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理探秘:世界上奇特石球之谜揭晓

地理探秘:世界上奇特石球之谜揭晓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哥斯达黎加的森林沼泽并不是世界上唯一出现石球的地方。他们收集了许多千奇百怪的石球,并把一些标本送到汉堡检测。但大多数科学家认为石球是大自然的产物。斯特林率领一个考察组前往该地,又挖出了另外17个大石球。我国地质工作者认为火山石球的形成可能与熔岩的热力作用有关。

地理探秘:世界上奇特石球之谜揭晓

在南美洲哥斯达黎加的一些森林沼泽地带,散布着许多奇怪的圆石头。这些圆石头表面上各点的曲率几乎完全一样。简直是一些非常理想的圆球。圆球的大小不一,小的直径为2米,大的直径就有数十米。人们不知道,这些圆球是怎样制成形,放在那里又有什么用处。虽然有些学者倾向它们是天然形成的,但又无法解释,是什么自然过程才形成这些滴溜滚圆的石球。

“一个十分自然的想法是,这些大小不同的圆球放在这里是有一定目的的。譬如说,它们代表天上不同的星球,彼此相隔的距离表示星球间的相对位置。这很可能是宇宙来客给地球的纪念品,他们想向人类表示某种意思。或许是他们对地球人类后代的智慧估计过高,以至于人类至今还无法确信,这些东西是宇宙来客曾经来过地球的证明。”

这段引文摘自美国什克罗夫斯基和卡尔·沙根教授合著的《太空生灵的生活》一书。他们两人应用概率论,估计自从地球有史以来,宇宙来客已到过地球1万次以上,他们一致认为石球是宇宙人的艺术创作。

然而,哥斯达黎加的森林沼泽并不是世界上唯一出现石球的地方。联邦德国的瓦尔夫格堡、埃及的卡尔加,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新墨西哥州,以及新西兰的墨埃拉·鲍尔达海滩,都曾发现过神秘的石球。有的石球是在炸裂的崖壁中滚出来的,有的是在挖土时发现的,有的直接暴露于山坡、平原或松软的海滩上。出现在瓦尔夫格堡采石场的石球,直径有15米,重约100吨!在巴西东南沿海的儒安维尔,有一所博物馆收藏着许许多多大小不等的令人入迷的石球。这些石球来自西部的科仑巴;到那里就能看到四散在各处的直径不同的石球。住在科仑巴的一位德国工厂主嗜好收藏各种石球,双连球以及石片中央夹着的石球,在圣保罗还有两个德国人,多年来他们一直在跟踪寻找石球。他们收集了许多千奇百怪的石球,并把一些标本送到汉堡检测。结果发现组成石球的物质是粘结很牢的砂岩,其中80%是石英,空隙中填满了长石云母和粘土。

最初,许多考古学家断言这些石球是石器时代的人类制造的,作为防御和狩猎某些较大兽类时使用的设施和工具,或者是某种宗教祭祀晶。但大多数科学家认为石球是大自然的产物。英国沉积学家查德·C·塞利说,在可以聚结成一块结构松散的砂岩的水下沙层中,有时会有某种矿物质的溶液挤进沙粒的空隙。溶液达到饱和时易于结晶沉淀。这时如果出现一个结晶核(指他种金属盐类,甚至可以是植物的一点残骸),就会以这个核为中心出现结晶现象。结晶物又将周围分散的沙粒层层胶结凝聚在一起。在温度和压力等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结晶和凝聚过程以同样的速度向四面八方延伸,于是在岩层中便出现了完美无缺的球状体。几百万年过去了,当石球外面松软的地表层因风化而剥落,由沙粒牢牢胶结起来的球体便渐渐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有时两个结晶核靠得很近,最后就发展成连体石球。(www.xing528.com)

在我国山西雁北地区和新疆第三纪砂岩中,也曾发现过砂岩类石球。雁北石球的标本保存在大同市博物馆。1984年,山西忻州地区开展文物调查,在汾河上游砂岩层意外发现埋藏着密集的大小石球,最大直径20厘米,最小约8厘米,表面粗糙。摔碎开来,有灰白色石心和同心圆状结构。郭俊卿和董祝安撰文《汾河上游“石球”之谜》(载《化石》1985年第3期),提出后期结核说。当砂岩和粘土岩形成并硬化后,地壳运动和。风化作用使它们产生大量裂隙。而流水使原岩中的化学物质(主要是钙)向下沿裂隙运移,并携带一定数量的机械碎屑。在一定条件下,机械碎屑与化学物质可一起聚结在某些凝结墙的周围。由于化学物质对机械碎屑的胶结凝聚作用(特别是干湿季明显变化时,这种作用尤为显著,因为干旱时化学溶液易达到饱和),并且由于原岩岩性均一,这种凝结作用在各方向上是以同样速度延伸的,于是在原岩中就有被胶结的球形体出现。某些石球由于干缩产生裂隙,化学物质可沿裂隙渗入“球心”,形成灰白色的方解石结晶。

但是,石球不仅有水成的,也有火成的。早在1930年,美国矿山工程师戈登就在墨西哥哈利斯科州一处银矿附近发现过一个大石球,当时他认为这是印第安人岩石凿成的祭祀晶而未予注意。1967年,他在探矿时又发现4个这样的石球。戈登拍下照片寄给考古学家斯特林。斯特林率领一个考察组前往该地,又挖出了另外17个大石球。在当地农民指引下,他在附近的阿梅卡山上还发现了另一个更为壮观的“石球王国”。那里石球有几百个之多,直径大多在1.8米左右,最大的直径不小于3.7米。很多石球被顶在风剥雨蚀而成的岩柱上,也有像哑铃似的连体石球,有些石球已滚到峡谷中去了。1968年3月,美国地质学家史密斯闻讯又带人前往该地考察。他得出的结论是:约4000万年前,阿梅卡山曾发生过火山爆发。达700高温的大量火山岩浆沿山坡向下翻滚。当这些岩浆渐渐冷却的时候,也以结晶核为中心构成一个个石球。最说明问题的是那些连体石球,它们只能通过结晶形成,不可能通过外力而形成,我国河南信阳上天梯珍珠岩矿区的刘家冲流纹岩中,也有一处火山石球带。石球以直径10~20厘米为多,小的仅核桃大小,最大的直径3.2米,新鲜断面呈灰白色,成分为石英质,有的具同心环构造。我国地质工作者认为火山石球的形成可能与熔岩的热力作用有关。当火山熔岩溢出时,岩浆中的熔岩境轻而上升,升到一定高度冷却变重下落,经多次上下翻滚,就可能形成球状体。热力作用大的翻滚次数多,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形成较大的火山石球,很显然,这种说法无法解释连体石球的成因。

从全球来说,石球的出现毕竟还是相当稀罕的。在绝大多数火山区都没有找到过石球。它们的形成究竟需要一些什么特定的条件呢?无论是水成石球还是火成石球,至今还在引起科学家们的种种猜测和争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