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杨式太极拳走架常见弊病及解决方法

杨式太极拳走架常见弊病及解决方法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极拳锻炼的要求和要领一般练拳者都知道,但在日常锻炼中往往会顾此失彼,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某些弊病,即便锻炼有素的拳师拳家也常会出现一些弊病。由于各式太极拳在外形动作上均有不同,各师承所传授的要求也不一样,以下所列的常见弊病,仅针对杨式传统太极拳走架而言。练拳中做到喉头永不抛,才能保持虚领顶劲,头顶神灵常悬。

杨式太极拳走架常见弊病及解决方法

太极拳锻炼的要求和要领一般练拳者都知道,但在日常锻炼中往往会顾此失彼,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经常会出现某些弊病,即便锻炼有素的拳师拳家也常会出现一些弊病。由于各式太极拳在外形动作上均有不同,各师承所传授的要求也不一样,以下所列的常见弊病,仅针对杨式传统太极拳走架而言。

神呆

练拳时精神涣散或思想不集中,精神上显露出痴呆和麻木状态,有其形而无其神,神形不能合一为“走神”。产生神呆的原因,一是思想分散、心不在焉,人在练拳,心中却在考虑其他问题。这种现象是短时间的,稍过又能收回意识、放弃杂念。二是不懂得拳理拳法,只知道不能用力,却不知道拳的用意,只知道要放松,却不知道要收敛,松了再松,直松到疲软无力,连带精神也一起松掉了。三是有些练拳者误认为太极拳练得越慢越好,刻意过分地放慢动作,一套拳架可以练上一个多小时,犹如在站桩,甚至连眼皮也微闭,还自以为正在聚精会神地练拳,其实就是神呆。

眼迟

练拳时表现为眼光迟疑,缺少收放和左顾右盼,眼光短浅而无目标是为眼中无神。产生眼迟的主要原因,一是不知道拳架动作一招一式是何用意和太极拳的眼法要求,初学者多数向下看着自己的脚,熟练后有些人就只看着自己的手,而不知道技击要求上眼神应注视的目标,这就缺少了左右顾盼的眼法。二是练拳者只知道肢体运动,而不懂得太极拳是全身上下、内外、前后、左右一动无有不动的立体式运动,只要肢体的外形动作做得好看,其他就无所谓了。三是有些人只注重内形的意气运行,练拳犹如练气功,忽略了眼神的重要性,应随着拳势呼吸一收一放。

低头

练拳时总低头看自己的脚或地下,这不符合虚领顶劲、头容正直的要求。低头的同时也会引起哈腰,拳谚有“低头哈腰传艺不高”,说明太极拳不能低头。出现低头的原因,一是对初学者来说,步法步型还较生疏,为了关注自己的出脚位置及步法正确与否,就会经常低头向下看。二是有些人生怕周围事物和其他人活动而影响自己,为集中思想练拳而不看前方,形成了低头看地的习惯。若要保持头容正直,除了头顶百会穴虚虚上领,眼神也必须向前平视,切忌看地观天,低头和仰首都不符合太极拳要求。

抛喉

练拳时抬头看天就会出现抛喉,喉头与尾闾是上下和前后关系,喉头微微内收是与虚领顶劲配合;尾闾微微内收是与提裆配合。练拳中做到喉头永不抛,才能保持虚领顶劲,头顶神灵常悬。出现抛喉的原因,一是有些练拳者为显示出自己的精神和气魄,刻意地昂首挺胸,在不经意之间就会将喉头前抛。二是身体过于前倾,但又欲保持虚领顶劲,不得不将头仰起,也会引起抛喉之病。特别在双人推手时出现抛喉弊病,就会走化不当,发放无力。

耸肩

肩的耸起必然影响到松腰,两肩与两腰是上下关系,只有两肩松沉,才能使腰胯达到松沉。肩向下松沉,肘才能下坠,全身也能放松自然,上松下沉,下盘稳固,运化轻灵。引起耸肩的原因,一是过分含胸拔背,两肩在前扣时肩也会向上耸起,所以含胸不能过分,其实太极拳的一切动作都有“无过不及”的要求。二是由抬肘引起的耸肩,特别是初学者一听说手臂不能贴肋、必须圆撑,肘往上一抬肩也就耸了。三是腰肋部紧张而没有放松,身上附着僵拙的劲力未除,也会促使两肩耸起。

抬肘

抬肘又会引起耸肩,太极拳要求沉肩坠肘,坠肘是肘部向下松坠,但又不能过分地下坠,应保持腋下虚空呈略向外的圆满状态。肘的自然下坠也会带动肩的松沉,两者相互影响,既要有两肘下坠,又要有两肘向外的自然掤劲。抬肘主要见于初学者,因尚未掌握练拳的相关要领,拳架动作又较生疏,一举手就容易抬肘。另外对某些向上的动作,如闪通臂、玉女穿梭、双峰贯耳、左打虎等,稍不注意就会出现抬肘情况。肘与肩是相连的,抬肘就会出现耸肩,耸肩也就影响了松腰,这是连带的反应。

断腕

太极拳锻炼在用掌时,手腕部的要求有坐腕与鼓腕之分,凡是手掌向外或向前的动作,一般应坐腕;凡是手背向外或向前的动作,一般应鼓腕。坐腕是手掌根部外凸,使整条手臂保持一定的弧度;鼓腕也称拱腕,是手背的腕节略向外凸,顺应了整条手臂的弧度状态。无论用掌或用拳,腕关节应明确不能丢落,气血和劲力由体内运行至梢节,腕节是必经之路,腕关节的丢落就称断腕,使气血无法通达指端。出现断腕的主要原因,是受到练拳圈内对“松”“柔”两字绝对化的影响,将手腕部过分地松懈,促使腕部无力而呈现疲软状态。太极拳有展指凸掌和似松非松的要求,要想气贯于梢节,必须通过腕节传递到掌心的劳宫穴,再由掌心贯注到指梢,所以腕节不能断落。

散指(www.xing528.com)

太极拳主要是以掌与拳为主,所谓散指就是手指伸屈不整,拳不成拳,掌不成掌,俗称兰花指。形成散指的原因,一是初学者因片面地讲究放松,尤其注重手指的放松,手掌和手指都屈缩而不伸展。二是有些练拳多年的人根据自己的想象或道听途说,认为练拳时必须有某一根手指领劲,因此在练拳时总是翘起某一根手指。其实,太极拳是全身整体性运动,一动无有不动,不存在有某一根手指领劲的说法,只有在手臂内旋或外旋时,意念由拇指到小指,或由小指到拇指转换,在气贯四梢时应将意气贯满所有手指,而不是某一根手指。

弯腰

弯腰便破坏了立身中正的身法,也不符合虚领顶劲和收尾闾、提裆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身体前倾会失去重心,给人以可乘之机。弯腰与低头也有着连带关系,弯腰必然会低头,低头必然会弯腰,这里的弯腰是针对练拳中的动作而言,对有些老年拳友和患有腰病者不能强求。出现弯腰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好腰的螺旋形转动方法,例如在做海底针和搂膝栽捶等动作时,一般练拳者就会出现鞠躬弯腰和低头情况,特别是做海底针动作就像叩头拜佛。练拳时身躯略前倾也是可以的,这是斜中取正,但如鞠躬似的弯腰低头就有问题了。所以必须避免弯腰低头的习惯,如海底针动作,其重心在右脚,是腰向左、向下的旋转动作,右掌也随着腰转而向前、向下边旋边插出。

挺胸

太极拳讲究含胸与平胸交替,即含胸拔背与胸平背直,切忌挺胸。挺胸者则气拥于胸,丹田空虚上重下浮、脚下不稳,易被人所制。练拳挺胸者,总认为练武要提起精神,唯有昂首挺胸才能显出精神百倍,像练少林拳那样才有神气。也有一些年轻拳友认为太极拳要求的含胸拔背,日久以后会形成驼背就像老头,所以在练拳时宁愿挺胸而不愿含胸,以保持躯体的挺拔。岂知含胸拔背却是胸腹部一含一平的阴阳互动,并非是在练拳中一直要求含胸,况且所谓含胸只是微微地以膻中穴略内收,两肩略微前扣即可,并非故意将背拱起。有了含胸也就有了拔背,拔背不仅有利于气贴于背而敛入脊骨,还有利于内劲的蓄聚及身弓的形成,对攻防技击有着妙用。

鼓腹

鼓腹,即有意鼓胀腹部,是对气沉丹田的错误理解,误认为内气的鼓荡即鼓胀腹部,练拳者若经常鼓腹,日久将形成大肚子。气沉丹田是在打开胸襟和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内气缓缓松沉至丹田,同时使气血也贯注到四梢,绝不是用力鼓腹。有些练拳者轻信肚皮功夫的传说:有人一拳向我腹部打来,只要腹部一收一放就能将人弹出,不必用手动脚,显示出太极功夫之深。还有人错误地以为小腹部即丹田,气沉丹田就是鼓腹,故在练拳时刻意地将腹部一收一鼓,甚至还会让人用手掌去试摸动静。太极拳如此练法实在不可取,非但违背了拳理拳法的基本含义,对身体也有弊而无利。

翘臀

太极拳要求尾闾中正,臀部后翘就不能使尾闾保持中正,也会影响提裆,臀部只能敛而不能翘。出现翘臀的主要原因是命门没能后撑,另外翘臀还与挺胸、鼓腹有关,胸腹向前挺出,自然会犯抬头和翘臀的弊病,这样便与含胸拔背的要求相悖。练拳时低头弯腰也与翘臀有关,因为腰向前弯下时,臀部必然会向后翘起。所以说要避免翘臀,应先克服挺胸、鼓腹、低头、弯腰等弊病。内气在督脉的运行路线必经尾闾、命门、夹脊、大椎、玉枕,尾闾中正则人体脊椎正直,脊椎正直才能上下贯串行气顺遂。

坍裆

太极拳的提裆要求是为精气不外泄,而且还有防治痔病的功效,提裆对丹田养气和养生有很大好处。练拳圈内对裆下的说法有很多,有提裆、合裆、敛裆、吊裆、圆裆、调裆、撑裆、开裆、荡裆等各种不同的说法,提、合、敛、吊的字义相仿,都是裆需提合;撑、开、荡与坍的字义相近,都指裆需撑开,完全是相反的两种含义。练拳时出现坍裆的原因,主要来自撑裆和开裆的要求,将裆撑开就等于敞开后门,体内精气容易外泄,裆下坍易引起脱肛及痔疮等病症。提裆与虚领顶劲是承上启下的关系,顶是悬于上,裆是提在下,上有悬顶,下有提裆,形成了人体中心的一根垂直线。

跪膝

太极拳讲究虚实分明,松腰落胯时重心应落在实腿上,若两膝一起下跪,这就犯了双重之病,即所谓的跪膝。有些练拳者在定式动作做腰胯松沉时,实腿和虚腿一起下屈,这就分不清主次与虚实,为练拳之忌。要避免出现跪膝的弊病,就要分清虚实,伸腿为虚,屈腿为实,重心在屈腿上,但也不能一屈到底,屈中应留有伸的余地;伸腿时也不能伸得太直,应保持膝关节呈微屈状态。

亮底

亮底是指脚掌不平稳,重心不在全脚掌而偏在内侧或外侧。太极拳讲究“根于脚”,脚下生根的关键是脚掌平稳。脚下平稳则有根,有根才能使下盘稳固,上松下稳,身体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亮底弊病,多出现于做弓步动作的后脚掌外侧,或前脚掌的内侧或外侧。弓步的前脚为实,后脚为虚,后脚外侧翘起的原因是脚踝的关节未放松,力用在脚掌的内侧而导致前脚松浮,膝盖向内或向外倾斜,未对齐脚尖,力用在内侧为外浮,力用在外侧为内空。虚脚不平而出现亮底,身体就会失去与地心的斜向支撑力;实脚不平而出现亮底,身体就会失去与地心的垂直支撑力。要避免出现亮底的弊病,练拳时应注意弓步的实脚和虚脚的脚掌都应平稳,不能有某一侧翘起,虚脚的膝盖也应与脚尖相齐,尤其是胯、膝、踝部的关节必须松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