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音乐历史中探索十二木卡姆的重要贡献

从音乐历史中探索十二木卡姆的重要贡献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些“木卡姆”中,“依拉克弋壁木卡姆”、“艾介姆木卡姆”、“纳瓦伊木卡姆”、“恰尔尕木卡姆”、“潘吉尕木卡姆”等都是至今仍在新疆和阗一带流行,它们是十二部“木卡姆”,即“十二木卡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这些专业艺人对木卡姆音乐的发展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这种曲式可能是当时木卡姆中最简单的形式之一。它的出现,使“木卡姆”正式成为歌唱、舞蹈、器乐演奏相结合的一种大型歌舞曲了。

从音乐历史中探索十二木卡姆的重要贡献

木卡姆是新疆维吾尔族的一种歌舞音乐

维吾尔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早在公元前2世纪时已与汉族有了经济文化上的交流。

▲木卡姆大师塑像

明代时,他们维吾尔族居住在南疆一带。据公元1854年的《艺人简史》记载,当时民间就流行着一种称为“木卡姆”的声乐套曲。而且由于贵族们音乐享乐的需要,已经出现了不少以演唱“木卡姆”的专业艺人,他们创作了大量的“木卡姆”,如艾不乃斯尔法拉比曾创作了“千孜哈尔木卡姆”的前三曲和“拉克木卡姆”中的《怒斯赫》,麦乌拉纳·衣力曾创作“依拉克弋壁木卡姆”,阿布都热合买·加米曾创作“艾介姆木卡姆”中的两曲,艾里西尔·纳瓦伊曾创作“纳瓦伊木卡姆”,买买提·库西提葛尔曾创作“恰尔尕木卡姆”、“潘吉尕木卡姆”、“杜尕黑木卡姆”等。在这些“木卡姆”中,“依拉克弋壁木卡姆”、“艾介姆木卡姆”、“纳瓦伊木卡姆”、“恰尔尕木卡姆”、“潘吉尕木卡姆”等都是至今仍在新疆和阗一带流行,它们是十二部“木卡姆”,即“十二木卡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杜尕黑木卡姆”现在则见于“哈密木卡姆”中。可见,这些专业艺人对木卡姆音乐的发展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当时“木卡姆”的曲式基本上由三首左右的歌曲联结而成,例如经过后人发展了的“依拉克木卡姆”的“穹拉克曼”(大曲)部分就是由《木卡姆》、《太孜》、《太孜间奏曲》、《塞勒喀思》各曲联成的。这种曲式可能是当时木卡姆中最简单的形式之一。(www.xing528.com)

当时的“木卡姆”一般用丹布儿或独他儿伴奏,有时也用塞他尔、卡龙、热瓦甫等乐器伴奏。其中,独他儿是一种两根弦的拨弹乐器,音量不大,音色低沉而柔和。塞他尔近似于三弦,有长柄、木槽(共鸣箱),槽作笳形,槽面蒙革。塞他乐有主奏弦二根,共鸣双钢弦一根、单钢弦六根;塞他乐柄上有线箍二十三道,作为音位的标志。卡龙,又叫喀尔奈,近似于洋琴。清代时卡龙有铜弦十九根,用两根竹片拨奏。热瓦甫也是一种长柄木槽、槽作半瓶形的拨弹乐器,正面有五根主奏弦(丝弦),两根共鸣弦(钢弦),槽面蒙革(《律吕正义后编》),音色明亮、清脆,宜于演奏节奏性强的乐曲。

大约在清乾嘉年间,南疆喀什、和阗地区的木卡姆有了较快的发展,普遍运用了间奏曲的形式。

各间奏曲的旋律都取自前曲的主歌,但在曲式、节奏、调式上加以不同的变化,与主歌形成鲜明的对比。它常常是艺人们即兴创作之所在。它的出现,使“木卡姆”正式成为歌唱、舞蹈、器乐演奏相结合的一种大型歌舞曲了。这种曲式也就是所谓“穹拉克曼”(大曲)的典型形式。至于它和“达斯坦”(民间叙事组歌)“麦西列普”(民间舞曲)结合组成“木卡姆”的典型形式则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情了。在“木卡姆”的音乐中,如“拉克木卡姆”的《太孜间奏曲》《太喀特》等,有些曲调颇有汉族音乐的风格特点。由此,也可以看出汉、维两族人民自古以来在音乐文化上的亲密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