含义] 若对方在前式高探马定势中,用左手粘接我前探之右手,我即以右手粘贴其右肘外侧向左捋,左脚向左前进步,腰略左转,重心落于左脚,用左手粘接其左手腕节并向左后施用采劲,右手向前闪击其脸颊,同时提收右脚急向其左腰肋踢去。如若对方用右手粘接我右腕,我以右手掤住其右腕,用左手由左下向右上粘搭其右肘内侧,进左步,重心落于左脚,提收右脚并向其裆腹部撩踢,同时左手向左使用采劲,右手掌向前闪击其脸颊。

[说明](1)分脚第3步,应以左脚独立支撑体重,右脚提收悬起。第4步的右脚向东南前方踢起,以脚尖或脚背面踢击,高度应以裆或腰胯为标准,不宜踢得过高。两手前后分劈带弧形,前手与踢脚同一方向,后手应向正北方向,两手之宽以135°为宜。

(2)提收右脚时两手相合掤劲不能丢,分脚时两手分劈动作应呈圆弧形,不要平行向前推出,右手和右脚成一线。(www.xing528.com)

图2-77 右分脚(3)

第38式 左分脚

第1步:腰向右转,右脚收回并向东南斜方迈出一步,重心移于右脚屈膝坐实,左脚伸展变虚成右弓步;同时右手自左下弧形向右上至胸前,手臂内屈成掤,手心向内下,左手外旋向右前至右手左外侧为挒,手心向前,眼向右前平视。(图2-78)

第2步:腰先向左转继向右转,重心先后坐于左脚继向前落于右脚,提收左脚;同时右手先向右上弧形向下往左上至胸前,手心向内,左手先向左上弧形向下往右上合于右手外侧,手心向内,眼神随腰左右顾盼。(图2-79)

第3步:腰向左转,右脚保持平稳,左脚向左前以脚背上踢,高至腰腹;右手向上弧形向右后,手心斜向下,左手向上弧形向前闪劈,高与肩平,眼向左前平视。(图2-80)

[攻防含义] 左分脚与右分脚的动作及攻防含义相同,仅左与右之区别,前式右分脚是以右脚踢向东南前方,后式左分脚是以左脚踢向东北方向。

图2-78 左分脚(1)

图2-79 左分脚(2)

第39式 转身左蹬脚

第1步:由前式左分脚,腰略向右转,左脚收回;同时两手抱合至胸前,左手在外,右手在内,手心均向内,眼神右盼。

第2步:腰向左转,以右脚掌前端为轴心随腰左转180°,右脚保持平稳,左脚悬提,眼神向左前视。(图2-81)

第3步:腰略向左转,右脚保持平稳,左脚向正西前方以脚掌蹬出,高至腰腹;同时右手向上弧形向右后,左手向上弧形向前闪劈,高与肩平,眼向左前平视。(图2-82)

[攻防含义] 若对方在左后用左手向我袭击,我即向左转身用左手粘住其左手臂腕外侧,右手穿插并粘住其左手腕节内侧,如十字手式以化解对方进击,提收左脚以左脚掌向其腰腹部蹬击;同时右手向右带采,左手掌向其脸颊闪击,对方为避让掌击而后仰,便受我左脚蹬击而跌出。

[说明] 蹬法有前蹬、后蹬、侧蹬之分,拳架套路中的蹬脚属于向前蹬击,蹬脚用脚掌或脚跟,与踢不同,蹬击部位指膝盖、腰胯、小腹等部位。

图2-80 左分脚(3)

图2-81 转身左蹬脚(1)

图2-82 转身左蹬脚(2)

第40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与攻防含义与第7式相同,仅方向反之,前式向东,此式向西。(图2-83、图2-84)

图2-84 左搂膝拗步(2)

图2-83 左搂膝拗步(1)

第41式 右搂膝拗步

动作与攻防含义与第10式相同,仅方向反之,前式向东,此式向西。(图2-85、图2-86)

图2-85 右搂膝拗步(1)

图2-86 右搂膝拗步(2)

第42式 搂膝栽捶

第1步:栽捶由右搂膝转换,腰先向左转,重心后坐于左脚,右脚尖外撇;同时左手略内旋向左前,右手略外旋向左,如抱球状,眼神左顾。

第2步:腰向右转,重心落于右脚,提收左脚并向正西前方迈出一步;同时右手弧形向右至右腹前变拳,拳心向上,左手弧形向右至右拳前,手心斜向下,眼神随腰左右顾盼。(图2-87)

第3步:腰向左转,重心移于左脚屈膝坐实,右脚伸展变虚成左弓步;同时左手随腰向左下至左膝外侧,手心向下,右拳随弓腿向前下栽至裆前,拳心向左,眼神前视。(图2-88)

[攻防含义] 若对方从左侧用右脚向我腰腹踢来,我即用左手向左将其右脚拨去,随同转腰弓左腿以右拳向前下击其小腹或裆部,也可击其左腿或膝内侧,对方必重心偏离而倒下。如若对方用右手进击我胸腹,我同样用左手向左捋开其右手以化解来击,随转腰弓腿用右拳冲击其小腹或裆部。

[说明] 栽捶时应由腰螺旋形向前下栽,而不是向前往下弯腰,眼神也不要下视,应向前视,右拳下栽应带有内旋,高度与左膝内平。

图2-87 搂膝栽捶(1)

第43式 转身撇身捶

动作与攻防含义与第30式相同,唯方向相反,前式为面向东方,此式为面向西方。(图2-89~图2-91)

图2-88 搂膝栽捶(2)

图2-89 转身撇身捶(1)

图2-91 转身撇身捶(3)

图2-90 转身撇身捶(2)

第44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与攻防含义与第14式相同。(图2-30~图2-32)

第45式 上步压肘

第1步:由前式搬拦捶,腰向右转,重心后坐于右脚,左脚尖外撇;同时左手略向前伸,右手随腰向右下弧形向右上,眼随腰右盼。(图2-92)

第2步:腰先向左转,重心落于左脚,提收右脚并向前落至左脚内侧,腰继略向右转,重心移于右脚,屈膝微蹲;同时左手向左下弧形向上至左额外侧,手心向外,右拳随腰向左上弧形向右下,右拳护于腰隙以肘向下略往后转,眼神右盼。(图2-93)

此招式又称抠心肘,是凶狠的一招,有些拳架中已经删掉,由搬拦捶直接转至右蹬脚,但在原始传统拳架中仍有保留。

[攻防含义] 若对方进右步用右手向我胸前来袭,我即用左手采住其右手腕节向左上托起,随转腰右脚进步,屈膝坐实,同时以右手肘尖向对方胸口顶压;如对方用左手前来封我右肘,我即右脚插入其裆弓腿,右肘下沉变换成右肩向前靠击。在推手中如若对方用右手抓住我右腕节,欲向左下旋擒拿时,我即上右步屈肘放松腕节,并用肘节顺势由上向左下反压其肘节,对手必受制倒地。

图2-92 上步压肘(1)

图2-93 上步压肘(2)

[说明] 在当今杨式传统太极拳架中大多没有此式,这是唯一用肘的拳式,在108式中尚保留此式,当然用肘的方法很多,有压肘、顶肘、横肘等。因其杀伤力较大,在太极拳套路走架及推手中极少使用。太极拳讲究文明道德很少用肘,泰拳就不同,均是以肘和膝为主要技击之用。

第46式 右蹬脚

第1步:腰向左转,重心落于左脚,提收右脚;同时左手弧形向右下至胸前,手心向内,右拳变掌先向右弧形向前上合于左手外侧,手心向内,眼神先左顾后右盼。(图2-94)

第2步:腰略向右转,左脚保持平稳,右脚向右前正东方以脚掌蹬出,高至腰腹;同时左手向上弧形往左后,右手向上弧形向右前闪劈,高至肩平,手心斜向外,眼向右前平视。(图2-95)

图2-94 右蹬脚(1)

图2-95 右蹬脚(2)

[攻防含义] 若对方用左拳向我头脸部击来,我即用右手向上粘接其右手臂往左捋去,左手向右下穿粘对方右手腕节内侧,重心落于左脚,提收右脚并以脚掌向对方腰腹蹬击,同时左手向左后带采劲,右掌向右前其脸颊闪劈,对方为避让掌击必遭蹬击而向后跌出。

[说明] 蹬脚的方向为正西和正东,脚蹬出的高度和两手前后分劈的宽度应和分脚要求相同,分脚是以脚背或脚尖踢人,蹬脚是以脚掌或脚跟蹬击。

第47式 左披身伏虎

第1步:左披身伏虎也称左打虎,由前式,腰先向左转继略向右转,右脚收回落于左脚内侧,重心落于右脚,提收左脚并向正西横向迈出一步;同时右手向左上弧形向下往右上运转,手心向左内,左手向右上弧形向左下,手心向下,眼神随腰左右顾盼。(图2-96)

第2步:腰略向左转,重心移于左脚继略向右移成骑马步,重心偏沉于左脚;同时右手向左上变拳弧形向下至左胸肋前,拳心向内,左手向左变拳弧形向右上至左额前,拳心斜向外,眼向左前平视。(图2-97)

图2-96 左披身伏虎(1)

[攻防含义] 若设对方在左前用左拳向我胸前进击,我即左脚向左后横退一步屈膝坐实成骑马步,重心略偏向于左脚,右脚含虚下蹲,右手向左上往下压采其左手以化解其劲,随即用左拳向右上横击其头额太阳穴或脸颊。

[说明] 左打虎应为骑马步,外家拳的骑马步重心是在两脚的中间,呈骑马状,在太极拳中被称作双重,为了分清虚实,此式之马步重心应偏于左脚,以右拳下压为化,左拳横挒为打。

第48式 双撞捶

第1步:腰先向右转继向左转,重心先移于右脚继移于左脚;同时两拳由左小圈转头向右上继弧形向左下划一大圈,眼神随腰左右顾盼。

第2步:腰向右转,重心落于右脚,提收左脚;同时两拳随腰向右上弧形向下收至两腰前,拳心向下,眼神先右盼后向前平视。(图2-98)

图2-97 左披身伏虎(2)

第3步:左脚向西北斜方迈出一步,腰向左转,重心移于左脚屈膝坐实,右脚伸展成左弓步;同时两拳随转腰弓腿向前撞击,高至腰肋,拳心向下,眼向前平视。(图2-99)

[攻防含义] 若对方从左前进右步右拳向我胸前袭击,我即向左转腰提收左脚,两手由左向右上粘住其右手臂往右下捋化,随即左脚进步,屈膝坐实;同时两拳随同转腰弓腿向其左右两腰肋撞击。

[说明] 早期杨式与孙式拳架中均有双撞捶招式,杨式的双撞捶为弓步,孙式的双撞捶为跟进步。但后来的杨式新架中删除了此式,由左打虎直接转换至右打虎,在孙式拳架中也许仍保留此式。

第49式 右披身伏虎

第1步:右披身伏虎也称右打虎,由前式,腰先略向右转,重心略后坐于右脚;左拳略伸,右拳略收,腰继略向左转,重心移于左脚;同时右拳先略向后弧形继向前伸,左拳先略向前伸继弧形略收,眼神随腰左右顾盼。

图2-98 双撞捶(1)

图2-99 双撞捶(2)

第2步:腰略向右转,重心落于右脚,左脚尖内扣,继重心复落于左脚,提收右脚并向正东前方迈出一步;同时左拳由左下弧形向上至左耳外侧,右拳向左下至左腰前,眼神右盼。(图2-100)

第3步:腰向右转,重心先移于右脚,继略后坐于左脚;同时右拳向右下至右腰外侧前,左拳向右上至右肩前,眼神略右盼。(图2-101)

第4步:腰略左转,重心前移于右脚,屈膝坐实,左脚伸展变虚成右弓步;同时左拳弧形向下至腹前,拳心向内,右拳随弓腿向前往上击,至右肩前,拳心向下,眼向前平视。(图2-102)

[攻防含义] 若对方进右脚用右掌或拳向我胸前冲击,我即以右脚出步插入其裆下,屈膝坐实,重心落于右脚;同时两手随腰向右圆转,左手握拳圈粘对方右手,由上往下沉压,为化解其来袭,右拳由右下向前上以拳背猛击其下颚或喉头,左披身伏虎使用的是横挒劲,右披身伏虎使用的是上挒劲。

[说明] 右披身伏虎用的是右弓步,以左拳圈压为化,右拳上挒为打。

图2-100 右披身伏虎(1)

图2-101 右披身伏虎(2)

图2-102 右披身伏虎(3)

第50式 右蹬脚

动作与攻防含义与第46式相同。(图2-94、图2-95)

第51式 双峰贯耳

第1步:由前式右蹬脚,腰略向左转,重心落于左脚,保持平稳独立状态,右脚收回,两手收至胸前相合,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手心向内,眼神左顾。

第2步:腰向右转,以左脚掌前端为轴心向右转体90°,右脚向东南斜方迈出一步;同时两手向下弧形左右分开向上变拳,眼神右盼。(图2-103)

第3步:腰略左转,重心移于右脚,屈膝坐实,左脚伸展变虚成右弓步;同时两拳弧形向前上相合,拳心斜向外,高至两耳,两拳相距约20厘米,眼向前平视。(图2-104)

[攻防含义] 若对方从右侧进左步用双手或拳向我背部击来,我即向右转身,右脚向其裆下进步插入,弓右腿屈膝坐实,两手由上向下将其两手粘接,向左右分开以化解其进击,随转腰弓腿两手变拳弧形向前上,合击其额头两侧太阳穴或两耳,此招式凶狠,应慎用。

图2-104 双峰贯耳(2)

图2-103 双峰贯耳(1)

第52式 左蹬脚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37式相同,省略转身动作,仅方向反之,前式左蹬脚方向为西,此式为向东。(图2-105、图2-106)

图2-105 左蹬脚(1)

图2-106 左蹬脚(2)

第53式 转身右蹬脚

动作与攻防含义与第46式相同,增加单脚向右转身180°,由面向南转为面向北。左脚向前踏实,两手交叉相合,提收右脚。(图2-94、图2-95)

第54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与攻防含义与第14式相同。(图2-30~图2-32)

第55式 如封似闭

动作与攻防含义与第15式相同。(图2-33、图2-34)

第56式 十字手

动作与攻防含义与第16式相同。(图2-35、图2-36)

[说明](1)太极拳锻炼中的手型多数用的是掌和拳,也有些练习者提倡以某一手指作“领劲”之用,于是在走架时有跷着大拇指的,有伸着一根中指练拳的,也有突出一根食指领劲的。这样的手形类似于戏曲中的“兰花指”,而在太极拳中,这种拳不像拳、掌不像掌的手形被称为“散指”,属于一种常见的弊病。

(2)练拳时由于腰胯左旋右转,手臂也随着有外旋和内旋,手臂的旋转又带领着掌、腕、拳的转动,所谓“九节劲,节节走螺旋”,劲是由内向外螺旋而出,绝不是由某一手指引领而出。练拳中的“气贯四梢”应该是指气血贯注于五根手指,而不仅是某一手指,甚至还需贯注于五根脚趾。

(3)太极拳锻炼要求气血周流全身,因为手指和脚趾都连通着脏腑,练拳时的一收一放和一吸一呼,应配合气血在体内的运行。放与呼,是气血通过经络由内脏送达手指、脚趾,是由里达表;收与吸,是气血由手指、脚趾回归到内腑,是由表及里。如此往复循环,才能让气血周流全身。

注:以上第37式至第56式为三路拳架。

第三大节

第57式 抱虎归山

动作与攻防含义与第17式相同。(图2-37、图2-38)

第58式 斜揽雀尾

动作与攻防含义与第18式相同,方向为西北。(图2-39~图2-42)

第59式 横单鞭

动作与攻防含义与第4式相同,仅方向改为正南。(图2-107~图2-109)

图2-108 横单鞭(2)

图2-109 横单鞭(3)

图2-107 横单鞭(1)

第60式 右野马分鬃

第1步:由前式横单鞭,腰先略向左转继向右转,重心后坐于右脚;与此同时右吊手向左前略内收为内勾手,继向右后伸展,左手略向左小圈转头往右,护于右吊手外侧继向右前,眼神右盼。

第2步:腰向左转,重心落于左脚,提收右脚并向西北斜角迈出一步;同时左手略向下弧形向左上略往前至右胸前,手心斜向外下,右吊手松开变掌向左下至左胯腹前,手心斜向内上,为抱球状,眼神随腰左右顾盼。(图2-110)

第3步:腰向右转,重心移于右脚,屈膝坐实,左脚伸展为虚成右弓步;同时左手向左后高与腰平,手心向下,右手向右前高与胸平,手心向上,两手前后宽为135°,眼向前平视。(图2-111)

[攻防含义] 若对方从右侧进左步,用左手或拳向我胸肩击来,我即向右转身出右脚插在其左脚后封住,左手从右下向左上圈转抓拿其左手腕节,并向左后略施采劲以化解其进击,同时以右手从其左手腋下穿插至其胸前,随转腰弓腿以手臂向右,用横挒劲向右反击,对方必仰身向后倒下。

图2-110 右野马分鬃(1)

第61式 左野马分鬃

第1步:腰略向右继向左转,重心后坐于左脚;同时右手略向右小圈转头往左上,左手向右上弧形向左下,眼神左顾。

第2步:腰向右转,重心落于右脚,提收左脚并向西南斜角迈出一步;与此同时右手略向右小圈转头向左,继向下弧形向右上略前至左胸前,手心斜向外下,左手向左上弧形向右下至右胯腹前,手心斜向内上,为抱球状,眼神随腰左右顾盼。(图2-112)

第3步:腰向左转,重心移于左脚,屈膝坐实,右脚伸展为虚成左弓步;同时右手向右后高与腰平,手心向下,左手向左前高与胸平,手心向上,两手前后宽为135°,眼向前平视。(图2-113)

[攻防含义] 若对方从左侧进右步用右手或拳向我胸肩进击,我即向左转身出左脚套封在其右脚外侧,右手从左下向右上圈转抓拿其右手腕节,向右后略施采劲以化解其进击,并用左手从其右腋下穿插胸前,随转腰弓腿以手臂向左,用横挒劲向左掤击,对方右脚被套胸前受横掤之劲力便仰后跌出。

图2-111 右野马分鬃(2)

图2-113 左野马分鬃(2)

图2-112 左野马分鬃(1)

[说明](1)杨式拳架套路中的右掤式、斜飞式、右野马分鬃这三式动作,好多练习者不能很好地分清楚,对于拳操活动来说也无所谓,只需跟随音乐而手舞足蹈地运动即可,但对于拳术锻炼来说就完全不同。上述三式都是右弓步型,也都是以左手为化右手为打,这是相同之处。右掤的定式拳架以左手为捋或采,落在左胯前侧,手心向下,右手为前掤,高于胸,手心向内,出击劲点在手臂外侧的腕臂部,两手前后展开距离相对较小。斜飞式的定式拳架以左手为捋或采,落在左胯后侧,手心斜向下,右手向右上斜击,高于颈颊,手心斜向上,出击劲点在手背虎口处,两手前后高低展开间距相对稍大。右野马分鬃的定式拳架以左手为后采,落在左腰后侧,手心向下,右手为横掤和挒,高于胸围,手心向上,出击劲点在大拇指一侧的腕臂部,两手前后伸展距离较大。

(2)太极拳一招一式的动作均有各自的用意,走架时要将一招一式的细微之处显现得清楚明白,不能稀里糊涂地掠过,若要功夫上身,就要做到表里精粗无不到。练拳好比书法,一横、一撇、一捺、一勾、一点都要清清楚楚,太极拳走架中的一举一动和转折顿搓也都必须清清楚楚,不能含糊。

第62式 右野马分鬃

动作与攻防含义与第58式相同。(图2-110、图2-111)

第63式 左野马分鬃

动作与攻防含义与第59式相同。(图2-112、图2-113)

第64式 上步揽雀尾

动作与攻防含义与第3式相同。(图2-10~图2-16)

第65式 单鞭

动作与攻防含义与第4式相同。(图2-17~图2-19)

第66式 转身撇身捶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30式相同。(图2-89、图2-90)

第67式 右玉女穿梭

第1步:玉女穿梭也称四角穿梭,由上式,腰向左转,重心后坐于左脚;同时左手随腰向左上,右拳变掌随腰向左下,眼神左顾。

第2步:腰继向右转,右脚尖外撇,重心落于右脚,提收左脚并向西南斜角迈出一步;同时右手弧形向右上至胸前,手心向内,左手向下弧形向右上合于右手外侧,手心向内,眼神先右盼后向前视。(图2-114)

第3步:腰向左转,重心移于左脚屈膝坐实,右脚伸展为虚成左弓步;同时左手内旋弧形向左上至左额外侧,手心向外,右手内旋向前推出,高与肩胸平,手心向前,眼向前平视。(图2-115)

图2-115 右玉女穿梭(2)

图2-114 右玉女穿梭(1)

[攻防含义] 若对方从左前方进右步用右拳向我头脸部击来,我即出左脚套封在其右脚外侧,随同转腰弓腿用左手粘接其来袭之手,并向左上圈转用掤或采均可,以化解其来劲,同时右手向前用掌按或拳击其正胸,此为正面按法。

第68式 左玉女穿梭

第1步:腰先向右转继向左转,重心先后坐于右脚继移于左脚,右脚跟内摆;同时两手向右弧形向左,腰继向右转,重心移于右脚,左脚尖内扣;同时两手随腰向右运转至正东方,以转换虚实向右转身180°,右手在前高与胸平为掤,左手在后高与腹平为捋,眼神随腰右盼。

第2步:腰向左转,重心落于左脚,提收右脚并向东南斜角迈出一步;同时左手弧形向左上至胸前,手心向内,右手向下弧形向左上合于左手外侧,手心向内,眼神先左顾后前视。(图2-116)

第3步:腰向右转,重心移于右脚,屈膝坐实,左脚伸展为虚成右弓步;同时右手内旋向右上至右额外侧,手心向外,左手内旋向前高与胸平,手心向前,眼向前平视。(图2-117)

图2-116 左玉女穿梭(1)

图2-117 左玉女穿梭(2)

[攻防含义] 若对方从右前方,进右步用右手掌或拳向我胸以上部位袭击,我即出右脚向其裆下插进,随同转腰弓腿用右手粘接其右手腕节,并向右上圈转用掤或采劲以化解其来袭,同时左手掌向其右腋下按击,此为侧面按法。

第69式 右玉女穿梭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67式基本相同,仅方向改为东北斜角。(图2-118、图2-119)

第70式 左玉女穿梭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68式相同,仅方向改为西北斜角。(图2-120、图2-121)

第71式 左右掤式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2式相同。(图2-6~图2-9)

图2-118 右玉女穿梭(1)

图2-119 右玉女穿梭(2)

图2-120 左玉女穿梭(1)

图2-121 左玉女穿梭(2)

第72式 上步揽雀尾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3式相同。(图2-10~图2-16)

第73式 单鞭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4式相同。(图2-17~图2-19)

第74式 左右云手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34式相同。(图2-67~图2-71)

第75式 单鞭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4式相同。(图2-17~图2-19)

第76式 单鞭下势

第1步:由前式单鞭,腰略向左转继向右转,重心后坐于右脚;同时右吊手向左前弧形向内往右为内勾手,左手略向左小圈转头弧形至左前护于右吊手外侧,眼神右盼。

第2步:腰向左转,重心移于左脚,右脚尖外撇,腰继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脚,左脚尖内扣成右扑步;同时右手随腰向左前弧形向内做内勾手,继向右后至西南斜方高于肩,左手弧形向右护于右手外侧至右胸前,手心向内,眼神随腰左右顾盼。(图2-122)

第3步:腰略向左转,右脚屈膝下蹲;同时右吊手不变,左手随腰向下弧形向左前,眼神前视。(图2-123)

第4步:腰向左转,左脚尖外撇,重心移于左脚,屈膝坐实,右脚伸展为虚成左弓步;同时左手随弓腿由下向正东前方穿出,高于腰腹,手指向前,右吊手不变,眼向前平视。(图2-124)

[攻防含义] 若对方进右步,以右手向我胸前进击,我即略向后坐实于右脚,同时左手上圈粘接其来手并向右下用捋劲化解来击,并将其右手往左前撩开,以左手掌或拳顺势向其裆腹部撩击。

图2-122 单鞭下势(1)

图2-123 单鞭下势(2)

第77式 右金鸡独立

第1步:由前式下势,腰向左转,重心后坐于右脚,左脚尖外撇;同时左手随腰内旋向左下至左外,手心向下,右勾手内旋向右后,眼神左顾。

第2步:腰先略右转后略左转,重心落于左脚,保持脚下平稳,提收右脚并以膝盖随腰向前提起高至小腹,脚尖下垂;同时左手向前上弧形向左下至左胯前,手心向下,右吊手变掌由右下向左前弧形向右上,至右肩前高至口鼻,手心向左,眼向前平视。(图2-125)

[攻防含义] 若对方用右手挡住我左掌,以左掌向我面前扑击,我即用左手向前旋翻抓扣其右手腕节,向左下略使采劲,同时用右手从右下向前上往右撩开其左手,化解其进击,提收右脚以脚尖向对方小腹,或裆部踢击,或以膝盖顶撞。

[说明] 右金鸡独立是以右膝盖顶撞,其左手应从右肩前弧形向左下,至左胯前为采法,右手应从左胯前弧形向右上穿出,至右肩前为挒法。很多练拳者不讲究这些用法,都是右手跟随右脚直接向前往上提起,还将上提之手对准膝盖,既不符合太极拳动作的圆弧形路线,又失去了体用含义。

图2-124 单鞭下势(3)

第78式 左金鸡独立

由前式转换,腰略向右转,右脚向身后退一步,脚尖外撇,重心落于右脚,保持脚下平稳,提收左脚并以膝盖随腰向前提起高至小腹,脚尖下垂;同时右手向前上弧形向右下至右胯前,手心向下,左手向右前弧形向左上高至口鼻,手心向右,眼向前平视。(图2-126)

[攻防含义] 若对方进左步用左手下压我右手,以右拳向我胸前击来,我即退右脚用右手翻转粘抓其左手腕节,向右下使以采劲,同时左手从左下向前上架挡以化解其右拳进击,并提起左脚以膝盖顶撞其小腹或裆部。

注:以上第57至第78式为四路拳架。

以下第79式左倒撵猴至第94式高探马,共16式,其动作名称与第21式左倒撵猴至第36式高探马完全相同,重复演练。

图2-125 右金鸡独立

第79式 左倒撵猴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21式相同。(图2-48~图2-50)

第80式 右倒撵猴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22式相同。(图2-51~图2-53)

第81式 左倒撵猴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21式相同。(图2-48~图2-50)

第82式 斜飞式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24式相同。(图2-54~图2-56)

第83式 提手上势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25式相同。(图2-20、图2-21)

图2-126 左金鸡独立

第84式 白鹤亮翅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6式相同。(图2-22、图2-23)

第85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7式相同。(图2-24、图2-25)

第86式 海底针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28式相同。(图2-57、图2-58)

第87式 闪通臂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29式相同。(图2-59、图2-60)

第88式 转身撇身捶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30式相同。(图2-61~图2-63)

第89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31式相同。(图2-64~图2-66)

第90式 上步揽雀尾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3式相同。(图2-10~图2-16)

第91式 单鞭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4式相同。(图2-17~图2-19)

第92式 左右云手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34式相同。(图2-67~图2-71)

第93式 单鞭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4式相同。(图2-17~图2-19)

第94式 高探马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36式相同。(图2-72~图2-74)

注:以上第79式至第94式为五路拳架。

第95式 白蛇吐信

第1步:白蛇吐信也称左穿掌,有些拳架将其与高探马合称为高探马带穿掌。由前式高探马,腰先向右转继向左转,重心落于右脚,提收左脚并向正东前方迈出一步;同时右手先向右继弧形向前,手心斜向下,左手先向前上继回收至左腰前,手心向上,眼神随腰左右顾盼。(图2-127)

第2步:腰略向右转,重心移于左脚,屈膝坐实,右脚伸展为虚成左弓步;同时右手向左下沉至左胸肋前,手心向下,右手向前上自左手腕上侧穿出,高与颈喉齐,手心向上,眼向前平视。(图2-128)

[攻防含义] 若对方进左步,用左手向我胸前进击,我即进左步弓腿坐实,同时用右手由右上粘压其左手向下以化解其进击,随转腰弓腿左手以掌指向对方颈喉或双眼穿插,也可用拳冲击其下巴或脸部。

图2-127 白蛇吐信(1)

[说明] 白蛇吐信之式,在杨式太极85式和88式中称为左穿掌或高探马带穿掌,原始拳架应为独立拳式。

第96式 转身右蹬脚

由前式白蛇吐信向右转换至正西,转身动作与撇身捶相仿,右蹬脚也称十字蹬脚,从技击角度以右蹬脚为宜。动作及攻防含义与前右蹬脚相同,仅方向由原正东变为正西。(图2-129、图2-130)

第97式 搂膝指裆捶

第1步:指裆捶与栽捶动作相仿,由前式右蹬脚,腰向右转,右脚向前垫进半步脚尖外撇,重心落于右脚,提收左脚并向正西前方迈出一步;同时右手向左下变拳弧形外旋向右至右腰前,拳心向上,左手向上弧形向右下至腹前,手心斜向下,眼神右盼。(图2-131)

图2-128 白蛇吐信(2)

图2-130 转身右蹬脚(2)

图2-129 转身右蹬脚(1)

图2-131 搂膝指裆捶(1)

图2-132 搂膝指裆捶(2)

第2步:腰向左转,重心移于左脚,屈膝坐实,右脚伸展为虚成左弓步;同时左手向左下至左膝外侧,手心向下,右拳随弓腿向前伸出高与腹齐,拳心向左,眼向前平视。(图2-132)

[攻防含义] 若对方进右步,用右拳向我胸腹冲击,我即进左步插入其裆下,左手由右向前粘搭其右手臂并向左捋去以化解其来击,同时随转腰弓腿以右拳向其小腹及裆部冲击。

第98式 上步揽雀尾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3式相同。(图2-10~图2-16)

第99式 单鞭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4式相同。(图2-17~图2-19)

第100式 单鞭下势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76式相同。(图2-122~图2-124)

第101式 上步七星

第1步:由前式,腰向左转,重心后坐于右脚,左脚尖外撇;同时左手弧形向左至左胯外侧,手心向下,右勾手变拳外旋向右下收于右腰前,拳心向上,眼神左顾。(图2-133)

第2步:腰先略右转继略左转,重心落于左脚,提收右脚并向正西前方伸出半步以脚尖点地,左脚屈膝坐实成右虚步;同时左手向右上至右胸前,手心向右,右拳自左手下内旋向前伸击,高与胸肋齐,拳心向左为立拳,眼向前平视。(图2-134)

[攻防含义] 若设对方进右步,用右拳向我胸腹袭击,我即进右步插入其裆下,左手掌粘接其右手臂并由左前向右推开,以化解其来击,随同转腰进步以右拳由左手下向对方腰肋冲击。太极拳均以一手化一手打,化解之手在明,进击之手在暗。七星拳呈七字形,在杨式拳架中也有以两拳交叉的十字手形。

[说明] 七星拳以左掌向右横拦化解来击,右拳向前冲击对方腰肋部,应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一横一直形如七字故名。杨式传统太极拳有些拳式中,做上步七星都是两手交叉呈现为十字手状。

图2-134 上步七星(2)

图2-133 上步七星(1)

第102式 退步跨虎

第1步:由前式,腰先向右转继向左转,重心先前移右脚继落于左脚,提收右脚并向身后退步,脚尖外撇;同时两手略向右前转动,继右手向左下至左胯前,手心向上,左手向右上于右肩前,手心向外,两手呈交叉状,眼神随腰左右顾盼。(图2-135)

第2步:腰略向右转,重心落于右脚,屈膝坐实,提收左脚并向前伸出半步,以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右手向右上内旋至右侧,高与肩平,手心向前,左手内旋向左下至左腰外侧,手心向下,眼向前平视。(图2-136)

[攻防含义] 若对方进右步,用左手推拿我右手,又以右拳向我头脸部袭击,我即退右步坐实,左脚向前套封其右脚外侧,用左手从右上翻转拿住其右手腕节,随腰转后坐而顺势向左下采之,右手翻转粘接其左手臂向右掤住,对方来击之势全失,随即以右手向左推按,对方因右脚被封而跌出。

图2-135 退步跨虎(1)

图2-136 退步跨虎(2)

第103式 转身摆莲

第1步:由前式,腰向右转身180°由东至西,提收左脚并随腰在原地以脚尖向右,重心落于左脚,提收右脚并向原地以脚尖外向右,重心落于右脚,提收左脚;同时左手随腰向右下弧形向右上,右手向右上弧形向右下,眼神右盼。(图2-137)

第2步:腰继向右转身180°由西至东,左脚向西出步,脚尖向北,重心落于左脚,提收右脚并落于原地,脚尖外撇,重心复落于右脚,保持平稳,提收左脚成独立势;同时右手自下弧形向右上至右额外侧,手心向左,左手自上弧形向前下至左膝内侧,手心向右,眼神随腰右盼。(图2-138)

第3步:腰向左转,左脚向东北斜角迈出一步,重心先移于左脚继略后坐右脚,重心复落于左脚并保持平稳,提收右脚至左侧成独立势;同时左手向右上会同右手向右下弧形向左上,继向右划一大圈,随之腰向右转,右脚随腰以脚背向右横摆,高与腰齐;同时两手向左横刮高与颈颊,眼神由左向右。(图2-139)

图2-138 转身摆莲(2)

图2-139 转身摆莲(3)

图2-137 转身摆莲(1)

[攻防含义] 若发现身后有敌情,我便转身向后,对方又转向我身后进右步用右手向我背后袭击,我继向右转身跟进,重心落于左脚站稳,提收右脚由左圈转即往右上向其腰肋横扫,右手粘接其右手腕节,左手粘接其右手肘部先向右采捋,以化解其进击,继两手圈转向左横刮其脸颊,以手与脚上下交叉扫刮。如若对方从身前进击,就不必转身一圈,可直接以摆莲腿应对。

第104式 弯弓射虎

第1步:接前式,腰略向右转,右脚向东南斜角迈出一步,重心先移向右脚继略后坐于左脚;两手向右下弧形向右上变拳,眼神右盼。(图2-140)

第2步:腰略向左转,重心移于右脚,屈膝坐实,左脚伸展为虚,成右弓步;同时右拳向右上至右肩前,拳心向下为平拳,左拳向胸前往东北前方伸展,高与胸平,拳心向右为立拳,沉肩坠肘,眼向前平视。(图2-141)

图2-140 弯弓射虎(1)

图2-141 弯弓射虎(2)

[攻防含义] 若对方从左前方进右步,用右拳向我头脸部冲击,我右脚即向右前斜角进步,右手粘接其右手腕节向右下采后弧形上提变拳,左手腕节粘接其右手肘节向前架住,以化解其进击,便可用右拳向对方头脸部进击。

第105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14式相同。(图2-30~图2-32)

第106式 如封似闭

动作及攻防含义与第15式相同。(图2-33、图2-34)

第107式 十字手

动作及攻防与第16式相同。(图2-35、图2-36)

第108式 太极收势

第1步:由十字手转换,两手左右分开与肩平行,松腰落胯,沉肩坠肘,两手随同向下松沉至腰胯前,手心向下,眼向前平视。(图2-142)

图2-142 太极收势(1)

第2步:腰胯略向上提,两手微微下垂至两胯外侧,手心向后,全身放松,保持虚静,意守丹田,眼向前平视,回归到原预备式的无极状态,静站片刻调和气息。(图2-143)

注:以上第95式至第108式为六路拳架。

 小 结 

图2-143 太极收势(2)

太极拳动作路线都是划圆圈、走弧形,弧形有上弧、下弧、外弧、内弧、大弧、小弧之分,但本书作动作描述时仅以“弧形”表示,并未明确说明是上下、内外弧形,还是大小弧形,初学者也许会感到模糊。太极拳的圆圈动作较为复杂,有大圈、小圈、平圈、立圈、斜圈等,拳术中称为乱环,若全部用文字表达是有些难度的,应由老师在教拳时详细指导。所以学练太极拳必须由老师教练,书本的文字可作为参照,拳架动作中还有许多细节和精微之处,用文字很难说明,必须通过口授身教才能领悟。其实拳架的每个动作都是走圆弧,没有直来直去的动作,只是有些动作的圆弧形较为明显,有些不太明显而已。例如左右云手的圆弧很明显,左云手的左手走上弧向左,右手走下弧向左;右云手的右手走上弧向右,左手走下弧向右。再如,斜飞式和野马分鬃的弧形就不明显,有些拳友就练成直线向前上和直线往后下,就没有了弧形路线,实际是向前之手走上弧,往后之手走下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